农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矫正_大学论文

农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矫正_大学论文

来自农村大学生的若干心理问题及其矫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问题论文,农村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每年从农村考入高等学校的学生数占高等学校录取学生数的绝大部分(并轨前约70%左右)。因此,了解和掌握来自农村大学生的心理,是高等学校教育和教育管理工作者做好学生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一环。目前,在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过程中,基本是采取同一方法,同一模式,忽视了来自城市和农村学生业已存在的个性差异。处理好这一问题,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大部分具有纯朴、刻苦、勤奋、好学上进、自尊心强、尊重师长、乐于助人等优点。但是他们也有其弱点,本文重点就是找出他们的弱点并试图提出矫正方法。

一、目前在校的部分农村大学生所表现的种种心理特征

我国农村分布广,人口相对比较分散。长期以来,落后的生产力制约着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村家庭的收入较低,再加上文化、交通比较滞后,农村学生自小就处于一种较为封闭生活状态中。考入大学的学生大都具有学习刻苦,性格内向,意志坚强的个性。他们是众多农村同学中的“佼佼”者,在农村中被人们投以羡慕的眼光。但是,他们一旦走入城市,进入大学,所听到的和看到的一切,以及城市学生本身所特有的优越感会触及他们的内心世界,导致他们的内心世界发生一些变化。基于此,了解和掌握他们那易被人们忽视的种种心理,确实是一件较困难而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他们中的多数人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心理障碍,有的心理上的阴影会笼罩着大学学习的全过程。如果不及时抹去,必然会困扰着他们的学习和成长。部分农村学生所具有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生活上表现出无可奈何的心理。大学生是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收入完全不同的家庭。有的是来自高干家庭,有的是来自知识分子家庭,有的是来自工人家庭,有的是来自个体户家庭等等。但是,来自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家庭仍然是大多数。这些学生经济拮据,经常要为生活犯愁。他们手中每月的生活费是父母辛辛苦苦的血汗钱,化一分钱都得考虑再三。可是,他们周围的同学吃的不愁、用的不忧、穿得潇洒。这种生活上的巨大反差,造成部分农村大学生有种可望不可及的无奈心理。他们很不愿意与同学交往,封锁自己,尽量避免自尊心受到伤害。这一心理是较多农村大学生的共同点,就是我们所说的群体内向性格。在这一群体中又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①奋斗型。这些学生化自卑为主动进取,他们不和其他人比吃穿,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到学习上,努力谋取在学习方面出人头地,赢得别人的钦佩和尊敬,以此平衡自己的心理,得到一种满足感。②附和型。这些学生一般是经济能力相对好一些,天生的性格外向一些,和城镇或家庭收入丰厚的学生愿意接触,但也保持一定的距离。③孤独型。这些学生一般是家庭相当困难,靠学校贷款维持学业,他们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抱着能毕业就行的态度,往往缺乏进取心。

——在学习上表现出徘徊和迷茫的心理。农村来的大学生大都是实干加苦读型的人,在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后,很多人都已经精疲力尽,在饱尝了丰收喜悦的同时,身心得到了放松。因此,步入大学后,如果学校的课程管理较松,学习便没有了目标,没有了动力,出现了徘徊和迷茫心理。一年级和三年级这种心理表现得尤为明显。此外,大学的那种只重目标管理而不重过程管理使他们有种放任自由之感。学习方法由过去死记硬背转变为重理解和技能,也使一部分学生感到失措。

——在个人能力上表现出自轻的苦涩心理。部分农村学生考入大学后,一般都希望能在个人能力上展示自己,他们深知,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积极参与各种场合活动,做给别人看,让人承认自己的能力。因此,在新的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他们摹仿着城市人说话的腔调,走路的姿势,购买合乎时宜的衣服,修正自己不够光滑的头发。有的女同学效仿城市的女孩,想方设法甚至节衣缩食去购买自己喜爱的高级化妆品,努力把那带有泥土香味的衣服压到箱底,重新包装自己。可是,由于受经济制约和已往生活习惯的影响,他们的举止有时难免不够“文雅”。部分同学有时在言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社交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都不及城市学生强,内心感到自轻和苦涩。

——在人际交往上表现出疑虑和不信任心理。农村大学生从小就在具有纯朴民风、浓浓的乡情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心眼较实,没有城市中的人的某种圆滑,复杂多样,虚实相间,变化无常。农村大学生做事诚实,为人真诚,但是,他们与城市同学相处时,往往使他们感到城市同学势利和捉摸不透。经过交往,部分农村大学生逐渐对城市同学产生一种防备心理,琢磨怎样与城市同学相处,怎样才能让对方接纳自己,同时又不失自我,他们经常感到疑虑:为什么自己以诚助人,却遭冷眼?为什么做事谨小慎微,有人却说过于表现?他们时时自问:现在周围的人怎么与自己从前所处的不一样,带着种种疑问和不信任的心理去慢慢适应周围的环境。

——在集体活动上表现出从众和找回自我心理。大学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舞会、文艺沙龙、演讲比赛等大型组织活动比比皆是。但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上中学时要做一些家务和农活,他们口手没有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因此,他们大多缺乏一定的专长。城市大学生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一般在绘画、音乐、体育、写作等方面具有特殊专长,他们在组织活动方面有很强的优势。一部分农村大学生在正视现实的同时,一方面跟随大流,一方面他们在冷静思考,找出自己的优势。例如,不怕吃苦,克勤克俭等。以己之优势重新塑造自我。

——在知识和见识上表现出缺乏自信和心理失重。当代城市大学生由于从小就见闻较广,知识面较宽,天地自然,人生社会,有的同学论述起来头头是道。相反,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过去没有走出过家门,就连火车也没有见过。每当同学海阔天空谈心时,他们总是沉默不语,害怕说错了被别人瞧不起,缺乏信心和勇气。

——在专业思想上表现出不稳定和不满心理。由于受招生制度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农村考生对高校的专业了解得不够,有的考生尽管分数较高,却被录取在不太热门的专业。有的在填报志愿时担心不能被录取,只填一些师范、农林和相对冷门的专业,减少被淘汰的可能性。入学后,他们不满意自己所在专业,在专业思想上表现出不稳定,心里也对不公平的录取表示极其不满。

——在个人价值实现上表现出要强和冒险心理。农村大学生在他们家乡父老乡亲的心目中,是强者,是“山窝里飞出的金凤凰”,当然,他们自己也有种自豪感,优越感。有些同学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学习,将来能留在大城市,干一番事业,摆脱土生土长的环境,追求城市的文明和现代的生活。因此,他们使出混身解数,想尽各种办法来和城市同学进行实现个人价值上的较量,相信一位哲人曾说过的一句话:只要目标达到,可以不择手段。在为人做事方面表现出明显的要强和冒险心理。

——在大型考试中表现出孤投一掷和侥幸心理。少数农村大学生由于英语基础较差,在四六级英语考试中,害怕过不了关,拿不到学位和毕业证书(因许多高校为提高四、六级英语考试通过率,而作此规定),以及学校管理中的各种规章制度例如淘汰制等明确对他们作出要求,故在考试中凭借作弊和找人代考的做法,蒙混过关。

——在毕业分配上表现出失望和嫉恨心理。由于体制的原因,目前,我国的毕业生分配参杂的人为因素较多。一些学习差的同学凭借路子,家庭关系,人情面子,借助票子找到好单位。一些学习好的同学反而没能被较理想的用人单位录用。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对自己的择业和自己的愿望相差较大,最终表现出失望,对学校和社会的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丑恶的私下交易表现出妒恨心理。

二、对农村大学生所表现的种种心理的矫正方法

学生心理的健康教育已经引起社会和学校的广泛关注,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帮助他们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步入社会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湖北大学已经建立起学生心理档案,随时对学生进行跟踪了解,南京大学等高校也开展学生心理咨询。因此,重视部分农村大学生这一族,依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有的放矢地搞好他们的心理教育,必须做到:

第一、尊重历史,进行客观实际的国情教育

我国自解放以来,客观地存在着三大差别。改革开放后,为了摆脱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束缚,大力发展经济,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裕起来,最终达到共同致富的目标。城乡差别依然存在,人与人之间还存在着贫富差别,改变这一现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应该教育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勤奋刻苦,自强不息,将来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改变祖国的面貌,为振兴中华,为子孙幸福谋福利。教育他们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古训自勉,敢于面对现实,不要同别人比吃和穿,把个人的主要精力用于学习,用知识的营养来丰富自己,来武装自己。通过艰苦的学习和生活来磨练自己的毅力,陶冶自己的情操,了解“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教育他们勤俭求学,不能浪费。

第二、平等对待,进行不卑不亢的人格教育

人格是一个人做人神圣的品格,反映一个人的灵魂和精神世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士可杀而不可辱的说法。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和人生观基本形成的阶段,他们的个性较强,感情细腻却比较脆弱。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家庭背景、情趣、爱好、个人经历等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服和开导,避免与他们发生正面冲突,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无论是教师还是辅导员对所有的学生一律平等,不能对来自农村大学生有任何的偏见,在学习上要多给予鼓励和帮助,在集体活动中多鼓励他们参加或放手让他们去组织,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饿其肌肤。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毛泽东、邓小平等,他们都是在国难当头时,勤工俭学,后来都轰轰烈烈地干出了对人民有益的事情。

第三、正确引导,进行以德为本的道德教育

职业无大小,品德有高低。学校是培养人和教育人的地方,培养出的大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而且思想道德要过得硬,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把他们塑造成能独立进行道德判断抉择、道德自律并自觉承担道德责任的人。用中国传统美德、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来规范道德的失范行为。

第四、提倡奉献,进行助人为乐的价值教育

人总有一死,有的死重于泰山,有的死轻于鸿毛。象雷锋、张思德等为人民利益而死,就重于泰山。因而,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正确处理好个人和集体、创造和索取的关系。

第五、打开窗户,进行有理有智的泄愤心理教育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心理区域应划分为白色区域、灰色区域、黑色区域三个部分。要想避免黑色区出现,减少灰色区在整个心理区域的面积,增加白色区面积,其中一个主要的手段,就得允许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进行合理泄愤。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议员在国会大厦经常为一些分歧和观点争得面红耳赤,有时甚至大打出手。一个人的情绪就象气体在一定容积内达到饱和时,必然要发泄一样。如果给大学生在一定的场合进行合理的泄愤,犹如在他们心中安装了一个排气筒一样,以致把一些压抑的情绪,心中的不满和牢骚很自然地发泄出来,有助于他们良好心理的形成,健康心理的发展。

标签:;  ;  

农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矫正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