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碚区状元小学 400700
教材中的民歌所占比例随年级的上升而增加,对于民歌教学的困惑和无力不仅来自于学生不喜欢、无趣味、晦涩难懂,而且还来自于自己对歌曲本身的认识极为粗浅,在参加了区名师工作室的课例研修活动中,对民歌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以湘版五年级的一首山西民歌《走绛州》片段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解析民歌,品其“味儿”。首先要了解山西民歌《走绛州》的创作背景。这首歌曲就是以明清时期的挑夫担上货物走绛州的形象来创作的。民歌只有在民族文化的支撑和滋养中,才能尽显其味。
一、品一“建立音乐形象”
1.建立形象,触“境”生“情”。在第一个环节笔者设计了律动感知,先出示图片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什么是挑夫?挑夫是干什么的?恰好重庆地区有类似挑夫为职业的人——棒棒,而挑夫的形象刚好可以和“棒棒”的形象做一个嫁接,新的知识和认知是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的,教师介绍明清时期的挑夫是担货赶集,以货换货,建立愉快的挑夫的音乐形象,有助于学生在初步感知时就把握歌曲所传达的主要情感。
2.自主律动,以“情”激“趣”。“听”是初步的感受,是“唱”的基础,而音乐学科最离不开的就是这个“听”,“听”的方式策略有很多,只要是符合音乐学科的听觉属性都是可以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这节课上,笔者在初始环节设计了请学生随乐律动,模仿挑夫挑货走路的形象,笔者想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有一个层层深入的过程,而且人在律动时,其实是多感官参与的,先让学生在律动的过程中,感受歌曲的速度、节奏、情绪等音乐元素,让学生产生“音乐想象”塑形象,将挑夫这个音乐形象与歌曲本身产生一个“联系”。不仅是为后面在情感体验上奠定基础,而且在挑货律动的起伏过程中,也可将律动与音乐要素联系起来,使音乐形象更为丰满。
3.情境创设,随“情”入“境”。创设情境可以让律动更有质量,初步体验已经让学生对挑夫挑货的形象有了轮廓,笔者又结合课题《走绛州》为学生创设了赶集的情境,前面学生初步感知了歌曲,第一层是愉快的听和体验,第二层我预设是要调动学生情感来体验,前面是建立音乐形象,而这是要将音乐形象代入情境之中来表现,在此次律动上切实有效地引发了学生对挑夫这个音乐形象在走绛州时的情感共鸣。
二、品二,解析音乐元素与音乐形象之间的关系
进入歌曲教学环节,以下是针对这两个乐句做的教学实录片段1。
1.感受扁担的“溜”。师:挑夫一想到能将劳动成果变卖换成自己所需物品时,既兴奋又欢喜,连担在肩上沉甸甸的货物都晃悠起来了。师:请你来试试将扁担“溜”起来。
2.对比扁担“溜”的不同。师:请孩子们观察,我用颜色方框框起来的这两句,对比一下前后两个乐句哪些小节相同,哪些小节不同,说说你的感受?师示范唱。小结:是的,刚才我们都体验了当挑夫的角色,现在我来唱这两个乐句,你们来挑货,跟着音乐的节奏,我们来体会一下。师:为什么这两句将红色部分歌词放在前面,蓝色部分歌词放在后面?生:晃得越来越高的感觉。师:是的,老师以为,这是音乐家对挑夫情绪状态的一个描述,刚担上货物很高兴,软溜软溜溜呀哈哈,想到能满载而归,就越走越高兴,心情上有所变化,那我们的担子也就更有韧劲,更“溜”了。
3.力度变化。师:我们刚才说担子更有韧劲了,那我们怎样通过声音力度的变化来表现这个担子更有韧劲了?生:变强。师:那担子是一下就有了韧劲?还是逐步软溜软溜软溜软溜?是的,那我在这里为它加一个力度记号,请你边体会,边唱,预备,师生唱。师:那我们把刚才这两句连起来唱一唱,准备。在附点节奏的处理上,教师用动作表现就是蹲下身去取放在货物上的扁担,取来就放置肩上,肩要主动迎上去接扁担,要准备挑着走起来,这个取的动作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感受附点节奏,取了立马就要放上去,放上去了还要再检查放得稳不稳。音乐形象也要符合逻辑规律,不能生搬硬套,不能胡编乱造,挑夫准备挑货时确实是要将扁担移到自己肩上,这个动作是与前后有着紧密逻辑关系的,而这两个小节也正是歌曲开始部分,这样设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将音乐形象与音乐元素对应,而且也为后面挑货做好准备。
教学实录片段3。
教师唤起学生已有生活经验,通过挑夫形象和歌词意境的描述。笔者在这里将情境与歌曲中歌词做了一个对接,让学生细细地品味歌词所要表达的意境,歌曲刻画出生动的音乐形象,加入儿话音是为了让学生感受民歌的口语化,让歌曲表达更有味儿,这个味儿并不是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这个味儿是学生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对这个音乐形象、对音乐元素、对音乐创作背景整体的感悟。
三、品三“文化理解”
山西民歌《走绛州》借以“挑夫”的音乐形象带领学生走进历史中的七彩画面,了解当地的人文风情,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从模仿感知——知觉体验——文化理解——审美感悟,民歌教学也可以愉快地学,理解的听,有价值的品。
在边听、边唱、边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歌曲的“味儿”。挖掘歌曲中的音乐要素,教学中的重难点,在律动动作与歌曲歌词的有效结合,让民歌也色彩明丽,几句歌词已胜过千万句语言的描述,在字和句中唱出了民歌的味儿、民歌的情、民歌的趣。让我们一起品“味”民歌,感受来自不同文化语境的滋养吧!
论文作者:张静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20年1月总第3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5
标签:挑夫论文; 民歌论文; 形象论文; 音乐论文; 学生论文; 扁担论文; 歌曲论文; 《素质教育》2020年1月总第3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