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永靖县太极中学 731611
一、我国传统文化对学养的理解
首先,我国传统文化对学养的要求主要体现在道德素养、才华、品格性情上。
翻阅儒家经典,我们可以看到在关于人格教育的范畴里,《论语》犹如建材,《大学》犹如蓝图,《中庸》犹如施工,《孟子》犹如装潢。纵观历史人物,我们可以看出人生之“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入世之道,主张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一种是出世之道,提倡隐逸追求天人合一的修炼。但是我国古人认为无论作出哪一种选择,都必须具有坚定的信念、丰富的学养与人生的经验,必须始终坚持、至死不渝。《孟子·尽心》所诠释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和“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堪称后世精英士子奉持的人生理念。在儒家文化中具有见利思义、信守承诺、勇于承担的信念,具有才艺的修为,具有文化的薰陶与修养塑成的诚敬庄重的品格,才能够成就真正意义上的“成人”。这大概就是我国传统文化对真正有学养的人的基本要求吧!
其次,我国传统文化对学养的要求还体现在心灵层面上的修为。
在《论语》一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儒家所倡导的学养不是仅停留在表面的言行上,而是更深入到内在心灵层面上。他们认为一个有仁德的人,不但在言行举止上能够克己复礼,而且在内心世界也能够运用自身的智慧与坚定的精神彻底清除好胜、浮夸、怨恨、私欲等思想,能够将执着于惯性的不良情绪和不良习性连根铲除,能够断绝自私狭隘、自我执着的病根,根除深层心理的疾病根源,恢复天性中固有的纯真质朴、善良,并且在此基础上能为苍生为世界尽力发挥生命的良知良能。同时,我国传统文化认为学养的习得须从日常的行事中来,从每天的自省中来。 我国古人认为无论学问还是修养,要想达到“诚于中,形于外”的效果,并非是知道了就能做到的,必须要在日常行事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过来。智慧和道德是修炼出来的,与学到的知识完全是两码事。学习知识不能取代真心实意的修行。即使是天生圣人,也必须悟后起修,才能日臻完美。唐朝时佛教禅宗领袖神秀法师写过这样一首诗偈:“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他把自身当成一棵圣洁的菩提树,把自己的心灵当成明镜台,时时刻刻注意反省、忏悔、纠正自己日常为人处世一切言行举动的错误,不要让自己的思想言行沾染不良习性。他劝诫人们修行要从最浅近的地方做起,从时时严格反省、克制自己做起。做到一定的程度,就能够解脱自我、自私的固执烦恼,断绝不健康的思想心态与习性,恢复自身纯净、自然的生命本质,获得圆满而无所障碍的智慧。可见,一个有智慧有道德的学养深厚的人是能将目光对准自己,敢于自省、善于自省的人。
二、当今社会教师必须提升学养的理由
1.新课程对教师的学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着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它要求我们教师在强调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突出各个学科的人文性以及文化内涵。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指向,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突出所教学科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科学精神,并且力图对学生精神领域和实践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在实现这些目标目的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学养、自身的文化积淀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位教师的专业知识没有深度,相关知识没有广度,教学视点没有高度,那他势必会在新课程标准面前无所适从,手足无措。而一位学养高深的教师,由于善于读书,博览广取,知识背景丰厚,文化底蕴扎实,教起书来势必会开合自如,得心应手。
2.学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
俗话说:“有学养则自成高格,无气度则难为大家。”学养,是体现在一个人身上的人格精神和气质风范,是生命个体自然流露出的道德境界和书卷气息。而教师,作为从事引领人精神成长职业的人,只有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身学养,才能有资本为人师,做良师,成大师,才能以良好的德行风范以及一流的学养造诣为学生为社会做出表率。学高为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位博览群书、满腹经纶的教师,举手投足总是散发着优雅芬芳的文化气息,教学设计总是彰显着精妙独特的个性特点,课堂语言总是表达着无微不至的真挚情感,总是有着一般人难以企及的教书魅力。你看,远到前苏联的教育家,《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作者苏霍姆林斯基,近到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叶圣陶、李镇西等等,哪一位不是以深厚的学养为基础的。德高为范。无数教育事实说明,那些备受学生尊重、爱戴,被学生铭记的教师,首先都是一个思想健康、品德高尚、情操高雅的人。尤其是在这个物欲横流、价值多元的时代,教师的做人修为就更为重要。一位坚守清贫,甘于奉献,正直善良的教师,才能用他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用他身上那种清澈温暖的光芒去熏陶学生。 所以梦想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就要善于忙里偷闲,要学会挤时间读书,克服浮躁不安和急功近利的心理,要有一种平和持重、耐得住寂寞的心态,力求培养自己的文人气质,树立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力求在不断阅读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教师学养深厚才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营养”。
我国心理学家潘光旦先生曾把教育比作是“大鱼引导小鱼游的活动”,英国当代著名的教育理论家、西方分析教育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瑞查德·斯坦尼·彼特斯(Richard Stanley Peters)认为:教师是传递社会文化的中介人,是文化的权威,教师必须发挥教导者和榜样的作用。在学识上,一位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功底、学养深厚的教师:因为有着极其宽阔的教学视野他能够让学生目极四海视通千里;因为有着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他能够让学生心游万仞精骛八极;因为有着极其精妙的教学智慧他能够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而缺乏丰富而广博的阅读的教师:由于教学视野的狭窄他只能有一说一,只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由于教学资源的短缺他只能照本宣科,只能从课文到课文、从练习到练习;由于教学智慧的不足他只能死板教条,只能从工具到工具、从知识到知识。在这种僵化、死板的课堂上,学生只能获取课本中有限的那一点知识,无法达到“举一反三”,其整体素质势必受到影响。因此,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说:教师的综合素质高低影响乃至决定着学生的高度。 现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在谈到著名教育家、艺术家李叔同时就曾说过:“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原故。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光,故能令人敬仰。李叔同先生的人格以深厚的学养为基础,所以他有“佛光”,他有一种让学生深受感染的人格魅力。
4.教师的学养是优质教育实体的媒介。
教师是整个教育实体中与学生互动得最频繁与密切的媒介,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可能是学生刻意模仿的对象,一颦一笑、喜怒哀乐都躲不过学生的眼睛,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觉察,做出相应的反应。假如教师的情绪反应烦乱,遇事处处不顺眼,事事不如意,整天愁眉苦脸或者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那么学生则处在唯恐被“无名火”烧及的恐慌之中,他们就不会乐意同教师交往。反之假如教师精神振作,和蔼可亲,学生也就会心情舒畅,友好相处。有了宽松和谐的环境气氛和情绪,学生的思维才有可能变得积极活跃。由于教师的学养是优质教育实体的媒介,教师肩负着榜样的作用和扮演着教导者的角色,所以,要想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尽快步入优质教育的轨道,提高教师学养,便是一种当务之急。然而,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在教育界这个原本一直是被人们普遍看好的净土上,有些教师似乎不那么注意他们的“引导”以及榜样的作用和教导者的角色。在人欲横流的世风下,教师这一令人尊敬的职业居然也沾染上了一些污垢,在教师队伍中的少数成员身上也涌现出庸俗作风、市侩哲学,把“教书育人”赋予了更多的功利色彩和虚伪色彩。有个别的教师一边高扬育人之旗,把自己打扮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模样,心中却紧紧盯住那些与名誉有关的标签,甚至以获取标签多寡为主要动力,去分配与牵制自己在讲台上的表演。有个别的教师一边在教学经验总结里大谈对学生必须“一视同仁”,一边“看人下菜碟”,有关系、有背景的学生会得到格外的关照,而那些家境贫寒又没什么关系的则被“另眼相待”。更有甚者,有少数中小学教师“以教谋私”,不知自爱,将师生关系视为商业行为,以各种名目向学生伸手要钱——随着广大家长对子女期望值的不断升高,中小学教育界,家教这一既古老又新兴的行业发展迅猛。由于家教是以收取学费为代价的经济活动,加上目前家教市场本身的不规范,为“暗箱操作”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听孩子朋友讲,他们学校里有的教师课堂上敷衍课后开小灶收取费用,点名道姓地要求自己班上的学生晚上到自己家中补课,并按照市场价当场交钱,一点不得少,等等,不一而足。“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上梁不正下梁歪,上述丑闻显然“受益”到学生身上了。所以在读书时就看到了这样几句话:哈佛大学的考官在中国招收学生时,一些曾经在考试中一直名列前茅的中国尖子生出乎意外地落选了。哈佛的考官在谈到对中国考生的印象时说,“中国考生普遍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教科书和完成学校的作业上,因此知识面狭窄,社会活动能力和与人相处的能力都比较低。还有一点更是糟糕的!作假现象很严重!有的学生在填写成绩单时,故意把成绩不好的科目漏填或写错,有的推荐信也是假的。凡遇到这种情况,这个考生就失去了报考资格,根本不予考虑。因为我们很看中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没有诚实还能有什么别的?!”当然,这种对号入座式的归咎,显然有生拉硬拽之嫌。然而有一点却是应当承认的:如果作为大鱼的教师自身的言行都不屑于自己的职业道德,又怎么能带出诚笃的小鱼——学生呢!教师的学养,教师的人格品质对学生的行为表现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教师的不检点、不道德,往往会产生一连串意想不到的坏影响,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在做人方面保持应有的道德情操,用良的人格魅力去教育和影响莘莘学子。
总之,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造就灵魂的劳动。教师的教育观念、品德修养、性情、学识、能力等综合素质熔铸而成的人格魅力,是吸引学生的主要源泉。同时,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原本就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实现优质教育,起关键作用的首先是教师,教师是教育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所以,教师学养的更新,既关系到教育质量水准的高低,又是自身需要不断成长的生命品质,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养,才能有资本为大师,为经师,为人师,才能以一流的学识水平专业造诣和良好的品行风范作社会的表率。
论文作者:姬良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9月总第2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3
标签:学养论文; 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的人论文; 人格论文; 我国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9月总第20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