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新课程论文,价值取向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实现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是地理教师的追求。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价值。有效的教学行为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而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思想。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体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达到课程标准”。观念的转变是行为转变的基础,没有观念的转变就没有行为的转变。树立正确的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行为,对于深化地理教学改革,实现“课改”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一、认识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的教学性
教育大辞典对课堂行为的解释是“师生在教室中应有的行为,如教师应尽可能努力而有效地教书,关心每一个学生,并以自己优良的行为去影响学生;学生应遵守教室规范,努力学习,争取好成绩。教室内的规范,是个人在教室中应有的行为标准”。这里强调课堂行为是师生围绕教学目标所展开的行为;这里强调教师的行为应是有效的,是要通过教师的优良的行为影响,使每个学生受惠,做到心灵陶冶、知识增长、潜能激发,而不是部分或少数学生;这里强调行为的规范性是强调行为的教学性。没有行为过程本身,学生就不可能有对教学意义的理解。教学行为不是简单的教学形式、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构成体,而是一个包括教和学两个动因在内的结构复杂、内容丰富的目的性行为,是由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以及与行为主体相联系的、起着直接与间接作用的因素所构成的,在动静交替转换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一种态势,并具有目的性、规范性、互动性、能动性、创造性等特征。
行为的基本单位是动作。地理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讲解、讲述、朗读、讨论、算写、读图、用图、绘图、练习、实验、制作、演示、观察、欣赏、体验、演讲、辩论、游戏、上网、角色扮演、计算机多媒体及其交互活动等,都是具体的课堂行为。地理教学中教师的动作、表情也是教学行为。这些课堂教学行为都具有很强的教学性。正是因为这些教学行为,使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过程与方法,形成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任何行为都有其动机,动机是行为的导向。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高效的课堂行为和低效的课堂行为,甚至负效应的教学行为,如:教师在上课时接听手机或与他人交谈。认识和讨论地理课堂行为的教学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二、分析影响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的主要因素
1.地理教师的教学思想
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行为。教师如果固守课程是知识的观念,就会把学生禁锢在狭小的课堂范围内;教师如果树立了开放性课程观,在课堂教学中,就会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密切联系生产、生活、社会实践,设计多种参与性活动,建构起属于学生自己的地理知识体系。教师如果认为教材是“根本”,在课堂教学中就会“教”教材,要求学生亦步亦趋,“读教材,背教材”;教师如果认为教材是资源、教材是范例,就会把教材作为“文化中介”,引导学生进行“对话”,“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同样一个地理课题,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同,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行为也会有很大差异。
案例1:在高中地理“城市化及其进程”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有多种设计和教学行为方式。(1)教师可以运用讲授法,讲授或讲解城市化的概念,运用数据说明城市化及其进程。教师所采取的是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体现了以“教”为主的教学思想;(2)教师提供不同时期城市发展变化,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城市空间规模和用地数量等方面的材料,让学生通过讨论、对话等学习行为,探究发现,理解城市化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教师所采取的是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及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互动式教学方法。
2.地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地理教学目标是对地理课堂教学预期效果的描述。这种预期效果主要是通过学生学习结束时的行为表现来反映。因此,地理教学目标对于课堂行为具有指向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对地理课堂的教学行为有一定的规定性。地理课堂所采取的教学行为要为实现教学目标负责。地理教学内容是为实现地理教学目标服务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中介”,因此,地理教学内容对地理课堂教学行为也有一定的规定性。
案例2:高中地理“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可做如下设计:(1)帮助学生记住、说出或理解:等压线知识(高压、低压、高压脊、低压槽)、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大气运动的影响;要求能说明气旋、反气旋;冷锋、暖锋影响下的天气特征;(2)要求学生能根据有关气压系统的描述和天气系统的描述,绘制相应的系统图像;或能根据提供的天气形势图像,进行简单的天气分析;(3)根据生产、生活与天气关系的描述,或结合自己的体验,说明地理科学知识对指导生产和生活实际的重要意义。
在上述目标的指向下,本节复习课课堂行为的主体结构就是读图、说图、析图、用图和绘制相关等压线图和简单天气图等的课堂行为活动过程。
3.学生地理学习的心理特征
高中学生地理学习心理的一般特征表现出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元认知能力。但不同的学生又表现出不同的心理个性,有的学生乐群外向、善于表达交流,有的学生缄默孤独、情绪内倾等。这些都要求教师在地理课堂行为的设计和实施中,具有针对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实际上,学生学习不同的地理内容时,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引起学习行为的差异。例如,地理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通常采取直观的行为方式,以实物直观、模型直观、图像直观、语言直观等行为方式,以丰富学生的地理表象,促进学生思维,以达到理解的目的;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地理知识,教师往往引导学生运用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关系联想等记忆行为,提高巩固地理知识的效果。在学习陈述性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程序性地理知识。
4.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
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地理教师专业素养展示的过程。一般而言,地理专业素养高的教师,地理课堂行为层次就会多,驾驭讲解、讲述、朗读、讨论、算写、绘图、练习、实验、制作、演示、角色扮演等教学行为的能力就愈强。教学技能素养,包括教学语言技能、教态变化技能、板书技能、讲解技能、演示技能等的运用自如;在学习指导技能方面,如观察指导技能、倾听指导、阅读指导、讨论指导、练习指导等方面的技能运用熟练。地理课堂的教学行为丰富多彩,能为学生主动参与多样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提供可能。
地理教学实践表明,地理教师在某个或某些方面的素养专长也会对地理课堂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语言素养好,善于表达的教师,地理语言丰富,直观形象,往往采用讲授法。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魅力,在培养学生的地理表达(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学习行为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善于“三板”的地理教师,其教学行为是采用板图板画的教学过程较多。这对于学生养成读图、用图习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擅长于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的教师,能用视频、音响、地理动画、人机对话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产生多种多样的教与学的行为。此外,地理课堂教学环境、地理教学的设备及设施对课堂行为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三、树立正确的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
认识地理课堂行为的教学性,分析影响地理教学行为的主要因素,对于树立正确的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作用。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倡导的教学理念、学生学习地理过程的心理特征等,都应该成为确立地理课堂教学行为价值取向的基本依据。学生主体、素质教育、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品格为保证,应是地理课堂行为的准绳。具体而言,应着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为目标的整体性取向
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要求地理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在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认识或掌握地理过程与方法,逐步形成正确的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地理课堂行为目标的整体性取向应是课堂行为的宗旨。实际上作为起始目标的地理知识与技能既是认识或掌握地理过程与方法关键目标的基础,也为形成终极目标的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造了条件。它们是能够相互影响和支持的整体。因此,地理课堂行为目标的整体取向不能偏废,其能够在讲解、讲述、朗读、讨论、算写、读图、用图、绘图、练习、实验、制作、演示、观察、欣赏、体验、合作等多种具体的地理课堂教学行为中,得到贯彻和体现。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教学行为引导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学习地理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个性。
2.行为活动的主体性取向
行为活动的主体性取向是指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在一定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主体能力的前提下,伴随教学进程所具有的自为性、可为性和作为性,以主观能动性的行为方式认识和解决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地理过程与方法的认识或掌握、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领悟和形成。学生通过努力、或通过合作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包办替代,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凡是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要积极鼓励,着力引导,让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的具体实践中体现主体性。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学生主动参与地理课堂学习的行为方式较之课程改革前已明显增加,课堂行为初步出现多方式、多层次的格局。值得指出的是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度,哪些问题需要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哪些问题需要互动式的探究学习,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这是事关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重大课题。
3.行为过程的差异性取向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其原因也是多种因素影响所造成的。教师应树立课堂行为过程的差异性取向,要承认差异、关注差异,客观地善待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材料;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让学生拥有更多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和尊重学生不同的经验、见解、想法和说法等”。如在进行地理课堂提问时,应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给更多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给优秀生创造发展的机会,也给“个别生”提供建立自信的条件。让每个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带遗憾地坐下”,注意给答错或没答出来的学生以改正的机会。在地理模式或仪器演示行为过程中、在地理现象的观察行为过程中、在地理问题讨论和交流行为过程中、在提交地理问题解决方案的行为过程中……都应该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以参与或展示的机会和条件。地理课堂行为过程的差异性取向与实践,所获得的不仅仅是少数学生的喜悦与进步,而实现的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全体学生的发展。
4.行为方式的多样化取向
地理课堂中不同的行为方式对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不同。地理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地理知识的多样性、地理能力的多种性、价值取向的多元性都要求教师树立地理课堂行为方式的多样化取向。通过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多端性,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与教材交流、学生与练习的交流等行为方式,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视、听并用;学用结合,以满足教学过程的多样性需求。
对于“是什么”“在哪里”等地理陈述性知识、地理事实性知识,注意通过制作模型、展示图片(表)等行为方式提供丰富的地理表象,帮助学生认知;并通过互动式的“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进一步促进地理陈述性知识的掌握。关于“为什么”、“如何做”等地理程序性知识、规则性的地理知识,通过“规则的发现学习(例—规法)和规则的接受学习(规—例法)”教学行为帮助学生对地理理性知识的理解和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对于学生“如何学”的地理策略性知识,要通过增强和提供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条件,提高地理学习的元认知能力,促进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5.行为评价的多样化取向
有课堂教学就有教学评价。地理课堂行为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具有现实意义。“由于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方式特点不同,各种评价方式的适应范围不同,因此要求采取多种评价方式”。
在评价内容上,有对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的;对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的评价,包括评价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评价学生利用网络信息和电子地图的能力等;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评价等。
在评价主体上,“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评价中师生成为‘医患’关系的状况,建构起平等的互信关系”,体现教师与学生处在民主参与、共同协商、相互理解的互动氛围,教师能尊重学生差异,允许价值多元。
在评价方式上,课堂学习行为评价应以表现性评价为主,建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观。关注学生地理学习前的准备过程,了解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存量与心理特征,通过评价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心理倾向”;关注学生地理课堂学习行为的整体过程,关注学生在听讲观摩、阅读课本、识图用图、形象感知、地理仪器操作、地理模型演示、绘制地理图表、计算操作、解题练习、质疑问难、思维发散、探索学习、讨论交流、口头表达、迁移应用等地理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地理课堂行为评价的多样化,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调节功能、激励功能,也包括地理教师的教学反思功能。
四、践行先进的教学理念,实现地理课堂行为的价值追求
1.不断实践教学改革的先进理论
地理课堂教学行为是极为复杂的,随着地理教学过程的进行,所展现的是不同的场景。如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透视课堂,解读这些教学行为,能为我们课堂现象提供许多启示。从社会学角度看,课堂呈现的是人际交往,包括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在交往的行为中,优秀的教师应是学生“生命之牧者”,而不应只是拉着学生前进的“纤夫”。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地理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互动的教育活动,是一种地理信息传播的活动。传播不仅与信息的意义密切相关,而且与信号的形式和结构有密切的关系。信号的顺序和结构是有效传播的必要条件,而无序的信号由于缺乏结构易被遗忘。信息的多与少也有不同,过多的信息形成冗余,没有意义;过少的信息滞后于学生智力,不利于学生发展。地理课堂教学行为设计应认真考虑地理信息传播的方式、数量和结构。从心理学角度看,地理课堂教学行为呈现的是教师与学生心理不断调适、冲突的画面。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同化和顺应是学生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教师要努力营造促进学生加速“同化和顺应”的条件,帮助学生又好又快地学习。行为科学从人的需要、欲望、动机、目的等心理角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并借助于这种规律的认识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达成组织的目标。这种思想能为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的设计提供指导。
从学习内容看,地理教学过程是对地理事物和现象、人地关系的说明和论述过程;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与技能,掌握过程与方法,形成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地理课堂教学行为不能仅仅是围绕地理知识的学习思考,而应是三个维度的结合、渗透和整合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理念包括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等,对地理课堂教学都有指导意义。尤其是课程与教学整合的理念、全人发展的理念、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理念、关注学生体验的理念、科学探究与交流合作的理念和多元评价的理念等,对于提升地理教学思想、深化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指导和丰富地理课堂教学行为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的设计与实践,要能贯彻和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
2.努力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技能
地理课堂教学行为主要是通过地理教学技能实现的。我国对教学技能的定义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为促进学生的学习,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可见,教学理论是教学行为方式的先导,教学行为方式是教学技能的表现,是促进有效教学的基础。地理教师如果没有熟练的地理教学技能,再好的素质教育思想、正确的价值取向也难于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贯彻和体现。努力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技能,是实现有效的地理课堂行为的需要、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需要。
根据地理课堂教学技能的主要组成、特点及其质量标准,地理教师不仅能依据教学理念、价值取向,进行地理课堂行为设计,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地理学习过程,而且应该努力熟练掌握和运用以下技能。(1)地理导入技能: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兴趣和学习动机、较好地明确学习意图,尽快地进入学习程序;(2)地理语言技能:语音准确、语调语速适中,语言形象且力求生动和直观,帮助学生理解;(3)地理讲解技能: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讲解方法(归纳式、演绎式、类比式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4)“三板技能”(板书、板图、板画):板书能提纲挈领、突出重点,能根据教学需要及时运用板图、板画,增强教学效果;(5)地理演示技能:能熟悉媒体结构和演示方法,清晰地演示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理解地理事物、得出结论;(6)地理提问技能:能合理地设计问题和提问的方式,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力;(7)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技能:具有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的技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能合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的动画、音频、视频,帮助学生对地理过程的理解,能发挥计算机多媒体集成性高、交互性强和资源共享等优势;(8)地理课程结束的技能:能引导学生通过小结,明确教学重点即目标,对所学习的地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总结归纳,并使之条理化、结构化、系统化,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实现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标签:课堂教学论文; 地理论文; 教学技能论文; 地理科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教师技能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