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扩大需求,还是供给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需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91·35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0)04—0004—04
一、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创新乏力
从1998年起,我国经济出现总体上供过于求的局面。到目前为止,扩大需求,启动市场,仍是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然而,近两年来经济政策的实践表明,仅仅通过扩大需求的总量调节政策,还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所以,我们有必要换一个角度,从供给方面思考问题。事实上,我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决不仅仅是需求不足,更深层的矛盾是供给结构不合理,而从根本上来说是创新乏力。
过去我们曾认为,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由供给约束型转变为需求约束型,需求逐渐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事实上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当人们的最基本需求边界一旦被突破,或某个需求阶段被超越,人们的需求就日益变得盲目和不知所措,人们的消费支出就越来越没有确定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需求就需要供给来创造和引导。所以说,需求并不是非常明确地可以认识和辨别地存在着的,它体现的是欲望和情绪的不断变化,而欲望和情绪必须具有其所附着的特定形态,即“对供应的流量做出反应”。所以说,需求的停滞,不能仅仅出在需求方面,还可以出在供给方面。例如,大量的事实表明,当前的过剩主要表现于传统产品,主要是“劣等货”的过剩,而另一方面,广大消费者仍有充沛的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没有实现。所以说,过剩的根本原因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缺乏创造性。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供给创新才能解决问题。
二、供给创新的基本内容:产品创新、工序创新和管理创新
供给创新的基本形式包括产品创新、工序创新和管理创新。这三种形式的创新一般是按时序发生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产品创新是最基本的创新。产品创新就是开发一种新产品。这种产品创新可能是适应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创新,也可以是创造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创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后一种创新越来越起着主导作用。产品创新往往导致新企业的出现,这些企业最终将变成一种产业。所有这些创新都普遍创造全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和全新的市场,并导致经济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周期。在现有工业中,大多数产品创新是在经济萧条阶段开始的,而在经济回升阶段被广泛采用。正是这种创造新产品的供给创新,使整个经济走出萧条,进入复苏阶段。一旦新一代的产品被广大消费者接受时,产品创新就结束了。
工序创新发生于产品创新之后。现有工业中的工序创新往往是对需求扩大和成本上升的反应。需求扩大推动企业提高劳动和资本效率,成本增大促使公司减少其对开支最大投入要素的需求。而成本的降低使越来越多的消费群体能够消费得起这种新产品,所以又进一步扩大了需求。工序创新作为产品创新的继续,主要发生在经济的复苏和高涨阶段。由于产品日趋成熟,需求日益扩大,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所以,生产的标准化和工序的合理化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规模的扩大,以及生产的标准化和合理化,使产品成本得到进一步降低,从而市场也得到进一步扩大,产品进入成熟时期。
产品创新和工序创新都属于技术创新。当新产品唤起人们的需求,并通过工序创新降低了成本,从而成为大众消费品以后,技术创新就基本停止了。在技术创新浪潮之间的中断时期,是需求管理创新的重要时期。管理创新的注意力也是集中在成本方面,不过不是通过技术革新,而是通过生产规模的扩大、组织结构的调整、新的营销策略或服务方式的贯彻等来实现的。这时期,创造性的管理比创造性的技术更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制度创新也是供给创新的重要部分,竞争和垄断是制度创新的基本形式
在供给创新经历产品创新、工序创新和管理创新基本完成后,供给创新基本上就结束了。在这种情况下,经济要进一步增长还可以依赖于制度创新。作为供给创新的制度创新是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依靠技术和管理来创造需求和扩大需求的潜力不断递减,价格竞争日益激烈,导致企业利润大幅度降低。企业为了保持一定的利润水平,必然采取限制竞争,控制市场的方法。所以,垄断就出现了。垄断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保持市场份额和维持较高的价格,还在于垄断组织利用垄断实力实行进一步的创新。所以,垄断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是供给创新的重要形式。
垄断包括技术垄断和市场垄断。为鼓励创新,制度设计必须保证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所有者在一定时期的垄断权。但是,任何制度设计都不应长久地保持这种垄断,也不可能保持这种垄断。这种垄断不是被制度创新所打破就是被更新的技术所打破。所以,制度设计者必须提前做出打破技术垄断的制度安排,从而使新技术尽早地得以扩散,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企业对市场的垄断一般是竞争和企业集中的结果。事实上,当创新刚刚出现时,实施创新的企业差不多是在同一个起点上,所以竞争既是激烈的也是相对自由的。然而,随着创新不断深化,市场需求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集中和垄断的趋势必然出现,竞争日益转变为垄断竞争。所以说,垄断也是创新的结果。另一方面,垄断也是企业对创新颓势的自然反应。在创新周期中,经历产品创新、工序创新和管理创新,整个创新过程逐渐完成和接近尾声。由于市场难以继续扩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导致价格下降和企业利润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得不通过对市场的垄断,如价格协议等来减缓价格和利润降低的趋势。
一般来讲,市场垄断是企业对创新颓势的反应,也是创新的一种模式。但是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市场垄断有可能阻碍技术创新或延缓新技术的采用。在这种情况下,打破垄断,恢复竞争就成为制度创新的首要任务。在市场垄断造成对技术创新阻碍的情况下,竞争就成为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在这种情况下,竞争就成为供给创新的一种形式。而竞争的恢复,往往成为新一轮创新和新的经济周期的起点。
四、经济衰退产生创新压力,而供给创新是经济走出衰退的唯一途径
当创新经历产品创新、工序创新和管理创新后,由创新导致的经济周期一般进入下降阶段。如果没有新的创新,经济增长就失去了动力源,正常的增长过程就可能停滞下来,经济衰退往往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经济史的经验表明,在一个创新的周期完成后往往出现一个技术停滞期。有的学者将这种状况称为“技术的僵局”。在此期间,经济除了进行创新和创造新的部门外,没有根本的解决办法。只有创新才能克服萧条。所以,这是一个产生创新压力的阶段。这种压力具体体现为旧产品的销售困难,企业之间价格战日趋激烈,企业利润率下降甚至亏损。为了摆脱这种局面,有的企业转向创新,大力开发新产品,从而,“熊彼特竞争”逐渐成为主要的竞争方式。所以,经济出现创新密集现象。当创新进入上升阶段,体现为技术革新的新产业又会再次沿着产品生命周期曲线向前发展,社会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周期。
经过一个时期的创新过程,“新的经济结构的产品和劳务就可以获得它们的市场,取代其它这样的产品和劳务,或者取代与它们相联结的现在已变得陈旧过时的生产和企业经营的方法,并强行施行一种清算调整和吸收的过程。即使没有人曾经犯过任何过失,也没有人曾经有过任何行为失检,情况也将会是上述这样的。”(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这种强制的清算和吸收过程,往往导致经济结构的变动,这就是旧的产品、传统的产业,以及旧的生产经营组织和管理模式在创新的冲击下急剧衰落。所以,新技术诞生之时,采用旧技术的产业已呈停滞不前状态,经济可能进入长期萧条,而这种长期萧条实际上为新技术革新的出现做好准备。
在经济衰退时期,至少在短期内,政府只能采取应急措施,避免国内外需求的骤降,而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靠财政赤字来拉动经济的政策只能起到暂时的作用,解决需求饱和的根本办法只能是实行一种大胆的供给创新政策。由于基本的变化只是在微观经济单元中发生,政府不能够控制基本创新的本质和结果,只能够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所以,政府必须着眼于长期政策,即注重于供给创新的制度创新。
五、需求调节是政府的短期任务,而长期任务是实行供给创新政策
在经济衰退阶段,如何避免进一步的衰退,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外,政府的经济政策也具有重要作用。凯恩斯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矛盾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扩大这种需求。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包括预算赤字、政府采购、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政策等,都是典型的需求创新。需求创新的作用主要是用于消除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矛盾,而对于解决结构矛盾则作用有限。这是因为,扩大需求政策的目的在于减少过剩供给,但事实上,过剩供给基本上等于无效供给,是难以通过扩大需求政策来消除的。
供给学派还认为,尽管政府的需求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操纵需求,政府本身也是庞大的需求源泉,但是,这种政策导致“供给逐渐成为一种派生的东西”,使经济失去了最基本的创造力。在经济学中,当需求在优先次序上取代供给时,必然造成经济的呆滞和缺乏创造力、通货膨胀以及生产力下降。所以,需求管理政策只能在短期内避免需求的进一步下降,但不可能根本改变经济的颓势。真正可以使经济走出衰退,进入新的经济增长周期的政策,必须是供给创新的政策。
政府的供给创新政策根本内容应该是制度创新,即创造一种适合于供给创新的制度环境。竞争是最适于供给创新的形式。当然,在一定条件下鼓励集中和垄断也是必要的。此外,还要采取有利于供给创新的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就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讲,既可以是需求导向也可以是供给导向,供给创新政策无疑必须是供给导向的,但必须是有差别的、结构性的,所以有必要与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配合使用。就货币政策来讲,就是贷款者把特地创造出来的购买力交由执行创新任务的企业家去支配,并且贷款条件要有利于企业家创新活动。
近几年来,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创新的作用更加重要起来,西方各国强调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并以此作为进入新经济时代的决定性一步。这说明西方国家创新意识的变化,即国家直接参与创新,其目的在于通过国家的力量支持创新,而更深层的目的在于通过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国家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而这种变化也说明西方国家对于经济干预和国家调节经济概念的转变,即由需求调节转变为供给调节,而供给调节的重点转向供给创新。
六、供给创新是我国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增长的基本政策
1997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现的经济过剩和通货紧缩现象,既是我国20年市场化改革和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20年体制矛盾和结构矛盾积累的结果。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总的来看是市场取向的,核心在于减少计划限制,扩大经济自由,刺激市场供给,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的卖方市场格局。但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导致大量重复建设,产生了大规模无效供给,从而造成供给过剩。所以说,治理经济过剩和通货紧缩,一方面要从需求调节入手,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启动消费需求,以防止经济的进一步滑向萧条;但另一方面,要注意扩张政策必须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如果人为地使市场价格不合理地回升,不仅过剩商品不能尽快消除,一些低效企业也得以维持,过剩供给将继续存在。所以,我国应该实行以加快结构调整为目标的供给创新政策,在加快消除现有过剩商品的同时,通过供给创新,创造新的需求,加快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这是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根本途径。
供给创新的基本内容是包括产品创新和工序创新在内的技术创新,以及相应的管理创新。但是由于我国在技术上并不是领先国家,所以,还难以在高科技领域实行大面积的技术创新;另一方面,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完成传统工业化和信息工业化的双重任务。所以,我国的创新与发达国家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我国的产品创新不可能在主要高新技术领域里实现,而最大的可能将是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改进和革新。所以说,传统产业的替代进口也具有创新意义,甚至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仍将是我国经济面临的重要创新任务。同时,结合我国企业的具体实践实行管理创新,对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和创造需求也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熊彼特的研究,创新基本上是由新企业进行的,而老的企业则很少创新。不仅如此,老的企业在创新企业的竞争压力下,往往破产倒闭。所以,要实行供给创新战略,必须为现代企业的发展,为新一代企业家的成长,创造一种适宜的制度环境。这里,最为迫切的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非公有经济,重塑市场主体,建立竞争机制,强化优胜劣汰。还必须强调的是,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过程。我们要实行供给创新战略,就必须对旧的体制、旧的生产组织、以及旧的产品和技术进行彻底的改革和摈弃。所以说,对于我国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改革和制度创新仍是最基本的任务。
〔收稿日期〕2000—02—20
标签:制度创新论文; 垄断竞争市场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供给和需求论文; 市场垄断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经济学论文; 管理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