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需求的本质是购买力_购买力论文

中国市场需求的本质是购买力_购买力论文

中国市场需求的实质是购买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购买力论文,市场需求论文,中国论文,实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13X (2000)01-0054-03

市场是人口,购买力和购买动机的有机组合。中国的人口问题无用讨论,与当代发达国家的人口,生产能力,做对比的话,大得足以容纳十倍以上的中国现有生产能力。就中国目前居民的生活现状而言,只能算作是温饱型。许多对人类现代生活而言十分重要的商品消费还没有开始,或者说仍处于萌芽阶段。这些商品对大多数的中国居民而言是梦寐以求的,可望而不可及的。所以从整体而言,中国居民购买动机方面的购买欲望是不存在什么大问题的。而购买欲望对购买动机起整体决定作用。既然人口和购买动机都没有问题或者说没有什么大的问题,那么,中国的市场问题只能是购买力问题。

一 中国居民收入的增长滞后于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

居民收入的增长取决于经济的增长。反过来,当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居民收入的多少又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或决定着经济增长有效空间的大小。

现实经济生活中,究竟消费应占国民生产总值(GDP )的多大比例(一般称为消费率),理论上没有规范的说法,各国国情不同,其具体数字也不尽相同。但一般发达国家的消费率均在70%—90%之间。以下是日本1984年—1997年的GDP和国民可处分所得有关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年份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GDP<10亿日元>

300543320418.7 335457.2 349759.6 373973.2

国民可处分所得 259918.4 277526.6 289920.7 303541.8 324664.5

消费率<%> 86.48 84.25 86.4386.7986.82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399998.3 430039.8 458299.1 471020.7 475381.1 479260.1 483220.2

345284.6 369462.8 392978.9 402196.4 404456.9 406470.2 409747.2

86.32 85.9185.7585.3985.0884.8184.80

1996 1997

500309.7 507851.8

425769.9 431425.6

85.1 84.95

资料来源:日本《国民经济计算年报》Annul Report on National Accounts平成11年版.1999经济企画厅编Economic Planning Agency Govemment of Japan

从日本近14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可处分所得的对比中,不难看出其消费率均在80%以上,连续14年始终保持在85%左右。而我国的消费率多年来始终仅在50%左右,1997年GDP为73347.866亿元人民币,国民可处分所得为37709.664亿元,消费率为51.41%;1998年GDP为79553亿元,国民可处分所得为39347.023亿元,消费率下降为49.46.。 与日本相比,明显偏低。(引用数据系根据国家统计局《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999年2月26日有关数据计算而来。)

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一直采用较高的投资率,以扩大生产规模,单位社会劳动成果较多地转化为投资。多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主要依赖于这种高投资,低消费机制的拉动。但这种单一依靠加大投入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的实施,作用是有限的,暂时的和无法持久的。在长期的社会经济生活的运行中,孕育着的一方面的生产能力的迅速扩大,和另一方面的社会购买力的相对缩小的矛盾,不断突出和尖锐化,直到最终影响到经济的增长。

二 现有购买力的萎缩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求的矛盾

自八十年代中国有过一次“排浪式”的以城市普及家用电器及家用电器开始进入农村家庭为标志的消费高潮以来,中国市场供求状况不断疲软,不断增长的供给能力与相对萎缩的购买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98年12月7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江泽民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市场约束。这里的相对萎缩指的是相对于迅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和不断膨胀的市场供给能力而言的。与这些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总体增加没有矛盾。

形成现有购买力相对萎缩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国有企业效益欠佳, 一大批下岗职工队伍的增加是现有社会购买力相对萎缩的主要原因

目前,在全国6.8万家国有企业中,亏损户约占总数的10%以上, (按原有标准划分)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5900户亏损,约占总数的37%。亏损国有企业3.1万户中又有1万-1.2万户是长期亏损。 国有企业现有正式职工6000多万,无论从资产,产值和工业装备水平看,都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批国有企业的经营困难及效益欠佳,尽管有其多方面的原因,但这一问题是影响职工收入,就业和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直接原因。

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与资本资源相对稀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再加上大规模的产业结构变动与调整加快了排斥劳动力的速度,使得国有企业原本就存在的大量劳动要素冗员问题,变的更加突出。另外,中国正在走向一条资本密集、排斥劳动就业的工业化技术道路。“八五”期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为36.1%(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率为20.6%),但这一时期中国就业增长率仅为1.3%,是中国就业增长率最低的时期。 相应劳动投入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由19%下降为7%。所以, “八五”期间的高经济增长与高投资增长并没有带来相应的高就业增长。(资料来源:《了望》1997年第31期)1998年年初,由于改革深化和金融危机影响,国有企业一千万工人下岗,截止1998年底,尚未重新就业的下岗工人估计600 万人。与此同时,全国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中停减发工资的困难职工为1190.3万人,占同口径职工总数的11.6%,其中基本生活水平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费标准的特困职工有295.5万人, 占停减发工资人数的24.8%。停减发离退休金的离退休人员为191.1万人。 下岗职工和困难职工人数都达到历年来最高点,是现有社会购买力相对萎缩的主要原因,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资料来源:《199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和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中国住房商品化制度改革的实施, 消化和吸纳了大量社会现有购买力

九十年代初期,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方案出台之前,一些嗅觉灵敏的投资家,把大批资金投入中国的房地产业,一时间,中国大地刮起了一股房地产热。结果,除少数激流勇退者赚了钱外,大多都被无情的房地产行情苦苦地“套牢”,血本无归者不乏其人。究其原因,实质上还是购买力问题。任何市场离开有效的足够规模的购买力都是难以形成的。房地产市场或商品房市场也不例外。中国住房制度改革是在拥有近五十年历史的公房蓄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庞大的公房蓄积,通过住房制度的改革,进行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从国有到个人所有的转换,实现了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统一。在这一转换和统一的过程中,消化和吸纳了大量的社会购买力。这一巨额社会购买力的能量没有释放出来,而是被吸纳和消化了。也就是说,对新建住房市场的启动,这一购买力的有效性是要大打折扣的。对新建住房销售的推动力实在有限。而恰恰就是新建住房市场的启动,才真正是房地产业振兴的关键,也才能谈得上是拉动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3 随着整体改革的推进,中国居民投资渠道增加, 转移了一部分社会购买力

中国居民自八十年代以来,能够以自己的积蓄进行投资的渠道越来越多。除了银行存款外,这些投资渠道主要有:证券市场(主要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保险市场和购买企业股份入股分红等。这些市场的建立和开放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必然结果,也给社会闲散资金的分流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场所。据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11月下旬对全国34个大中城市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把储蓄作为居民金融资产首要形式的储户仅占被调查储户的54.6%,用于其他投资形式的占45.4%。长期以来,中国居民的钱是要么消费、购物,要么储蓄成为未来的消费基金。但现在的状况则是货币在居民手中可以自由的转化,既可以转化为消费基金,成为社会购买力;也可以转化为投资基金,成为资本金。现有证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保险市场的不断发展及企业股份制改造的不断推进,将会更快更多地分流和转移大量的社会购买力。这一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使社会消费购买力不足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三 社会财富的过度集中使总体购买力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1997年在全国范围内所做的抽样调查,中国城乡家庭人均收入分组计算基尼系数(高低收入差之比)为0.434, 同时, 按城乡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445。按照世界通常标准,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最佳的平均状态,在0.3-0.4之间为正常状态,超过0.4 就算警戒状态,达到0.6则为危险状态。1995年中国居民储蓄总额已达21518.8亿元,今年2月末,更高达56767.5亿元,增长18.6%。根据1995 年4月5日《市场报》刊载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占中国人口10 %的贫困人口只占有存款总额的3%,而占总人口10 %的最高收入者却占有存款总额的40%,并且这种差距有扩大趋势。

另外,城乡收入差距也有扩大趋势。长期以来,占中国人口80%的农民的收入增长均低于非农业人口收入的增长。199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25元,考虑价格下降因素,实际增长5.8%, 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60元,实际增长4.3%。 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额不足城镇居民的1/2,且增长速度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相比,低1 个多百分点。(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这种状况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进一步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中国目前的现实告诉我们:一方面是存款余额的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是市场购买力的严重不足。造成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除了居民对未来收入与支出的预期,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等其他因素以外,与中国社会目前财富的过度集中这一重要原因是分不开的。基尼系数的增大,社会财富的过度集中,无疑会使社会财富的利用效率大幅度地降低。尤其是在中国目前大多数居民并不富裕的背景下,富裕阶层的购买欲望和消费欲望长期被动地受到压抑,其能量无法释放,“怕露富”心理普遍存在。另外,少数富容阶层的消费紧迫性远远低于多数大众,更无法与贫困阶层相比。这就从客观上造成以庞大的储蓄余额显示的巨大社会购买力,面对日益增长的社会供给能力显得力不从心,其购买力的有效性对市场交易来说要大打折扣。关于这一点,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显著并在增大的收入差距,不利于富有活力的经济的发展。

收稿日期:1999-08-12

标签:;  ;  ;  

中国市场需求的本质是购买力_购买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