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473000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88 例脑梗死患者及50 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比较两组间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总积分以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明显厚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斑块总积分(71.0%)明显高于对照组(37.2%)(P<0.05),颈动脉颅外段狭窄> 50%发生率(37.5%)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0.0%)(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是脑梗死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54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2-028-01
1 资料和方法
1. 1 临床资料 88例均为2007年1月~2007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性65例(73.9%),女性23例(26.1%),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65±10.7)岁,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经头部CT或MRI扫描证实,并排除心源性脑栓塞、出血性脑梗死、脑动脉炎等其他原因所致脑梗死及严重感染、恶性肿瘤合并症者。另外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共50例,其中男性32例(64%),女性18 例(36%),年龄40~73岁,平均年龄(63±8.3)岁。脑梗死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测 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就诊后1~3周内、健康对照组于体检当日进行检测。使用美国GE 公司vivid seven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10MHz。患者仰卧位,先从锁骨内侧端横向扫查颈总动脉,然后将探头沿其走行方向向头侧移位,跨过分叉部,检查血管形态、内膜—中层厚度、有无斑块形成以及管腔是否狭窄。,
1. 2. 2 动脉粥样硬化判断指标(1)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测量方法从内膜内表面至中层外表面,为双侧颈总动脉IMT之和。(2)斑块积分法(PS):斑块积分用Crouse计算法,不计算各斑块长度,只将每侧各孤立硬化斑块的最大厚度(cm)相加,得到该侧颈动脉斑块积分,两侧积分之和为该患者的斑块总积分,PS在0.11~0.50分为轻度颈动脉粥样硬化,0.51~1.0分为中度颈动脉粥样硬化,>1.1分为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3)颈动脉狭窄程度判断:在最大斑块的位置,计算直径狭窄百分率,计算公式为(D-d)/D×100%,其中D和d为原有管腔直径和残余管腔直径。分为正常、轻度狭窄(<50%)、中度狭窄(50%~69%)、重度狭窄(70%~99%)、闭塞。若患者两侧颈动脉存在多处斑块或狭窄,分析时仅考虑狭窄最严重的部位。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 检验,分类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 1 两组间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检测值比较 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检测值为(0.95±0.38)mm,对照组为(0.67±0.13)mm,脑梗死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538,P<0.05)(见表1)。
3 讨论
过去认为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以颅内动脉狭窄较多见,近年研究发现亚洲人群颈动脉颅外段病变有增多趋势。杜继臣[1]等的研究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斑块发生率达71.6%(73/102),而健康对照组的斑快发生率为45.2%(14/31)。严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即使在药物的干预下,脑卒中的发生率仍为15%~20%,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在脑梗死的发生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2]。动脉粥样硬化在超声检测中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即血管壁增厚和粥样斑块形成,颈动脉IMT及粥样斑块检测能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本研究显示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检测较对照组明显增厚,斑快总积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3],颈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狭窄导致低灌注或斑块脱落引起栓塞机制被认为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AbuRahma等[4]通过超声检测发现,呈混合性回声及低回声的斑块与颈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有很大关系。此类斑块属不稳定斑快,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在血管内皮损伤及血流的冲击下,极易破裂、出血或局部形成血栓,或栓子脱落,最终导致卒中事件的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致颈动脉狭窄继发远端血流量减少,可引起短暂性脑缺血频繁发作,当合并血压下降等因素是可引发低灌注损伤即分水岭梗塞。同时它也是脑梗塞复发的重要原因。Turkenburg等[5]报道,严重的颈动脉狭窄在首次症状出现后1 d 内发生完全性脑卒中的危险为12%~13%,5d内可达30%~35%。Handa等[6]认为颈动脉重度狭窄的脑梗死患者其复发的危险性增高21倍。本研究显示严重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在脑梗塞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脑梗塞组颈动脉狭窄程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切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发生完全性卒中的几率也明显增加。
本研究结果表明颈动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在脑梗死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综合考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及硬化程度,对早期预防脑血管疾病的严重后果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杜继臣,杨旭,蒲传强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7,20:1-4
[2] 王拥军.应加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和临床研究。[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01,34:257-258
[3] Endarterectomy for asymp tomatic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Executive Committee for the Asymp tomatic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Study [ J ].JAMA,1995,273:1421-1428
[4] AbuRahma AF,Wulu JT,Crotty B. Carotid plaque ultrasonic heterogeneity and severity of stenosis[J]. Stroke,2002,33:1772-1775
[5]Turkenburg JL,van Oostayen JA,Bollen WL.Role of carotid sonography as a first examination in the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and storkes:benefit in relation to age[J].J Clin U Itrasound,1999,27:65-69
[6]Handa N,Matsumoto M,Maeda H,et al .Ischemic storke events and carotid at herosclerosis[J] . Stroke,1995,26:1781-1786
论文作者:李俊基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5年第1卷第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
标签:颈动脉论文; 狭窄论文; 粥样论文; 脑梗死论文; 对照组论文; 动脉论文; 缺血性论文; 《系统医学》2015年第1卷第1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