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辩证法的东欧路径-以马尔科维奇与科西克的辩证法思想为例论文

论马克思辩证法的东欧路径
——以马尔科维奇与科西克的辩证法思想为例

高 晨

(厦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摘要: 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是其实现哲学变革和理论革命的重要基石。马克思揭示并批判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头足倒立”的唯心本质,并且借助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从此,辩证法不再是一种外在抽象的思维方法,而是一种内在于现实的实践表达。以马尔科维奇与科西克为代表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坚持“以马解马”,一方面通过破除对马克思辩证法的长久误读和重申马克思辩证法的人学本质恢复了马克思辩证法的应有地位;另一方面通过论证辩证法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存在样态和借助辩证法阐明人及其世界如何存在的问题实现了对马克思辩证法的创造性解读,从而开辟了马克思辩证法思想发展的东欧路径。

关键词: 马克思;辩证法;马尔科维奇;科西克

关于辩证法问题的研究在哲学研究领域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史几乎就是辩证法发展的历史。古希腊哲学先贤苏格拉底将辩证法称为“助产术”,意为辩证法是一种通过问答与辩论形式能够使问题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最终得以获得真理的哲学方法。中古时期的辩证法思想不仅继承了古希腊时期的思辨性、矛盾性与本体论等特征,更是将其引入到关于人与神、神与世界的讨论当中。及至近代,关于辩证法问题的研究完成了从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转向,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不再仅仅是作为一种纯粹的理论研究工具而存在,而是作为世界的本体而存在。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曾被公认为是臻于完美的哲学大成。然而,马克思打破了黑格尔抽象思辨的哲学神话。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坚持以实践为本体,以唯物主义为出发点,以人的本质为根本问题,以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精神、人与历史等主客体相统一为诉求的辩证法。这种辩证法具有深刻的科学性、批判性、实践性与革命性特征。在众多进行辩证法研究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中,马尔科维奇与科西克的辩证法思想展现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独具特色的理论研究视野和深切的人道主义情怀,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强大生命力和内在活力。

杨鹏是郑渊洁之后,作品最得小读者真心认可的少数几位儿童文学作家之一。小读者认为,鹏哥是真正懂他们的。鹏哥写出了他们心中想要的英雄——可能不是那么完美,可能成绩并不太好,可能还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这些孩子勇敢、善良,能够及时改正错误,敢于面对邪恶,敢于面对挑战。这样的主角,就是他们自己,他们也可以成为这样的英雄。

一、马克思辩证法的本质属性——人学本质

马尔科维奇与科西克对马克思辩证法思想本质属性的阐述是通过辩证的论证过程实现的。一方面,二人强烈批判了长久以来学界对马克思辩证法思想存在的误读;另一方面,二人重申了马克思辩证法真正的本质属性即人学本质。

首先,学界对于马克思的思想尤其是其辩证法思想的误读由来已久,究其原因,科尔施在其《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一书中所做的阐述颇具代表性。“对于资产阶级教授们来说,马克思主义充其量不过是19世纪哲学史中一个相当不重要的分支,因而就把它当作‘黑格尔主义的余波’不予考虑。但是,‘马克思主义者们’也不想大力强调他们理论的哲学方面”,资产阶级教授与所谓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因为不同的原因忽略了马克思理论的哲学性。“尽管二者的动机有很大的不同,但它们的原因在一个决定性的地方却是一致的。”这个“决定性的地方”就是抛弃辩证法,这种抛弃与忽略使资产阶级的哲学经不起推敲,也令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无法指导革命走向胜利。与此同时,“但还有从同样的基本的观点出发的第三种倾向。在整个这个时期内,这是唯一多少更彻底地关心社会主义的哲学方面的倾向”。有一些理论家承认马克思主义具有哲学性,但是他们也没能把握住其哲学本质,即辩证法。正是这种一方面来自于外部资产阶级理论家的有意或无意的误读,一方面来自于内部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马克思思想本身的不甚精通导致马克思的思想陷入危机。因此,自以卢卡奇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开始,消除对于马克思思想的误解并恢复马克思思想的本质内涵就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重要的理论任务之一。

马尔科维奇致力于解除对于马克思辩证法的片面、教条、僵化的认识。一方面,马尔科维奇以辩证法教科书所存在的缺陷为例,指出教科书中对辩证法概念认识模糊、将辩证法神话为绝对规律、局限辩证法的应用领域等对辩证法的误读;另一方面,马尔科维奇通过批判卢卡奇对辩证法的错误分类,指出以卢卡奇为代表的许多马克思主义者在理解马克思辩证法时所犯的错误——他们片面地将马克思辩证法认识为一种仅能在社会领域中使用的辩证法,而将自然领域排除在辩证法之外。这不仅限制了马克思辩证法的发展,更是从根本上否定了辩证法的整体性特征。马尔科维奇强调马克思辩证法的整体性、发展性与超越性特征,坚持马克思辩证法是一种普遍的、动态的、革命的理论,因此绝不是一成不变的,马克思辩证法致力于建立“全面而具体的真理”。

在对勾股定理证明方法的教学中,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着重对知识的整合教学,数形结合,将图形移动与代数推演过程一一对应,让代数产生意义,使学生容易理解.通过两者之间的整合教学,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并增强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勾股定理及其证明作为多元文化数学教育的极好题材,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将各种方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一定的梳理,潜心创造优秀的数学 PPT 教学课件,然后呈现在数学课程和数学教学中,以期加强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为促进课堂的有效教学而努力.

马尔科维奇从本体论假定、认识论假定、价值论假定三个方面论证马克思辩证法的人学本质。在本体论假定方面,马尔科维奇指出“所有哲学批判的立场都是人在历史中的自我认识,并把一个异化的、物化的世界转变为人的世界。”马克思辩证法是以人为主体的辩证法。在认识论假定方面,“辩证法的主要观念是发现隐藏的矛盾,从而解决它们,批判地扬弃理论(以及给定的社会现实)的现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矛盾的原则是一种能动的思想的原则”。辩证法的认识论假定要求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价值论假定方面,这也是马尔科维奇辩证法思想中独具特色的方面,马尔科维奇指出辩证法的价值论假定赋予了辩证法人道主义内涵和理想指向,马克思辩证法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辩证法,是以人类自由与解放为理论诉求的辩证法。

为了提高实验效率、保障预测的精度,采用了模型相对简单但性能较好的AlexNet网络.AlexNet网络共8层,由5层卷积层、2层全连接层和1层输出层组成,整体结构如图7所示.

科西克同样也致力于解除对于马克思辩证法的误读,但与马尔科维奇不同,科西克选择从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入手,更加深入地分析学界对于马克思思想以及马克思辩证法产生误读的原因。科西克指出对于马克思《资本论》的理解存在的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不考虑马克思著作的总体意义”只研究其经济意义,因此将《资本论》的思想误读为一种经济学理论;第二,通过教科书来学习马克思的思想,而教科书本身就是对于马克思思想的过分通俗化的片面解释,因此对于马克思思想的理解总是一知半解甚至是与文本的本意相冲突的。科西克认为,对于文本的客观解释要通过具体总体的辩证法来实现,既要从总体上理解文本解决其矛盾和前后不一致的地方,又要具体地看待其特殊的部分将其放在整体中去理解,最后要对以往的对该文本的所有解释进行辩证的、批判的理解。马克思辩证法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思维方法、研究方法而存在,更是致力于揭示人与世界关系的具体总体的理论,是指导人类寻求自由与解放的指导性思想。

综上所述,目前众多高校对汽车专业汽车拆装实训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研究,其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的优化及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等方面。本课题将以汽车变速箱的拆装实训为例,利用目前大众普及的移动终端、无线局域网络、虚拟样机技术及现有实训条件,构建一个先虚拟后现实的虚实结合的汽车变速箱拆装实训环境,从而达到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论内核——实践范畴

马克思辩证法区别于其他哲学思想的最为根本的和本质的特征就是其辩证法思想中所具有的实践内涵,马克思辩证法思想不仅是以实践为基础,同时也推动着实践的不断发展,因此马克思才说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马尔科维奇与科西克通过对实践范畴的批判性解读和创造性阐释论证了实践是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论内核。

科西克对于人学本质的重申体现在许多方面,最为特别的是他从经济学理论入手,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象的批判和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的再解读重申马克思辩证法的人学本质。科西克认为,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现象的分析可以发掘其社会实在的本质,“搞清经济到底是什么就有了可能,把经济的物像化神秘化形式或它的必然外部现象与本来意义的经济区别开来也有了可能”。而通过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象的分析可以得知,资本主义社会是将人异化的社会,“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物与人是可以互换的。物被人格化了,人则被物像化了”。而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就在于它揭示出了经济范畴所表现出的人与物的特殊辩证法,即“经济是人及其社会产品的客观世界;它不是物的社会性运动的客体性世界。物的社会运动掩盖着人及其产品的社会关系,它是一种特殊的、历史上转瞬即逝的经济形式”。所以经济只是人的生产活动的客观表现,是人的对象化的结果之一,人处于主体地位支配着物,而并非物处于支配地位奴役着人。马克思运用其辩证法思想指出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地位,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科西克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再解读重申马克思辩证法的人学本质。

马尔科维奇与科西克都认为马克思辩证法是以人学为本质属性、以实践为理论内核、以解决关于人的问题为理论诉求的辩证法思想,二者坚持马克思辩证法思想的批判性、革命性特征,对马克思辩证法的价值旨归作出全新的解读即人道主义。

最后,马尔科维奇与科西克从四个方面阐明了实践的理论内涵与重要意义。第一,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实践。一方面,实践活动是以人为主体的并在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当中实现自身的批判性发展;另一方面,人以实践活动为基础进行对象化过程,创造人类历史,并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第二,实践是历史中的实践。实践活动创造了历史,正是在历史性的实践活动中人才能够认识到时间的三维性,能够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注重当下的现实情况,畅想未来的发展图景。第三,实践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内涵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类实现了批判他物与自我批判的双重批判。也正是实践为革命提供了客观可能性,革命也许会成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片段,但是实践活动不会停止,有人的历史存在的地方人类的实践活动就会一直进行下去。第四,实践是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论内核。实践的辩证性体现在其与人的关系当中,也体现在其批判性内涵当中,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辩证法是以实践为基础才能够得以实现。

另一方面,科西克批判那些对于实践的伪具体的认识、批判将实践割裂认识的错误理解,强调对于实践的认识始终要从辩证的总体的角度出发形成具体的认识。对于实践概念的具体认识要从其作为哲学概念所具有的意义出发。“实际上,它是作为对下列哲学问题的哲学回答提出来的:人是谁?社会人类实在是什么?这个实在是怎样形成的?”首先,实践是形成社会—人类实在的过程。“实践是人类存在的界域”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社会—人类实在形成的过程,同时,实践也是人所特有的活动形式,“是人类存在(即构造实在的过程)的决定因素”。正因如此,实践不仅不是与理论活动相对立的活动,实践活动本身就包含着理论活动。其次,实践是在历史中能动的自我产生着的活动。实践创造了社会—人类实在,同时也就创造了历史。“什么是属人的,什么是非人的,并非事先注定,要通过实践的辨别过程在历史中确定”。再次,“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实践与劳动不同,实践不是决定着人类的某一方面的特性,“实践渗透着人的整体,在总体上决定着人”。不仅如此,实践在包含着劳动要素的同时还包含着生存的要素,“它既表现在人的客观活动中,又表现在构造人类主体的过程中”。前者表现为人通过改造自然而赋予客观事物以意义,后者则是人为争取承认而斗争的过程。因此,实践过程一方面表现为人的对象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人不懈争取自由的过程。最后,实践是对存在具有开放性的活动。科西克着力强调了实践的这一特性,实践构造了社会—人类实在,但这一过程并不是一个有限的、封闭的过程。

三、马克思辩证法的价值旨归——人道主义

一方面,马尔科维奇对于实践的批判性解读与阐述主要包含以下三点:首先,从实践的概念范畴方面。马尔科维奇将辩证法的本质表述为“人在历史中的自我实现”,从根本上来说,这是对实践范畴的更为丰富和深刻的表述。马尔科维奇的实践概念最具独特性的一点是:实践是内含价值论假定的,实践行动本身是指向理想的。因此,他这样表述实践——“实践是人的活动,其中人创造了最佳的可能性,因此这种活动就是目的本身,而不仅仅是一种达到某种其他目的的手段。这种理想化了的活动概念显然是一个规范概念。一方面,它根本不同于描述的、价值中立的劳动概念;另一方面,实践也是和否定的、异化劳动的概念完全对立”。其次,从实践与革命的关系方面。马尔科维奇认为“革命的本质特征是彻底超越某种社会形式之本质的内在局限”,革命具有否定性与超越性特征。而“一切实践活动都明确地或模糊地开始于某种关于那些应该被排除的否定的东西的观念”,因此毫无疑问,实践是革命的必要条件。最后,从实践与人道主义的关系方面。实践是马尔科维奇辩证法思想的基础,同时也是其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实践之所以能够为实现人道主义理想提供可能是因为:第一,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人类自我实现的过程。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人的实践活动无处不在,实践推动着并且见证着人类的进步。第二,实践的“本质之一就是自我确证”。实践活动满足了人自我满足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人不断认识自身也实现着自身,艺术活动就是对于实践这一本质的最好证明,不仅如此,实践在满足自我需要的同时也满足了他人的需要。第三,实践本身具有否定性、批判性与超越性。实践所具有的这种特性能够帮助人不断地超越自身的局限,达到对真理的认识,实现真正的人道主义。

其次,马克思辩证法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如何在不像康德一样陷入“物自体”的不可知论的情况下确定马克思辩证法的本质属性?对于这一问题,马尔科维奇与科西克给出了同样的答案,二者都认为,对于理论本质属性的探寻应从理论本身所要回答的问题处着手,理论是由于何种问题产生的又是致力于解决何种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理论的本质属性。而马克思辩证法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因此马尔科维奇与科西克在解除对马克思辩证法误读的同时也一再重申马克思辩证法的人学本质。

马尔科维奇将其辩证法的本质特征表述为——“人在历史中的自我实现”,这也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理想。马尔科维奇认为哲学只有在作为关注人的理论的时候才具有合理性,哲学是“一种现存的人的状况的批判意识”。而马克思的思想本质也是一种关于人的批判的理论,马克思的思想之所以一直具有活力的原因也是在于:一方面,马克思对于历史可能性的设想是具有开放性的,而不是拘泥于某一种假设或是结论;另一方面,马克思的思想体现了人道主义内涵,揭示出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况下人类的根本的需要。因此,马尔科维奇的辩证法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理论,毫无疑问也是关于人的思想,他的辩证法思想关注人的现实状况,发掘人所面临的社会历史问题,致力于寻求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的方法。马尔科维奇对于“人在历史中的自我实现”的论证首先是从辩证法三个假定入手,他认为辩证法的本体论假定是人,认识论假定是矛盾性立场,价值论假定则是人的自我实现。“人在历史中的自我实现”涵盖了这三种假定,因此也突出体现了其辩证法思想的本质内涵。尤其要说明的是,马尔科维奇突出阐述了人类自我实现概念中所体现的价值概念:“人类自我实现的概念显然是一个价值概念,它假定了一种精致的人类学理论,这种理论既包括描述概念,又包括价值概念——否定概念和理想概念。”其次,马尔科维奇阐述了三个关键范畴来论述“人在历史中的自我实现”的内涵。这三个范畴即能力、需要和实践。通过对这三个范畴的阐述,马尔科维奇想要着重阐述的内容是,辩证法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够真正发掘人的潜力并揭示人的真正需要的理论,也正是因为如此,辩证法才能够为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实现提供可能,为人道主义理想的实现提供理论基础。综上所述,马尔科维奇通过对于哲学本质以及马克思思想本质的解读阐明其辩证法思想中“人在历史中的自我实现”的理论诉求,并通过对“三个假定”和三个关键范畴的解读阐述其辩证法思想为何以及如何解答人及其世界存在的问题。

科西克的辩证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人与世界的关系”。科西克的辩证法思想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与世界的统一。对于这一结论的论证科西克是从三个方面展开的:首先,在实践概念的解读方面。科西克指出,正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人与世界才发生了联系,“实践既是人的对象化和对自然的主宰,又是人类自由的实现”。不仅如此,“人在实践中形成了与一般实在的开放性”。正是以这样的实践为基础,人不仅认识到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认识到自身的有限性,同时也认识到世界是一个总体、认识到自身的能动性和超越性、认识到人类的自由与解放的可能性。其次,在人、历史与自由的关系方面。辩证的历史观首先就是批判历史神秘主义的,历史不是“天意”使然更不是“上帝”的安排,历史是人的历史,人只有在历史中才能实现其自身。历史的两个前提就是:人是历史创造的以及这种创造要具有必然的连续性。在历史的连续性中,人认识到时间的三维性,认识到过去、现在、未来所具有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认识到自由的意义。“自由不是一种状况,而是一种历史活动。这种历史活动构造出相应的人类共存模式,即构造出一个社会空间。”总结来说,人创造了历史并在历史中认识自由、实现自身,历史为人实现自身提供了可能性。“人类历史就是这些‘可能性’在时间上的展开。历史的意义就在历史之中:人在历史中阐明这自身。这种历史的阐明(也就是人和人性的形成过程)是历史的唯一意义。”最后,对人的概念的解读方面。科西克批判了哲学人类学对于人的问题的片面认识,认为其只是针对特殊的历史状况才发展起来的理论。同时也批判“人的哲学”这种提法所具有的缺陷。第一,这种提法本身就是对于哲学是人的哲学的一种否定,如果哲学就是关于人的哲学,那么还以“人”为定语就是多余的;第二,“人的哲学”暗含了一种人的主观性视角,这种“人”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人而是有限定条件的人;第三,“人的哲学”将自己作为一门纲要学科以期强调人的作用实质上也是否定了人在哲学中的作用。人是一种实践的存在,正是实践为人提供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可能性,同时实践也使人能够认识自身,实践为人与世界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因此,辩证法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与世界的统一,它的最为重要的理论诉求就是探寻人与世界的关系。

马尔科维奇与科西克在揭示出马克思辩证法的人学本质和实践内涵的基础上,从人道主义实践哲学的立场出发发展了马克思辩证法, 二者的思想被认为“是一种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6]。从人道主义实践哲学立场发展马克思辩证法的原因有三个:第一,马克思辩证法本身就是关于人的理论。马克思辩证法的思想出发点就是为了解读资本主义环境下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马克思辩证法的本质是以人为主体的实践,马克思辩证法的最高理论诉求是全人类的自由与解放。第二,东欧民族精神内核是人道主义。马尔科维奇与科西克不可避免地受到本民族精神文化的影响,从人道主义的立场理解马克思辩证法思想,在这一过程中又促进了马克思辩证法的本土化。第三,社会历史状况的必然要求。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造成了不可磨灭的精神创伤,资本主义国家的持续繁荣拷问着马克思主义是否还有未来,要求一种人道主义的马克思辩证法的出现,但是仅仅作为理论是不够的,这种辩证法思想要从实践哲学的立场出发,为革命的胜利、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人类解放的实现提供可能性。

元明时期“过”表“结束”“曾经”用例增多,特别在明代时期,“过”表“结束”或“曾经”的用法已经大量的出现在各类文献中,尤其在白话小说中使用频繁,繁盛至近代。至此动态助词“过”表示“动作的完成和结束”的“过1”或“过去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的“过2”产生。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就以其批判性和实践性内涵引领着人类发展与变革的新方向,开拓着人类哲学思考与认知的新视野。马克思辩证法作为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理论内容,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本观点,实现了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理论与实践、人与世界的辩证的发展的历史的统一,其理论价值与贡献已不可估量。马克思辩证法虽经历困境但仍因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不懈努力而保持着连续性发展,从卢卡奇到阿多诺再到马尔科维奇与科西克,从启蒙辩证法到否定辩证法再到人道主义辩证法与具体总体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历史涵盖多个学派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发展足迹几乎遍布欧亚大陆。马尔科维奇与科西克对马克思辩证法的创造性解读开创了马克思辩证法发展的东欧路径。“通过直面历史问题形式, 追问历史存在方式;直面历史反思意识, 追问历史叙事逻辑;直面历史时间本源, 追问历史生成向度;直面历史内在基底, 追问历史本真意义,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思想推进到迄今为止鲜有企及的高度。” [7]这对于在新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路径”,“牢牢掌握解释中国奇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话语的话语权”[8]“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9]“对历史唯物主义给予‘中国表达’,为破解‘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10]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2.

[2] [德]卡尔·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王南湜,荣新海,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3] [捷]卡莱尔·科西克.具体的辩证法——关于人与世界问题的研究[M].傅小平,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4] [南]米哈伊洛·马尔科维奇.从富裕到实践——哲学与社会批判[M].曲跃厚,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2.

[5] [南]米哈伊洛·马尔科维奇,加约·彼得洛维奇.实践——南斯拉夫哲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文集[C].郑一明,曲跃厚,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

[6] 衣俊卿.人道主义批判理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述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7-78.

[7] 李宝文.直面历史本身——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的哲学追问[J].苏州大学学报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

[8] 韩庆祥.“意识形态建设内功论”: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话语[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01).

[9] 韩庆祥,陈远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03).

[10] 张艳涛.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话语体系[J].社会科学,2018(03).

On the Eastern European Path of Marx’s Dialectic:Take the dialectics of Malkovich and Kosik as an example

Gao Chen
(School of Marxism,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5)

Abstract: Marx’ s dialectic thought is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stone of realizing philosophical change and theoretical revolution. Marx revealed and criticized the idealistic essence of Hegel’s dialectical thought “head to foot inversion stand ”, and created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dialectics with the help of Feuerbach’s materialism. Since then, dialectics is no longer an external abstract method of thinking, but a practical expression that lies within reality. New Marxists in Eastern Europe, represented by Malkovich and Kosik, have always adhered to the principle of “interpreting horses by horses”. On one hand, they have restored the proper position of Marx’s Dialectics by eliminating the long-term misunderstanding of Marx’s dialectics and reiterating the human nature of Marx’s dialectics. On the other hand, through the demonstra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dialectic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socialist history and the use of dialectics to clarify the problem of how people and their world exist has been realized by creative interpretation of Marxist dialectics, thus opening up the Eastern European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dialectics.

Keywords: Marx; Dialectics; Malkovich; Kosik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921(2019)05-071-006

作者简介: 高 晨(1992-),女,黑龙江伊春人,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责任编辑:吴 静

标签:;  ;  ;  ;  ;  

论马克思辩证法的东欧路径-以马尔科维奇与科西克的辩证法思想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