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一决胜负的“关键性”因素——谈不定项选择题的做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键性论文,选择题论文,做法论文,因素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多年来,在全国高考政治试题中,选择题采用两种题型:一是单项选择题,即在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的; 二是不定项选择题,又称答案不惟一选择题,即在每题的4个选项中, 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漏选,该题不给分。单项选择题比较容易、简单;不定项选择题则要求高、难度大,容易失分,成则3分, 败则零分。而主观性试题又不能使考生拉开太大距离,1999年高考中有的考生不定项选择题得了零分,因此,高考政治一决胜负的“关键性”因素,必然是不定项选择题。下面针对这一问题,谈谈不定项选择题的做法:
一、吃透题干,慎重取舍
例1:1999年高考政治第25题,八十年代以来, 我国农村民主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各地相继建立了村民选举制度、村民议事制度、村务公开制度等一系列村民自治制度。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1998年11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这表明
A.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在逐步完善
B.村民自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组成部分
C.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是我国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
D.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A项符合题干,应选。B项本身正确并符合题干,应选。C 项本身错误,因为村民自治制度建设不属于我国基层政权建设,所以不选。D 项是因为题干材料没涉及村民自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与题干与无关,所以不选。
例2:1999年高考政治第28题,针对东南亚金融危机, 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江泽民主席提出了加强国际合作,防止危机蔓延;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尊重有关国家和地区为克服这场危机自主作出的选择等三点主张。这说明
A.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正在增强
B.中国主张维护世界和平
C.中国主张不干涉他国内政
D.中国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题干中根本没有反映出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正在增强的意思,所以A项不选。B项也是如此,题干根本就没涉及和平问题,故不应选。C 项是从题干中“为克服这场危机自主作出的选择”这句话体现出来的,故应选。D项因国际金融体制问题属于国际经济新秩序范畴,符合题干,所以是应选项。
二、认真审题,淘汰错误选项
例1:1998年高考政治第30题,马克思说:“在选择职业时, 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这意味着
A.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统一的
B.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间不存在矛盾
C.为人类造福能够实现人的自我价值
D.为人类造福需要提高人的自身素质
在这道题里,考生首先应找出错误选项,并予以淘汰。B 项本身错误,因为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所以不选。A、C、 D项都是题干中应有之义,所以应选。
例2:1999年高考政治第33题,蚕蛹蜕茧时,要经过艰苦的挣扎,才能生出强有力的翅膀,变成蛾。如果人们把茧剪开,它虽然可以毫不费力地爬出来,但身体十分臃肿,翅膀很小,并很快死去。这一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B.生命运动的过程是同化和异化的统一
C.外因对事物的发展也有决定作用
D.促进事物的发展必须尊重规律
C项本身错误,因为只有内因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外因只起影响作用,故应淘汰。A 项中的“在一定条件下”即题干中的“剪开”,所以,由“翅膀强有力”转化为“很小”,正符合题干,故选A。B项“生命运动的过程是同化和异化的统一”,观点虽则正确,但与题干无关,应淘汰。D项正确,符合题干主旨,应选。
三、紧扣“中心词”,仔细推敲
例1:1999年高考政治第32题,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包括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D.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所谓“中心词”,即“设问的角度”,此题设问的角度是“这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A、B、C、D四项都属于哲理,这样,就得在此基础上仔细推敲。A、C两项与题干无关,故不应选。B、D两项符合题意,题干的意思是要知道“钟声”产生的真正原因,只能去实践,不能凭感性认识,所以应选B、D两项。
例2:1997年高考政治第16题,“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请指出蒲松龄的这幅落第自勉联所蕴涵的哲学道理
A.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B.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
C.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D.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本题的“中心词”是“自勉联所蕴涵的哲学道理”,题干所言是强调内因的根本性作用,所以只有D项符合题干的主旨,故应入选。而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淘汰。
四、准确、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细心思考
1999年的高考政治考题一改过去“高、深、难”的特点,更加注重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考核。在150分的试卷中, 纯时政考题仅占14分,其余136分均涉及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结合当前时政热点。
例1:1999年高考政治第26题,1959年以来, 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至1999年3月, 西藏自治区人大已制定了150多个具有鲜明的民族区域自治特点的法规和单行条例。 这一事实表明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B.制定地方性自治法规是民族自治机关自治权的重要体现
C.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平等的重要体现
D.西藏人民享有充分的民族自治权
A项是教材第115页倒数第6、7行的原文,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无关,故应排除。B项是教材第116页民族自治机关五项自治权的第一项权利,符合题干,所以应选。C项是教材第15页倒数第2行内容,但题干没涉及民族平等问题,虽正确,但不选。D项正确并符合题干的意思, 故应入选。
例2:1998年高考政治第26题,在我国, 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之所以能够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因为
A.我国宗教实行独立自主自办的方针
B.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
D.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宗教已经从本质上得到改变
A项与题干无关,应予排除。B、C两项均是教材第128~129 页的内容,又符合题干,应该入选。D项本身错误, 因为我国宗教的本质没有改变,所以不选。
综上所述,在高考政治中,要想取得理想成绩,切忌好高骛远,必须脚踏实地,牢固、准确、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捕捉当年时政热点,在此基础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能取得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