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育渗透若干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若干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 本文对德育渗透的概念、特征、载体以及德育渗透与德育灌输的关系等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系统的论述。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注意充分发挥渗透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提出了德育渗透与德育灌输同属德育手段,两者不可偏废,是有机统一的关系。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 德育渗透 德育灌输 德育手段
中外学校德育实践的成功经验表明:要改善和加强德育,增强德育效果,就要注重采用灌输教育。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渗透具有其它德育手段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文试就德育渗透的概念、特征、德育渗透的载体以及和德育灌输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引起人们对渗透教育的重视和研究。
一、德育渗透的概念与特征
德育渗透是指教育者的意图通过载体对被教育者的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它通过借助载体、建构氛围去感染、陶冶教育对象。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是一种濡染过程,就是渗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渗透能起到传统的德育教育所不能收到的效果。
德育渗透的工作要达到预期效果,一靠熏陶,二靠引导。
熏陶,处于德育渗透教育的外层面。它要求渗透的内容要结合青年的思想特点,注重情趣转移,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丰富多彩的载体中。通过教育者的熏陶,使被教育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使教育者的意图逐渐渗透到他们的思想中,并影响他们的日常言行。
引导,处于德育渗透教育的内层面。它要求教育者把被教育者的行为引入合乎某个社会集团利益要求的方向,并转化成被教育者自觉的行动。因此,德育渗透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活动。它通过组织教育对象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引导他们明确“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的道理。通过教育对象的自觉参与,使之转化为自身的思想,逐渐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使“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变教育为自我教育。
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渐进性。以往的教育讲究“立竿见影”,“急令飞雪化春雨”,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思想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思想上的疙瘩比肉体上的疾病更难医治。德育工作是一场韧性的战斗,一种意志的考验,需要教育者有耐心,有毅力。渗透教育遵循的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所以,要确立教育人、改变人是一个长期过程的观点,在教育方法上要有的放矢地稳扎稳打,不急不躁,由量变到质变,从而达到让人心悦诚服的教育效果。
二是隐蔽性。它与渐进性构成了德育渗透的本质特征——潜移默化性,这是德育渗透区别于其它德育手段的显著标志。渗透教育把思想意识、政治观念、培养目标、道德准则等抽象的理论和敏感的社会政治问题,渗透到各学科和课外活动中去,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并在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理论转化为德性和行动。它可以是无专人负责而人人负责,无独立科目而渗透所有科目,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呈现出“隐蔽课程”的特点。如果说概念性和说理性教育是直接把是非观念揭示给人们,那么,渗透教育则是把形象和道理融为一体,借助载体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某种教育,以达到净化思想,升华自我的教育目的。
三是间接性。德育渗透虽然是利用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知主体,是比较直观的容易感受的活动。一般来说,它本身并不直接产生对人的某种具体要求和直接体现教育目的,而是通过不同活动方式所体现的思想倾向,对思想工作对象产生影响。因此,它同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相比,表现为间接性教育特点。
四是广泛性。渗透的内容丰富多彩,载体多种多样,教育对象也可以是形形式式。德育渗透是全方位、多维度,存在于所有的教育时空中。它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加强联系,互相配合,形成“教育环”(教育网络),形成比较一致的合力,齐抓共教,共同实施德育渗透的方略。
二、德育渗透的载体
德育渗透的载体实质是指渗透的主体(或叫施予者)通过某种形式、手段,物质的中介(或叫传递者),向渗透的客体(或叫接受者)发生联系,产生影响,达到目的。这个中介传递者即为渗透的载体。正是主体、载体、客体三位一体,有机构成了德育活动的整体。选用不同的载体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政治运动,群众运动也是载体,但是我们今天运用这些载体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我们必须选用那些人们乐于接受,行之有效的载体,才能使德育工作取得实效。
(一)以环境为载体
环境对人的个性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德育环境可分为学校、社会、家庭三种,学校环境如校园精神,物质文化环境等,均对学生成长起渗透作用。如清华大学“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精神,北京大学的“科学民主、崇尚真理”的精神,分别对清华、北大学生以不同的影响和熏陶,形成两校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又如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一座古朴典雅的建筑、一尊伟人的雕像、一块纪念碑石、一条先哲走过的弯弯小径等,都以其特有的神韵和无穷的魅力,吸引着众人,召唤着后生,激发着莘莘学子的上进心和求知欲。而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且具有正负两个方面。正的如改革开放为青年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施展才干的广阔舞台;负的如社会上的种种腐败现象,金钱万能、贪图享受等颓废思想对学生形成的负渗透,它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抵消了来自学校、家庭的正面渗透。所以,改善和优化社会环境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以学科为载体
人文、社会、自然各学科都潜藏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在育人中的重要功能。如人文社会科学中的社会发展史和科技发展史,可以帮助学生懂得历史,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哲学、美学、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鉴别是非真伪,区分美丑,健全身心,和谐个性;伦理学则直接讲授道德的有关问题,启迪和引导学生学会道德关心,判断道德是非,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又如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做实验可以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传授本学科的系统知识时,同时也给学生进行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
(三)以教师为载体
就是指通过教育者的学识人格,率先垂范去感染、影响、同化学生。教职工的言行对学生来说是最好的德育。“正人先正己”,很难想象一个教师如果“上课马列主义,下课无政府主义”,怎能给学生带来好的影响?所以,要做好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每位教师都要以教书育人为天职,履行育人教化的职责,对学生施加良好的影响,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四)以管理为载体
就是通过科学的管理以达到教育的目的。管理也是一种教育。一种呈良性循环的管理机制能催人振奋,激人上进。相反,则会导致松垮懒散,不思进取的倾向。有人说,管理是一种超前的思想政治工作,而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种管理。近几年来,广东省各高校十分重视对学生实行严格管理,制订各项规章制度,如开展“五早”(早睡、早起、早操、早饭、早习)和创建“文明宿舍”等活动,使“机制育人”与“脑子育人”溶为一体,通过科学、民主、公平、规范的管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自觉遵守纪律。
(五)以活动为载体
即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而达到受教育目的,如参观有历史价值的纪念场馆、参加升国旗仪式、义务劳动、社会实践、帮助孤寡老人、失学儿童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使其受到高尚的道德情操的熏陶,养就健康、良好的品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六)以新闻媒介为载体
现代新闻媒介具有传递迅速、覆盖面广、渗透力强的特点。现代社会借助新闻媒介传播思想教育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报刊、电视、电台等现代媒介,对于倡导文明时尚,规范人们行为,鞭挞丑恶现象等具有其它教育手段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现在,世界各国都已越来越重视新闻媒介在教育青年一代中的特殊作用。
三、德育渗透与德育灌输的关系
列宁在《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一文中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毛泽东也曾提出:“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向农民群众不断地灌输社会主义思想。”列宁和毛泽东所说的灌输,主要指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不可能在工人运动中自发地产生,只能从外部灌输进去。将灌输一词引用在思想政治工作上,就是主张进行正面的宣传、教育、启发和引导,使革命的理论,先进的政治意识和道德伦理,为广大干部群众所掌握,并以此作为行动的规范和依据。历史和事实已经证明:灌输教育是我们党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十年动乱期间,唯心主义泛滥,形而上学盛行,使正面灌输打上了“左”的印记,甚至在今天仍有其遗风。于是,近年来,一些人很容易就把“德育灌输”与“抽象论”,“空洞论”联系在一起,对“灌输”持否定态度。其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灌输教育还是要坚持的,还是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特点,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基本理论的灌输,让他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懂得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
德育渗透和德育灌输均属于德育手段,两者是并行不悖,互为补充的关系。在德育渗透的时候,必须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晓之以理,喻理于载体中,这个“理”就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这里面就包含了“灌输”的成分;在德育灌输的时候,切忌简单化和急性病,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循序渐进,注意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其中正包含了“灌输”的成分。总之,笔者认为这两者的起点和终点是一致的,主要是采用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已。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灌输是一种显性的、集中的、系统的宣传教育;渗透是一种隐性的、分散的、间接的陶冶教育。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要注意发挥渗透与灌输在育人中的不同作用,使这两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不可偏废。
在德育工作中,要注意防止两种不良的倾向:一是只强调灌输而忽略了渗透。这样就容易形成一味灌输,急功近利,生搬硬套马列主义词句,搞照本宣科式的空洞说教,致使德育工作总是在低起点上徘徊不前,难以从更高、更深、更广的角度实施德育教育。另一种是只强调渗透而否定灌输。特别是近年来,在所谓“改造思想政治工作”的借口下,总是有人简单否定“灌输教育”,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只讲“渗透”就行了。倘若如此,会使我们的德育教育出现滑坡,因为它主动放弃了思想政治工作这块阵地,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一项重要原则,放弃了无产阶级政党政治理论宣传工作的优良传统,严重弱化人们先进的政治意识和革命觉悟,使人们的精神支柱动摇。所以,我们不能把渗透与灌输对立起来,也不能把这两者等同起来,灌输既不能代替渗透,渗透也不能代替灌输,只能是这两者的有机统一,才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德育工作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