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教育理论研究水平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语文教育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水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现状
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从古至今,博大精深。教育思想家们,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过精辟的论述。作为教育门类的一个具体学科——语文,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真知灼见,也屡见于各门派的论著中。解放后几十年的语文教育的理论研究产生了质的飞跃,得到了丰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改繁花纷呈,有不少教改试验也是颇见成效的。然而,作为教育理论的一门分支,语文教育理论的研究依然是薄弱的,未能有效地指导今天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那么,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薄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主要是:
1.语文教育研究的根基还很浅薄。现在的语文教育理论有相当部分的内容还只是经验性的。由于理论上的苍白无力,教学改革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往往导致半途而废。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升华,反过来又用理论指导实践,这样的理论才有针对性,指导性。而现在的教育理论只讲教育应该如何,教师应该如何,没有真正从理论上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能解决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更不能从整体上构筑新的语文教育大观念。
2.语文教育理论至今还未形成科学化的体系。近代备受推崇的叶圣陶先生,一生致力于语文教育研究与改革,提出的许多精辟的论述,也还没有真正构建起语文教育理论框架。近些年,全国涌现了一大批勇于探索语文教学的改革家,如魏书生、钱梦龙、宁鸿彬等人,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改方法,但是他们的语文教学观点也只是在几个侧面卓有见地,无法对全国的语文教学实践进行有效的指导。近十几年语文教改之所以徘徊不前,甚至有一段时间陷入低谷,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没有一个系统的带权威性的语文教育理论作指导。
3.语文教育理论研究脱离实际。主要表现是:有的急功近利,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简单移植和运用到语文教育的研究中去,对教学并无裨益;有的研究华而不实,套用新名词、新术语,使得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玄学化,与教育实践相脱节。
4.缺乏一支来自基层的理论队伍。广大语文教师教学任务重,只囿于课堂教学,因此,研究之风不盛,甚至一个地区、一个县(市)开起研究会来,所收到的论文寥寥无几,质量高的文章更是罕见。
当前语文教改举步不前,语文教学质量老是不能大面积提高,与语文教育理论的研究跟不上教学的需要是分不开的。教育实践呼唤着教育理论指导,建构科学化的新的语文教育理论体系,是当前语文教改的迫切需要。
二、加强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
为了提高语文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水平,更好地指导语文教学改革,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作些粗浅的探讨。
1.思维方式的改革 任何一门理论的建构,都必须有一定的科学思维。思维方式如何,决定着理论研究的出路。思维方式的改变涉及诸多方面,从上述现状来看,必须着重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
①、变个体思维为整体思维。个体思维是对客观事物表面状态引出认识的一种思维方式。任何思维都是从个体开始的,它是一切思维的起点,是很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但是,如果停留在个体思维上,就容易从某个方面,片面地观察、分析事物。研究工作的简单化,往往由此而来。整体思维就是把客观事物视为充满矛盾的螺旋式上升的曲线体,它通过多种多样的思维活动,集思广益,对事物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因素、多变量的系统考察。现代社会的发展,必须把个体思维和整体思维结合起来。要改变过去长期的个体思维习惯,更应强调整体思维。例如,我们在研究教育改革和语文教改关系时,往往容易出现个体思维的方式。有的认为教育改革应在先,通过整体改革,带动语文学科的改革;也有的认为,学科的改革应在先,没有学科的改革就没有教育的改革。这两认识都是不全面的,忽略了个体和整体的关系,那就是整个学校教育离不开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寓于整个学校教育之中。没有整体思维的观念,就找不出两者相互间的辩证关系。语文教育本身也是一样,整个人生、整个民族生活的整体,才是语文教育的整体,小学语文教育不能代替整体,中学语文教育也不能代替这个整体。
②、变经验思维为系统思维。经验思维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中直接而来的,是一种比较初级的,但又是人们经常和大量使用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是系统思维的基础。经验思维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它不可能提供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认识事物的规律。系统思维一般都是围绕一定的目标和问题进行的有阶段、有步骤的思维活动,它往往是按照人们自觉地计划调节好了的程序而进行的。任何事物的发展、提高,都必须把经验思维和系统思维结合起来。在系统思维的指导下,我们必须把研究的对象当作一个序列网。语文教育是我们民族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是人们知识来源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在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中应找到语文教育的位置,正确处理好语文学科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的关系,按照整体客观变化规律有序地进行语文教育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当前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网络未成、框架未构的现状。
③、变反馈思维为发展思维。反馈思维是用历史的联系、传统的力量和原则来制约现在,使历史现象再现和重复的思维的过程。这种思维存在合理的因素,可以在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中找到可以借鉴的东西,有利于发扬传统的和民族的特色。发展思维是用将来可能出现的情况对现在进行弹性调整的思维方式。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总是按“过去——现在——未来”的双向序列进行的,问题是着眼点放在哪里。按照发展思维的方式,着眼点必须放在未来。我们教育的本质特点也是面向未来的,因而进行理论研究的着眼点也必须放在面向未来,为现代化培养人才,迎接下世纪的挑战。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当然也应用发展思维方式,摒弃传统的封闭型的教育思想,改变叶圣陶先生在一九八○年所感叹的“我国语文教学,五十多年来几乎没有多大的改变”的现状。
2.赋予现代内涵的研究意识
理论研究跟不上时代的需要,适应不了实践的需要,不能有力地指导实践,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给语文教育理论研究赋予现代内涵的意识。
那么,当前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应具有哪些现代内涵的意识呢?
①、竞争意识。与学科教学竞争相比,当前语文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竞争局面还是相当冷寂的。不少教师还缺乏不从理论上研究所从事的工作就不是好教师的忧患意识,认为只要教好书,学生考试平均分、及格率不输别人就行了。他们没有认识到基础理论研究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对自己的成长、成才的密切关系。缺乏进取心,成就感,是缺乏竞争意识的主观原因。在政策导向上,没有在职称评定、干部选拔、奖励先进等方面建立全面考察评估的激励机制,是导致竞争意识淡薄的客观因素。因此,学校领导应从思想上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把它作为选优、晋升等的一个重要条件,鼓励教师钻研业务、提高理论水平。这样,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就能在基层、在学校得到普及。
②、民主意识。学术民主是理论建设的重要一环。要继续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学术自由,鼓励独树一帜,特别要鼓励青年人敢想敢闯,脱颖而出。
③、超前意识。过去,人们对语文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探索不多,缺乏大跨度的时间预测,常常是眼下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对现代科学意味着什么,当今世界的发展有些什么新的情况和动向,未来的中国和未来的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研究得甚少。就语文教学而言,还没有把培养跨世纪的创造型人才的研究摆到应有的位置上。尽管近几年在语文教育与“三个面向”的研究上有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但还是远远不够的。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语文教育理论的现代意识也是社会意识对教育意识的投射。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在现代内涵意识的形成过程中要不断反省社会意识赖以生存的民族文化传统。语文教学如果仍旧固守陈规,势必事倍功半,不能与社会的发展和世界的潮流相适应。只有现代内涵的意识上升为主导意识,语文教育理论的研究才会显得更有价值。因此,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现代内涵意识,应引起足够重视。
3.建立研究的目标系统及内部机制
思维方式的转变,现代意识的增强,是提高语文教育理论研究水平的基础,而建立研究的目标系统及内部机制,又是研究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关键。
理论研究要能够主动适应变化着的社会和经济文化发展对语文教育的需求,并与之保持较高的协调程度,能够准确地选择发展方向和发展空间,不断增强和扩大研究的社会功能。如根据“三个面向”精神,研究语文教学与创造型人才素质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学主动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思考和大语文教育观等,就能使研究与社会发展保持适应性。
研究过程与研究环境全方位开放,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联系和信息交流不断加强,建立较为广泛的联系网络,把社会、学校当成和谐的研究整体。如研究如何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增多学生运用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勇于发表见解,易于接受新事物,具有获取、整理、运用信息情报的能力,就能增强语文研究的开放性。
研究工作要注意保持动态中的稳定,在变化中趋于平衡。它的表现是基础理论没有变,但领域不断拓宽、拓深,研究的社会功能和效益不断扩大。如根据“文道统一、教书育人”这一原则,研究对祖国语言的鉴别、继承、创新、对传统语文教育的反思和学习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因素更加紧密结合起来等,就能使研究既保持稳定性,又能使语文教育与德育更加紧密地结合,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如果形成了这样的目标系统,那么基础理论研究就能突破现有的框架和格局,进入一个与经济、文化、科技等社会生活各领域协调发展的新层次。
研究的目标系统明确后,还必须建立起新的内部机制,解决好宏观调控、内部动力和弹性等机制问题。宏观调控是指教育部门对语文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系统的管理。除进行适当的计划指导外,主要以教育政策、法规、定向、评估等调控手段进行管理。即增强教育政策的弹性幅度和稳定性,突出研究的方向性,并建立公正的评估制度,使研究工作健康地开展下去。
内部动力机制是指通过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目前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系统缺乏两个方面的内部动力:一是部门和学校领导者对语文理论建设认识不足,思想上不够重视;二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理论研究积极性不高。因此,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应重视理论研究工作,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推动研究工作的开展。
弹性机制的功能在于适应环境,在理论研究发展过程中对计划、措施、方法、步骤进行随机调整。比如研究把握不住社会需求和环境变化,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自身功能的狭窄化和单一化。为了防止功能的衰退或转化,研究工作必须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以不断增强自身的社会功能,不断开拓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新局面。
标签:语文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