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劳动力供求与外来劳动力就业政策研究——上海的例证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动力论文,例证论文,上海论文,启示论文,就业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互补还是替代?
如果外来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引起本地劳动力的就业率上升,或者至少没有引起本地劳动力就业率的下降,那么这两类劳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互补的。也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外来劳动力的职业分布与本地劳动力有互补性,外来劳动力从事的是城市原本空缺的职业,或从事的是本地劳动力不愿意从事的工作,因而外来劳动力的增加可能与本地从业人员的数量没有直接的联系。
上海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是互补还是替代,精确的量化比较难以做到。但基于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首先,从劳动力数量看,过去20多年以及今后可预见的未来,外来劳动力都是上海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不可缺少的补充。虽然上海的失业率最近10年不断攀升,与外来劳动力的数量成正比,但并不能认为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失业率的上升主要与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等因素相关。其次,从二者职业分布看,外来劳动力目前主要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和低技能的职业。在很大程度上,外来劳动力填补了低端产业劳动力的供求缺口。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外来劳动力大多处在青壮年期,平均年龄远低于本地劳动力,这样的年龄结构明显有利于缓解本地劳动力不断老化的趋势,有利于提高总体的劳动生产率。
二、外来劳动力供给:无限还是有限?
首先,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格局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有大的改变。从总的剩余劳动力看,全国目前进城务工的农民为9800万人,达到历史最高记录,但是留在农村需要流入城市的剩余劳动力仍然高达3亿。根据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今后10年中大约就有1.5亿的农民要进城。可见,已经转移的劳动力仍然是少数,需要转移的劳动力仍然是多数,劳动力的“无限供给”的态势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仍然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其次,有效劳动力供给受到市场调节,并非无限。劳动力资源是否可能转化为有效的劳动力取决于劳动者个人在权衡自身利益后所做出的选择,即劳动参与问题。对于民工而言,其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是否外出打工,到什么地方打工,去多长时间等。这个决策过程是一个成本和预期收益的比较。外出打工的成本是其付出的劳动和牺牲的农业就业所带来的收入,预期收益是其在城市找到工作的可能性和可能获得的工资。在这些因素中,工资收入有决定性的影响。
上海存在着对外来劳动力的低成本使用的倾向。外来劳动力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和职业进入方面受到一定程度的不公平待遇,劳动时间较长,工作条件较差,社会地位较低等问题不可否认。可能出现的“民工荒”让我们重新思考外来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假说。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在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不能以牺牲外来劳动力的利益为代价。应该看到,依靠劳动力的低成本维持产业的竞争力的模式很难继续维持下去,长此以往,外来劳动力的供给就会出现不足,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就要求提高外来劳动力的价格。
3.外来劳动力需求:数量与人力资本。在过去的20多年中,以低技能为主的外来劳动力对上海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容置疑的贡献,他们从事的职业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某些本地劳动力的缺位。但值得重视的是,这种数量扩张型的发展模式将会改变。上海已经确立了成为经济、金融、贸易与航运中心的目标,这无疑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更多地是对劳动力需求结构方面的影响而非总量方面的影响。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虽然也将提升需求总量,但更多地是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整体提高与就业结构的演变,将会加大对一些高素质人才如金融、城市管理、服务、现代物流等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而且需求将大部分集中在现代服务业。今后经济增长模式势必要摆脱依靠低成本、高投入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以维持产业竞争力的方式,而是应逐步转变到依靠提高技术水平和加大人力资本投入的模式上来。
从当前上海外来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状况看,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9.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4.5%,高中程度的占12.1%,大学以上的只占1.6%。事实上,从外来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工资收入的关系上,可以大致看出劳动力市场对外来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能够比较有效地识别,外来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回报比较明显。不难看出,当前外来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和收入状况反映出两种可能的情况:一是从供给看,外来劳动力供给以低素质劳动力为主,尽管劳动力市场的人力资本回报较高,但外来劳动力中高素质的劳动力仍然占少数。外来劳动力的流入未能满足劳动力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前面提到的民工荒,有很大程度是缺乏技术型工人的结构性短缺。二是从需求看,劳动力市场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主要是以其填补劳动密集型的低技能工作岗位,高端产业劳动力的供给主要还是源于户籍劳动力,因而高素质的劳动力在外来劳动力中的比重很低。然而,随着上海对人才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对高素质的劳动力的需求愈益凸现。如果仍是当前的人力资本状况,低素质的劳动力将会过剩,高素质人才需求的瓶颈将会加剧。
摘自《复旦学报》:社科版(沪),2005.5.20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