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理国情监测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具有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时间持续久等特点,要想做好地理国情监测,搭建好监测框架、建设好与之配套的各类体系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是仅仅做好这些基础性的工作还远远不够。在具体的生产和实践中,地理国情监测从源数据的获取,到数据的处理、信息的挖掘、可靠性检验、信息应用等多方面,还需要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需要有可操作性的作业指导、需要自主创新的研发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从具体层面做进一步地思考、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地理国情 监测框架 研究
国情信息是国家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确定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和重大方针政策的基础。而地理国情作为国情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国家宏观调控科学性、进行科学管理决策的需要。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个综合、完整的地理国情监测体系,因此,系统地研究分析地理国情及其监测的体系框架势在必行。
一、地理国情监测的含义和意义
地理国情是从空间角度对构成国家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和人类居住环境的各种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的反映,其主要内容包括地球表面及其上下一定范围内的各种自然经济综合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特征、空间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地理国情就是影响国情的地理要素,包括道路交通、河流水域、城市建设、土地利用、资源分布、大气环境以及附着在这些要素之上的社会、经济状况。地理国情是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是幅员辽阔、差异明显、特点突出、变化迅猛。为了便于开展地理国情监测、便于进行地理国情信息的分析研究,保证监测工作的实时快捷,应根据地理要素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将地理国情信息进行层级划分,根据信息层级,确定监测责任主体,分级开展国情监测工作。为此,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将地理国情信息划分为三个层级,分别用一、二、三级表示。一级地理国情信息:全国范围内的宏观地理国情信息,包括影响多个省(区、市)的大型河流湖泊、全国范围内的大型基础设施,如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长输油(气)工程、大型水利工程、森林覆盖面积、水土流失与沙漠化区域、耕地分布状况、矿产资源分布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社会经济因素等。二级地理国情信息:也可以简单地称之为“地理省情”,是指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对本地区经济、社会以及人们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地理国情信息,包括省(区、市)范围内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主要交通设施、河流湖泊水库的形态、主要城市(设区市)扩展建设情况、重点区域的耕地保护状态、森林和矿产资源的分布及开发利用状况等,同时也涉及与此相关的社会经济情况。三级地理国情信息:也可以简单地称之为“地理市情”,主要指市(地)范围内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的地理信息要素,包括县乡镇交通网络、农田水利设施、城镇建成区建设、农村居民点变化、基本农田保护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经济状况。
二、地理国情监测的保障体系
长期、持续、动态进行地理国情监测,必须从政策、组织、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给予保障。
2.1政策法规保障
地理国情监测工作作为一项新事物,其地位、作用和业务分工等还有待细化和明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还应加强如下政策法规保障:
(1)将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计划;
(2)在法律上赋予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地理国情监测工作主体地位;
(3)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地理国情监测工作中各部门的职责与分工;
(4)将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涉及的各种程序和监测标准以法律法规形式固定;
(5)将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审核、会商、报批、发布、应用机制以法律规定给予明确。
2.2业务运行机制保障
缺乏一个有效的业务运行机制将使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开展陷入困境,尤其是在缺乏健全有效的会商、报批及发布机制的情况下,因各专业部门对重要地理信息实体的不同认识而引起的争议,容易让测绘部门陷入两难境地,从而影响到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发布。建设一个健全的业务运行机制将是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
2.3组织机构保障
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将是一项与相关专业部门业务紧密结合的长期性、常态化工作,为保证这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应建设与之相配套的组织机构保障体系。
(1)成立跨部门的协调机构,组织开展与其它专业部门的业务会商工作(包括工作会商、技术会商、成果会商);
(2)指定一个职能处室负责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生产组织、监督和管理;
(3)根据下属各业务单位的技术分工特点,分别承担与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相关的数据生产与处理、数据分析、软件开发、质量监督和成果管理、发布等工作。
2.4人力资源保障
(1)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从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专业部门引进专家和技术人员;
(2)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培养地理国情监测专业人才;
(3)定期举行技术培训,有计划地安排技术人员承担或参与重点工程项目,培养和造就一批工作业绩突出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4)加强测绘与地理信息领域、专业领域人才间的内部合作与交流,健全人员知识结构。
2.5资金投入保障
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应得到政府财政资金的切实保障。还可通过为社会各界提供部分成果和咨询服务,或与各企事业单位开展项目合作,引入社会资金,用以改进和提升监测水平。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在与相关专业部门合作开展某些重要地理国情要素的监测时,还可充分利用专业部门的相关专项经费。
2.6监测成果管理与应用
地理国情监测涵盖范围广,部分监测成果可能涉及多种社会敏感信息,不宜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有些可公布的成果,尽管其面积、长度等数值可据实公布,但对于带有精确位置及属性信息的图形成果仍应属于涉密信息,需要通过处理后进行公布。基于成果应用的系统性考虑,还应该建立一个综合多种应用形式,涵盖尽可能多的监测成果的地理国情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社会各界提供便捷、一体化的成果应用服务。为减少资源重复建设,平台的建设应与已有的各种空间数据共享平台(公共服务平台)进行衔接,基于两者内容、范围、粒度及详尽程度上的异同,尽可能地共享、互补数据资源,提高平台间的兼容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理国情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地理国情监测是历史赋予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新使命,建立科学完善的地理国情监测体系是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并达到监测目的的前提和保证。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是国家十三五战略目标,在全国刚刚起步,开展地理国情监测体系研究,建立起科学的监测体系,对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文婷. 探究地理国情监测的体系框架[J]. 福建质量管理,2015(10)
[2]杜清运. 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地图产品体系研究[J]. 地理空间信息,2016(10)
论文作者:陈孝义,潘行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7
标签:国情论文; 地理论文; 工作论文; 信息论文; 成果论文; 范围内论文; 体系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