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滨度假旅游的现状、趋势与创新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滨论文,中国论文,对策论文,现状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带薪假期的增多,以休闲、度假、娱乐为主要目的的度假旅游逐步兴起,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我国的旅游产品结构也正随之进行着由单一的观光型向度假型的战略转变。其中,海滨度假旅游作为我国度假旅游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度假旅游的整体发展及我国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我国海滨度假旅游发展的现状特点
我国海滨度假旅游开发起步相对较晚,虽然具备一些如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但市场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滨度假旅游产品的国际化进程,在现阶段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资源条件良好,产业发展迅速
海天一色、风光壮丽的滨海地段是开发海滨度假旅游的基本资源条件,而我国拥有长达18000公里的陆地海岸线和14000公里的海岛岸线,漫长的海岸线上,各色滨海风光令人流连忘返,既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海蚀地貌景观,也不乏细沙绵绵、波澜不惊的海滨浴场,还有四季如春、椰风海韵的滨海风情,为海滨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海滨度假旅游活动项目的开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滨度假区的气候因素,适宜的气候条件如空气、温度、湿度等因其在消除疲劳、促进健康等方面的功效而对旅游者的行为有着较大的影响。我国的滨海地带从北至南跨越了温带、亚热带、热带三个气候带,整体的气候跨度较大,既能开发避暑度假旅游,如渤海湾一带;又能开发避寒度假旅游,如海南地区,海滨度假旅游资源的类型也较为全面。
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由观光型向度假型转变的重要举措,以海滨度假旅游为主体的度假旅游产业发展迅速。1992年10月,国务院批准在全国建立了10个(后增加为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而其中8个为海滨度假旅游区。随着国家级度假旅游区的兴办,一些省、市也先后批准兴办了一批省级旅游度假区,同时一些内资及外资企业也选择合适地点兴建开发了一批度假设施,而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都是滨海旅游度假区。1996年和1997年,国家旅游局又先后推出了“度假休闲旅游”主题年和“海韵、湖光度假”专项旅游产品,这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海滨度假旅游资源的产品化进程和相应旅游市场的培育。
(二)产品类型单一,同质现象明显
就我国现有的海滨旅游度假区而言,其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在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过分依赖于阳光、沙滩、海水等替代性较强的滨海旅游资源,差异化和特色化程度较低;另一方面对资源的产品化转化水平不高,旅游活动项目单一,产品档次较低,趋同现象明显。以北戴河为例,它是我国海滨旅游开发较早的地区,最初定位于休闲疗养,其海岸线上处处可见的就是“天然浴场”,但除了隶属于不同部门外,每个浴场都几乎千篇一律:沙滩、凉椅、遮阳伞、简易更衣间等。这种粗放式的开发显然与现代海滨度假旅游产品的内涵要求相距甚远。产品开发上的低层次与同质化不仅导致了价格等内部不良竞争,而且对我国海滨度假旅游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造成了负面影响。例如与我国海南气候条件相似的巴厘岛、布吉岛等地就依靠其产品的丰富内涵和特色在区域竞争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三)消费季节性强,时空分布集中
由于海滨度假旅游者的消费动机仍以休闲疗养为主,因此海滨度假旅游区的活动设计和开展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区域的气候因素,再加上我国目前的休假制度,使我国目前的海滨度假旅游在供求关系上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总的来说,我国海滨以渤海湾沿岸区域(5、6、7、8、9月)及琼南沿岸区域(1、2、3、10、11、12月)适宜休闲疗养的时间最长(每年平均4~6个月),且光照时间长,光线强度适中,适宜休闲疗养期不受热带气旋和寒潮的影响,是我国开展海滨度假旅游的黄金地带;其他海岸段海滨适宜旅游期分属春、秋两季,相对较短。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休假制度形成了全年的四个旅游旺季,即“五一”、“十一”、春节和暑假,前两者主要以长距离观光以及中距离休闲游为主,而每年夏季,赤日炎炎形成的北方干热、南方湿热的气候让许多城市居民前往避暑胜地,形成渤海湾一带海滨度假旅游旺季;而在寒冷的春节期间,海南三亚等地则成为避寒胜地,形成了琼南海滨度假旅游旺季。
(四)配套设施滞后,生态环保不力
首先,对度假旅游区经营管理认识的不足造成了我国现有海滨度假区配套设施的不完善。现阶段,相当一部分度假村的投资者、经营者只是沿用一般酒店的模式对其进行经营管理,致使其在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方面均与现代海滨度假旅游者康体、娱乐等个性化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其次,突出的季节性供求矛盾也是导致海滨度假旅游区配套服务设施滞后的一大原因:由于淡季持续时间相对较长,造成大量的设施及人员闲置,对投资者和当地政府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负担,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因而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生态保护不力是我国海滨度假旅游区现存的一大问题,一方面突出表现为度假区的城市化和房地产化,一些投资者和当地政府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大搞圈地运动,任意建设,使一些海滨随处可见钢筋混凝土,同时还导致了交通拥挤、高噪音等一系列问题,使度假区生态质量明显下降;另一方面突出表现为度假区的环境污染严重,特别是在旅游旺季时,度假区的接待量远远超出了其环境容量,加之没有完善的处理设施,致使大量的旅游垃圾被遗留在沙滩上或直接流入大海,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
二、我国海滨度假旅游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化和旅游市场的逐步成熟,我国海滨度假旅游在未来发展中将主要呈现以下五大趋势:
(一)大众化趋势
度假旅游在国际上已经是一种大众化的旅游形式,如欧洲的英国、德国、西班牙以及亚太地区的日本、韩国等地每年进行度假旅游消费的旅游者均占到了其旅游总人数的50%以上。我国的度假旅游虽然起步较晚,但是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时尚旅游的兴起,海滨度假旅游必将受到更多旅游者的青睐,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海滨度假旅游也将能为更多的中层消费者所接受,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消费。在这一趋势下我国海滨度假旅游还将伴随家庭化、中档化等特点。
(二)多元化趋势
我国海滨度假旅游的多元化趋势一是指旅游功能的多元化。具体而言,主要指观光、休闲与度假、康体、娱乐、疗养等功能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从海滨旅游的自身发展看,其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治病疗养阶段、疗养游乐阶段、游乐度假阶段,康体、娱乐等功能越来越成为现代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旅游业是从观光旅游发展起来的,而其本身仍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因而在开发海滨度假旅游产品时不能忽视观光休闲功能,度假与观光的结合既是我国海滨度假旅游的一种趋势,也将是其一大特色。二是指旅游产品类型的多样化。将由传统的阳光、沙滩、海水等单一产品逐步扩展出高尔夫、滑水、摩托艇、海底观光等项目,形成滨海、海面、空中、海底立体式的海滨度假旅游产品系列。
(三)生态化趋势
海滨度假旅游的生态化趋势一方面源自旅游者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追求,另一方面则源自度假区生态环境的退化。摆脱城市生活的负效应,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是海滨度假旅游者的主要动机之一。对我国上海市民周末度假旅游意向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回归大自然、野趣浓、环境幽静”为目的者占到了51.2%,由此可见,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吸引物,对海滨度假旅游意义重大。同时,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引入也是海滨度假旅游生态化发展的一大动因。80年代中后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是海滨度假旅游乃至整个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根基。环境、设施、服务将被视为海滨度假旅游产品整体框架的一部分,海滨度假旅游产品的生态含量也将越来越高。
(四)休闲化趋势
美国未来学家甘赫曼将人类社会发展的第四次浪潮预言为“休闲时代”,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休闲体验将成为旅游者消费需求的一大特征,而海滨度假旅游区所具有的良好环境、丰富内容又能为游客休闲提供特殊的经历与体验。为适应这一市场需求,我国海滨度假旅游区在未来发展中将不断增强旅游产品的休闲性功能,增加休闲设施和服务,使旅游者在享受大自然所赐的同时还能享受到民俗、文化、艺术等无限的休闲乐趣,这也将大大延长游客的平均逗留时间并提高重游率。
(五)创新化趋势
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海滨度假旅游本身就是为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市场需求而在持续创新的作用下出现的高级旅游形式。而随着市场的成熟化程度逐渐提高,必将出现一系列新的需求特征,海滨度假旅游为求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就必须根据市场变化做出及时的创新与调整,以实现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近年来我国海滨度假旅游发展中的一些新特点,如从无主题旅游向主题性旅游转化等充分表明了这一趋势,对海滨度假旅游的创新主要表现在规划开发、经营模式、产品设计、营销管理等方面。
三、我国海滨度假旅游发展的创新对策
为了促进我国海滨度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顺应其发展趋势,加强对海滨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明确海滨度假旅游发展的区域定位、目标定位、功能定位、产品定位和市场定位。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
(一)优化结构,适应市场需求
首先是规模档次结构的调整优化。海滨度假旅游者对目的地可进入性和进出时间要求较高,而从区位上讲,我国远离世界各主要客源国,较近的客源国只有隔海相望的日本,而日本到我国休闲度假旅游者的比重极低,因此其市场定位应以国内为主,国际为辅。而我国目前中等阶层消费者的支付能力还相对有限,因而对海滨度假旅游的开发不可一味追求豪华、高档,而应采用“中档为主,高中档兼顾”的原则进行调整优化。其次是产品结构的优化。对海滨度假旅游区的开发资金投入是很大的,前期大规模的开发不仅造成了投资分散、效益不佳等问题,而且与我国的市场特点不相适应,因此在后期开发中应先集中力量打造品牌,走高起点、精品化的发展道路,以高质量的品牌度假区带动整个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明确主题,营造景区特色
所谓主题,是指度假区发展的主要理念或核心内容。在我国海滨度假旅游区区位条件、自然环境背景相似的情况下,明确主题是形成差异、营造特色、增强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随着海滨度假旅游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具有特定主题和专门内容的度假区得到了较快发展,如土耳其南安塔利亚海滨度假区以其“生态”、“健康”、“人文”的主题著称于世;墨西哥坎昆旅游度假区以“古老文明”与“现代休闲”有机结合的主题特色吸引了大批游客;我国海南博鳌作为高层次论坛的会议型度假地,也树立了政治形象鲜明的“自由”、“合作”与“互信”主题,有力地支撑了其旅游业发展。
(三)挖掘文化,丰富产品内涵
实现度假区经济、文化在高品位、高起点上的协调发展是现代海滨度假旅游区建设的新概念。挖掘文化是丰富海滨度假旅游产品内涵、营造景区特色、扩展度假区吸引物的重要途径。如国外游客到巴厘岛度假休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去领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文化;墨西哥坎昆大型海滨度假区则以玛雅文化为中心;而以草裙舞等为代表的土著文化更是成为夏威夷海滨度假赖以成名的主要吸引物之一。因此,大力开发与海滨密切联系的海滩文化、海岛文化、渔家文化等将极大地提升我国海滨度假产品的文化内涵,增加产品的趣味性和游客的体验感。同时开发文化资源还可超越季节限制,减少季节性过强造成的负面影响。
(四)注重生态,强调持续发展
据世界旅游组织委托的有关专家考察,目前世界上被公认为取得很大成功的海滨度假旅游区如印尼的巴厘岛、墨西哥坎昆、土耳其南安塔利亚等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们都采取了一种“充分考虑本地区环境、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平衡发展,严谨规划、认真实施”的综合开发模式。有鉴于此,我国海滨度假旅游在未来发展中一定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引人生态开发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完善的生态保护机制,克服在旅游业开发中忽视环保与生态的短视行为,实现海滨度假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树立形象,加大宣传促销
树立旅游地的整体旅游形象是海滨度假地提高市场认知,扩大营销效果的有效手段。而在海滨度假旅游区形象的塑造上一定要注重对该景区自然、人文景观特征中最鲜明、最有代表性因素的发掘。如过去海南曾一度使用“东方夏威夷”的宣传口号,不能概括其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资源、淳朴多样的民俗风情和“东方花园岛”的特色。而随后推出“椰风海韵醉游人”的形象后,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果。另外,我国海滨度假区还应通过区域合作等建立高效稳定的营销网络,以充分激发旅游者的动机,扩大消费群体。
(六)利用科技,促进项目更新
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增强我国海滨度假旅游的科技含量,不仅可以促进产品项目的不断创新,推动产品开发水平的飞跃,而且还有助于解决海滨度假旅游开发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冬天的淡季是我国许多海滨旅游度假区不容回避的制约因素,而青岛、烟台、日照等地利用高科技建设的“四季海水浴场”就很好地缓解了这一问题。因此,我国海滨度假旅游在未来发展中应逐步推行网络化管理,并运用生物工程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无线电通信技术等的先进成果,推动我国海滨度假旅游产品开发向高科技、高品位、高质量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