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赵俞(1636-1713),字文饶,一字蒙泉,嘉定马陆人,是清初诗坛上著名的诗人,高才博学,与同县王畮、孙志弥、侯开国齐名,时称疁城四子。他的一生并不顺遂,高中进士、嘉定历史上的“部费案”和出任定陶知县这三个事件是他人生巨大的转折点,这三个转折带来了生活内容上的变化,使他的生活分为了前后四个不同的时期,与之相适应,诗歌的风格也在变化。
关键词:赵俞;诗歌;风格
一、苦闷心曲
赵俞“生而颖异”,五岁时就已能诵读经文,其父是一名秀才,聪慧的赵俞在父亲的熏陶之下,文采愈发出众,尤其擅长于诗歌,在二十七岁时成为县的学生,此后便开始仕途不顺,在乡试中一直名落孙山,四十三岁时才得以中举,此后又参加了多次会试,均榜上无名,直到康熙二十七年(1688),五十三岁的赵俞才中进士。
因此在赵俞早期的诗歌中可以见到他在诗歌中抒发自己抑郁不得志的苦闷的心情,如在《古樟形同王子令贻赋》中写到“其高撑突捎斗星,其广扶疎越阡陌。其大千夫會翼蔽,其重九象當辟易。”然而就是这样的值得被当做大木用的古樟却是“吁嗟乎,大材難用可可若何,何似孔明廟前柏。”它本应是“楄柟豫章充栋梁”,但是却是“零落江濆亦可惜。”由这个不被重用的樟树,诗人联想到自己,自己又何尝不是那在崩崖仄径旁边的樟树潭岸边的樟树,因不被赏识只能屈居岸边,自己也是空有满腔的才华,却不被重用,无人提拔,只能暗自神伤,内心愁苦不已。他在使得结尾处写到“我乃乾坤一腐儒,子擬壇坫文章伯。胡为凄摵衣裘单,万里天涯同作客。”萧然愁苦的心境跃然纸上。
在《咏史》中作者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赞颂表达自己也渴望得到重用的意愿。“侯生隐报关,朱亥鼓屠刀。车骑难贬损,风义亦已高。一朝赴急难,殒身如拔毛。壮烈夙所激,两者皆人豪。士不遇知己,毋宁死蓬蒿。”赵俞借助侯嬴报恩、朱亥屠刀的典故,表明自己也渴望像守门的侯嬴以及市井鼓刀屠者的朱亥那样得到类似信陵君的有识之士的赏识或者别人的推荐,纵使为此遭遇危险,但也是风义之高者,是被人称赞的人中豪杰。在他看来,如果人一生不能遇见赏识自己的知己,空有满腹经纶却无法施展,那样的话他宁愿死在充满蓬蒿的荒野偏僻之处。
二、慷慨激昂的格调
在康熙二十七年的会试中,赵俞的试卷得到了会试官徐乾学的赏识,得以中举,中举之后他名声大噪,作品备受推崇,此时的赵俞已经夙愿得偿且在文士中有了一定的名气,春风得意,这个时期的诗歌的风格偏向豪放潇洒。
《渡太湖》中用“崩涛万雷吼,猛气欲奔窜。初疑三万項,函受乃如盥,岂知林峦外,风樯正浩瀚。倘遇恣遐瞩,凌风跨碧汉。”这首诗写于戊辰年,正是赵俞中举的那一年,会试后一举成名,这首诗借助写太湖雷霆万钧的气势,展示诗人内心的激昂与广阔,诗中充满了豪放之情,洋溢着慷慨激昂的格调此诗正如叶燮所言“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
赵俞还关注现实,胸怀经邦济世的高远志向,充满了忧国忧民之心,关注着民生疾苦和社会弊端一有感触,则悲愤满怀。如《养牲苦》“山羊万头澤彘干,噭雉鹜不论。量所至。至坑填窖篝车装,送陷泥淖官府,促聲雷暴百司执。……日给口粮如给俸,市价粟豆比珠玑。但得汝肥胜官肥,不闻蒸食人乳,且典朝衣来哺乳,监司廉白开府贤,不费民间一缗钱。”这首诗是属于密切关注现实,针砭时弊的文章描述了下层农民的苦楚以及部分官员寻欢作乐享受奢靡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揭露了百姓艰难困苦的生存状况,最后,讽刺的是,这样欺压百姓不顾百姓的苦楚的贪污享乐的官吏竟然落得了廉白奉公有贤之才的名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赵俞在这类密切关注现实,针砭时弊的文章中,用讥讽愤慨的语气揭露了官员的寻欢作乐,无所作为,纵使此时的赵俞,已年过五十,但仍然胸怀壮志,遇不平之事,愤懑之情则就喷薄而出,充满慷慨激昂的格调。
三、抑郁色彩
赵俞虽然于1688年一举成名,然而好景不长,次年,由赵俞等嘉定士绅参加的为了减免本地税收而筹措费用打点的部费一案被民众告发,此时朝廷党争激烈,赵俞被卷入其中,背上欺君的罪行,被革取功名下狱,不久因证据不足释放,但冤案始终未得到平反,在京城漂泊了五年,历尽坎坷,终于在康熙三十二年(1692)获得平反,从夙愿得偿的官袍加身到革取功名入狱仅仅不到两年的时间,接下来就是五年的在外漂泊申冤,这样坎坷的经历使得赵俞的心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赵俞诗歌中的抑郁情绪,主要集中在伤时伤世,伤己怀人,伤的是自己的悲惨遭遇。赵俞因证据不足释放之后,选择继续在京漂泊,以申诉冤情希望获得平反。《闻鹧鸪》中“月照霜华石磴危,钩辀苦怨客归迟。故乡亦是惊魂地,只恐山禽尚未知。”行客此时在山上不停奔走,可见其翻山越岭、日夜兼程之艰辛。此时闻鹧鸪啼叫,更使他于愁苦中增添了怨情。在外漂泊的游子思念家乡,但是此时的故乡已不是那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不再是游子的世外桃源,叫声凄厉的鹧鸪不知,山禽不知,但是人却尽知。以不知反衬已知,更显愁苦抑郁。在《展阅杨忠憨公题冀梅轩画梅试卷有作》“国步艰难成壮烈,交情生死重悲凉。”感叹于杨忠憨的直谏被诬陷下狱的经历,感叹于王世贞在他下狱之后四处奔波为其求救的坚贞友谊,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不仅更加怆然。在《叠前韻二首中》更是用“蕭骚短发不胜冠,籍中亡命悲张俭”借张俭因被小人诬陷而逃亡影射了自己悲惨的现状,自己虽然没有逃亡,可是也背负着欺君的冤屈的罪名,有家却不能回,名字籍已除,“夜枕凄清梦易惊”是作者这段时间的真实写照。此时期伤己怀人题材的作品中充斥着无法排解的抑郁情绪。
四、清淡自然
到康熙三十七年(1698),赵俞赴任定陶县的知县,此时他已六十二岁,年近花甲却依然壮心不已,任职五年后,赵俞以病告归,在家乡建了绀寒湄亭,还组建了一个诗社,与友人一起游玩论诗,怡然自得。在冤案平反到任职再到辞官,赵俞的心境逐渐从不得平反时的忧郁苦闷,沉郁悲慨到冲淡平和,淡然自然。清代著名诗评家沈德潜称他为“诗体灵敏之中,冲和自在,是为正声。”
《桐庐道中二绝》中用轻快流丽的语言描述了动人的景色“桐江天外落秋空,峭壁崩厓一径通。西去四山岚气合,片帆飞入翠屏中。”桐江以美景而被天下闻,诗人也慕名而去,这首诗以动静结合,用工笔细描写了桐江之美,在桐庐道中,低头能看见那江中清澈的江水,抬头看见那蔚蓝高远的天空,前方是陡峭的崖壁,曲折狭窄的山间小径。向西望去,远处的几座山像是被山间的雾器所包围,片帆在江面飞快的驶入那峰峦排列的绿色山岩。这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这样的美景赏心悦目,让人心旷神怡,如痴如醉。又如《兰溪县中》的“乍得阴厓豁,遥空纵目观。天青一鸟破,树碧四山攒。村坞炊烟直,江城日色寒,世途方偪仄,寥落若为宽。”这首诗中,作者用简洁自然的语言描述了兰溪的美丽景色,是碧绿的树、青蓝的天、袅袅的炊烟以及日色渐寒的江城使得作者觉着这坎坷的仕途也是可以放下的,不如享受这空旷深远的美景。这两首写景诗清丽秀美又兼洒脱,着实耐人寻味。
《泊湖心亭》“幽意夙所愜,轻桡破白蘋。湖山如旧友,鱼鸟亦亲人。水共秋容澹,亭迎月色新。楼台百万户,十里隔红尘。”这首诗描写了美丽的湖景的同时,也道出了诗人对此景色的喜爱,把湖山比作旧友,把鱼鸟称为亲人,诗中的情与景彼此交融,没有激烈的情绪流露,没有浓烈的诗意展示,亦没有绚丽的色彩描绘,但就是这样,才显得更加的单纯明浄,体现出清淡自然的意味。
参考文献
[1]赵俞 《紺寒亭诗集》 清康熙刻本.
论文作者:任亭亭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6
标签:樟树论文; 诗歌论文; 会试论文; 自己的论文; 嘉定论文; 愁苦论文; 这首诗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