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乡镇企业与城乡结构变化分析_城乡差异论文

重庆市乡镇企业与城乡结构变化分析_城乡差异论文

乡镇企业与重庆市城乡结构变动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庆市论文,乡镇企业论文,城乡论文,变动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来自农村地区自下而上的乡镇企业已在农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近年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一方面,以农村工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改变了原有城乡工农业的简单关系,促使城乡产业结构发生变动;另一方面,规模集聚化发展的乡镇企业正着力改变城乡地域景观,农村工业小区成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部分。由此,乡镇企业在产业和地域上的双重特性决定了其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经济一体化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重庆市目前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区域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大农业和大工业、大农村和大城市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上。同时,重庆市地处中西接合部,基本上代表了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地区。本文以重庆市为实例,分析乡镇企业在城乡产业结构与地域结构变动中的作用与影响。

一、乡镇企业与城乡结构变动

城乡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和地域空间结构两部分,二者随区域经济发展而逐步发生变动。其中,城乡产业变动既是过去一段时期城乡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结果,又是城乡产业联系发展的动态指标,为城乡产业结构调整而形成协调发展机制提供重要参考。在城乡产业中,工业因其关联性较强成为产业变动中最具活力的因素。相比之下,乡镇企业与农业在地域上的密切关系和对城市工业的较强依赖性决定了其在城乡产业变动中的作用与影响大于城市工业,成为城乡产业变动的主导。与此同时,城乡产业结构变动连带着城乡地域互动,乡镇企业的空间集聚和规模化发展带动了地区小城镇建设。那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各层次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城乡产业变动的最终结果是城乡产业一体化;而一体化目标不仅是生产要素在城乡合理分工的一体化市场中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关键在于城乡间产业分工与协作,促进产业网络一体化和空间开发一体化的形成。

(一)城乡产业结构变动态势

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给重庆市城乡经济带来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等方面。首先,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农村产值结构中,农业比重由1991年的57.63%下降为1996年的20.88%,而非农产值比重每年以7.35%的速度大幅度上升,其中农村工业产值比重1996年达42.58%。相应地, 农村就业结构中农业与非农业比由1991年的5.67∶1下降为1996年的2.92∶1。其次,非农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使近年来农业产值和从业人员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下降,进而造成三大产业结构发生变动。重庆市三大产业产值结构由1991年的30.8∶41.4∶27.7变为1996年的24.2∶41.8∶34.0。与产值结构相比,三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变动较快,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1991 年的71.8%下降为1996年的56.3%;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幅度最大, 总变动达31.0%。第三,乡镇工业的异军突起改变了工业内部结构,促使多种经济成份工业的不同程度发展。重庆市1996年乡镇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企业总产值的44.2%,比1991年增长27.8个百分点, 从业人数占1/3强。

表1重庆市各地区乡镇企业发展与非农产业变动态势

1991年~1996年

地区 乡镇企业产值增长速度(%)

非农产业上升比重(%)

大渡口区 35.60

0.86

江北区47.70

1.03

沙坪坝区 30.85

3.99

九龙坡区 29.72

1.33

南岸区50.32

2.24

北碚区37.76

2.63

万盛区21.32

1.74

双桥区49.73

1.17

长寿县18.70

6.14

巴南区15.59

7.21

綦江县38.15 12.15

渝北区26.99 10.20

江津市26.53 12.83

台川市19.82

8.46

潼南县32.05 12.72

铜梁县35.15 14.35

永川市33.23 12.86

大足县37.97 16.64

荣昌县38.21 15.48

壁山县38.54 18.81

1991年~1996年

地区 乡镇企业产值增长速度(%)

非农产业上升比重(%)

万县市*

38.04 11.69

开县 33.93 24.49

忠县 34.01 20.13

梁平县36.96 18.12

云阳县25.62

9.72

奉节县28.31 14.71

巫山县31.09 13.74

巫溪县31.24

9.09

城口县28.24

6.85

涪陵区*32.1 19.39

垫江县33.83 13.41

南川县29.08 10.31

丰都县28.41 16.29

武隆县23.14

6.47

石柱县37.51 13.87

彭水县28.87

9.76

黔江县30.33

7.40

酉阳县19.27

3.91

秀山县23.93

5.43

资料来源:《1993年四川统计年鉴》、《1997重庆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注:万县市与涪陵市现分别改为万州区和涪陵区。

在全市城乡产业结构变动较快的同时,各地区产业结构也发生较大的变化(表1)。

对于城区及部分近郊区,尽管近年来乡镇企业产值与规模以较快速度递增,其城乡产业结构变动程度较小;而在以农村经济为主体的区县的变动却十分明显。除大渡口区等8个城区外,重庆市31 个区县乡镇企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与非农产业产值的比重上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872, 表明乡镇企业发展对各地区城乡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程度较大。同时,根据乡镇企业产值增长速度和非农业产值上升比重这两个指标在各地区变化关系,大致存在几类特殊地区。一是以巴南区、渝北区和合川市为代表,乡镇企业发展颇具规模,对城乡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已从数量型增长转为内涵型增长,突出地表现在乡镇工业已成为地区工业支柱。二是綦江、永川、万县、涪陵和南川等地在原有的规模基础上,近年来乡镇企业发展速度较快,同时城乡产业变动也随之加快,发展前景乐观。三是巫溪、城口、黔江和秀山等边远山区,受交通滞后的限制,乡镇企业仍未得到全区域发展,非农产业比重提高缓慢;但是,这些地区因拥有丰富的能源与矿产资源和动植物资源,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乡镇企业地域扩展

城乡产业变动加快推动了城乡地域互动,地域结构变动主要体现在乡镇企业的地域扩展。不可否认,初创阶段的乡镇企业依附于村镇兴起,总体分布较为分散。随着发展规模扩大和集聚效应作用,各地乡镇企业通过合作、合并、入股等方式纷纷组建企业集团,拓展市场竞争空间。目前重庆市以加工与贸易为主导的乡镇企业集团已发展到25家,其中13家企业进入全国大中型乡镇企业行列。同时,在统一规划布局的原则指导下,乡镇工业小区作为小城镇规划的重要部分在各地得到有序建设。至1996年底,重庆市各类工业小区达51个,规划土地面积5.8万亩, 近2000家企业进入小区发展。在工业小区和乡镇企业集团化发展的同时,重庆市各区县本着“一乡一品”原则,力求乡镇企业在地域上和产业上均具有发展优势。

但受各地城乡产业结构变动和乡镇企业发展不一致的影响,整个重庆市乡镇企业的空间扩展相对缓慢。首先,乡镇企业仍主要集中在西部城市近郊区附近,1996年乡镇企业营业收入上亿元村72个,基本上分布在九龙坡区、沙坪坝区等6个毗邻城区。而在营业收入上亿元的28 个镇中,上述城区将近占一半,且规模远远超过其他区县的乡镇。其次,近年来乡镇企业由城区向外拓展速度加快,并有力地推动了地区城镇建设。从全市工业小区分布可看出(表2),90年代初, 全市工业小区集中在城区附近;东部地区仅在万县龙宝镇和开县赵家镇规划了2 个工业小区,至1996年发展为9个。与此同时,工业小区一方面以主城区、涪陵、 万县等城区为中心环绕分布,一方面沿江布局以利于全市沿江城镇体系的构建。第三,尽管乡镇工业小区分布符合全市发展格局,但乡镇工业内部行业及性质却有明显的地域差异,近郊成为城市工业扩散的受惠区。其中,城区的乡镇工业小区基本摆脱了原有乡镇企业作为城市工业补充的角色,已逐步形成具有现代经营特色的工业开发区。

表2重庆市乡镇工业小区分布状况

地区 1991年 1996年

城区大渡口区(2)江北区(1)

大渡口区(2)江北区(2)

沙坪坝区(2)九龙坡区(2) 沙坪坝区(2)九龙坡区(2)

南岸区(1)北碚区(1) 南岸区(2)北碚区(2)

近郊区 巴南区(2)渝北区(1) 巴南区(3)渝北区(2)

长寿(1)江津(1)壁山(1) 长寿(1)江津(2)壁山(1)

万盛区(1)双桥区(1)

远郊区 綦江(1)永川(1)合川(1) 綦江(3)永川(2)合川(2)

荣昌(1)南川(2)涪陵(1) 铜梁(1)大足(2)潼南(1)

荣昌(1)南川(3)涪陵(2)

垫江(1)丰都(1)

东部地区万县(1)开县(1) 万县(2)开县(2)忠县(1)

梁平(1)云阳(1)奉节(1)

石柱(1)

注:近远郊区以距主城区远近相对划分,东部地区指原万县市与黔江地区:括号内数字为工业小区个数。

二、存在问题

重庆市及各地近年来城乡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动,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总体态势较为滞缓。首先, 在农业内部行业结构变动较小。 至1996年,重庆市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35.1%,仅比1991年提高1.1 个百分点。其次, 城乡产业变动的滞缓反映出工农业增长比例不协调。 199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与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分别比上年增长20.6%和9.66%,与农业增长速度比分别为5.57∶1和2.6∶1。 工农业增长的失衡必然导致城乡三次产业结构的不协调,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比全国高4.0个百分点,而就业比重也高出全国5.8个百分点,反映出重庆市产业结构明显失衡。第三,重庆市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仍较大。1996年,重庆市农村劳动力人均创造的农业增加值为2217元,而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人均创造的工业增加值12316元。同时, 城乡差距在地域上表现为重庆市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快于东部地区,原万县、涪陵及黔江二市一地人均GDP是原重庆市人均GDP的38.5%;全市各地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虽没有较大差别,但二市一地与重庆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差600 元左右。目前重庆市乡镇企业发展还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乡镇工业仍处于初始发展阶段,表现在总量上和行业层次上。以乡镇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而言,重庆市乡镇工业1996年企业增加值为117.61亿元,约占GDP总量的1/10;而全国1995年平均水平已达18.5%。与全国乡镇工业结构普遍偏轻相比,受全市工业结构历来偏重的影响,重庆市乡村工业中重工业产值占总产值的60.1%,属偏重型工业结构。同时,乡镇工业同国有工业内部结构相似程度也较高,特别是轻工业,其结构相似系数高达0.9245。在乡镇工业的主要行业中,多数为技术和资本含量低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

其次,地区乡镇企业与全市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格局叠置。从原行政地区来看,新划入重庆市的万县、涪陵和黔江二市一地由于落后的交通条件和区域性市场,乡镇企业在规模和效益等方面与原重庆市存在明显的差距。至1996年底,二市一地乡镇企业从业人数只有73万人,是全市总数的35.1%,且乡镇企业总产值也只占23.84%, 以至于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实力较弱。同时,乡镇企业固定资产原值虽占全市33.25%,但1996年利润总额仅占19.3%,而且每百元营业收入实现利润也比原重庆市相差0.64元。利用综合差异变动系数(D)来衡量, 重庆市各区县乡镇企业发展差距近年来出现扩大。各地人均乡镇企业产值的D 值由1991年的0.80扩至1994年的0.94,即使以新口径统计的1996年D 值也达0.90;若以农民人均乡镇企业产值来测算,变动系数更大,1996年高达1.32。从地域上看,乡镇企业发达的地区多集中在城区附近,且保持较高的年均增长速度,而边远山区巫山、城口、酉阳等地发展水平很低,如酉阳县人均乡镇企业产值仅为245.36元,只有乡镇企业较发达的綦江县的4.1%。

最后,重庆市乡镇企业与农业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资金联系上,而乡镇企业产值与劳动力的相关系数却小于0.6。那么,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资本积累难以推动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也较低,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乡镇企业务工收入比重约为20%,其中来自乡镇工业的收入更低,只占5.56%。同时,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趋弱。根据亩用工量与产值用工量相结合的方法,粗略计算出重庆市剩余劳动力为735.2万人;虽然近年来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每年以10 %左右速度递增,但至1996年全市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只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28.3%,大致与全国1995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占农村劳动力28%相当。

三、对策与建议

为缩小城乡差别、发展农村经济,重庆市未来经济发展理应采取核心带动边缘与边缘促进核心的双向渗透发展模式,城乡结构变动与协调是双向渗透发展模式的核心。基于此,乡镇企业的有序、协调性发展是未来重庆市产业发展的主题之一。

首先,政府积极引导,把乡镇企业作为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重点。在乡镇企业发展方向上,重庆市应改变原有乡镇企业规模小、布局散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鼓励企业通过兼并、股份合作、租赁、转让等方式进行资产重组和技术合作,并围绕名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相应地,政府要为乡镇企业资金、技术、设备等要素的引进和吸收创造条件。同时,承认并发挥个体私营企业的灵活运动机制。此外,政府要将乡镇工业纳入工业体系中,及时地调整产业结构以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和全市工业化进程。

其次,协调乡镇工业与城市工业之间的关系,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益,避免行业结构趋同。重庆市城乡工业应依照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分别对其内部行业进行适当调整,对城市与农村工业的主导行业给予重视。那么,重庆市乡镇工业发展一方面要立足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建材业以发挥吸纳劳动力、原料就地、技术简单等优势,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和吸收来自城市工业的扩散和转移以促进城市工业结构演进升级。

第三,因地制宜,发展地域分工合理的乡镇企业;这既是重庆市地域较广、内部差异大等特点决定的,也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变动的基本要求。总体上看,重庆市周围各区县交通便利、农民素质较高以及工矿企业分布较多,乡镇企业应优先发展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包括服务城市和农村居民生活的轻加工业和技术含量高、协作配套能力强的机械制造业。虽然冶金和造纸业在这些地区有资金和技术优势,但这些行业属耗能、耗水、高污染行业,其发展不仅进一步恶化重庆市的环境,而且将导致城乡产业同构性的加强。相对地,东部的武隆县、城口县、巫溪县与黔江地区拥有丰富的钡、锰、汞、铝等矿产资源和经济作物资源,因目前大规模开发条件不具备,可以适当发展小规模的采掘业和食品、药材加工业。沿江各地乡镇企业应服务未来库区经济发展,发挥农业生产条件好的优势,着力发展食品加工业和以运输、旅游为主的服务性行业,同时发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最后,乡镇企业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而推动城镇化进程。因此乡镇企业发展重点要加大技术、智力要素的投入,降低污染程度,进一步提高环境对工业发展的承载能力,尤其是未来的三峡库区。相应地在乡镇工业布局上,各地应结合城镇建设规划,建立不同类型的工业区,促进重庆市各地小城镇建设。此外,建立农村保障体系,使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在职业和地域上得到彻底转移,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

标签:;  ;  ;  ;  

重庆市乡镇企业与城乡结构变化分析_城乡差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