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贸易和谐发展的战略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外贸易论文,和谐发展论文,战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对外贸易回顾与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实现持续、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对外贸易发展更快,以年均超过15%的速度增长。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促进国内产业的升级和优化,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情况,有如下特点:
1.我国对外贸易量不断扩大,世界排名逐年提高。
2.对外贸易对GDP有较大的贡献和拉动作用,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
3.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贸易国别呈现多元化格局。
4.加工贸易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和实现工业化作出重要贡献。
二、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虽然快速发展,但也暴露一些问题,主要有几方面:
1.过度利用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在:①产品质量整体水平不高,缺乏国际竞争力。②国内名牌的竞争实力较弱,没有形成真正的国际品牌;③中国企业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这不符合当今国际上规模竞争、降低成本的要求;④国际市场营销渠道不畅。
2.贸易摩擦不断增加。①反倾销严重制约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②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等新型非关税壁垒制约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3.贸易与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国出口增长和贸易顺差是以大量低效率的资源利用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随着出口的不断增加,在某些重要原材料和能源高度依赖进口的同时,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却很低,低效率的能源利用和粗放式的开采严重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和本已十分紧缺的土地资源。
三、对外贸易和谐发展的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开展对外贸易必须有新的理念,从而达到和谐贸易的目的。
1.外贸发展必须保持人本合一。从对外贸易的目的看,对外贸易应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求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从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来看,同样体现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观,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初衷是减轻自给自足、闭关锁国的环境约束,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社会财富,满足人类多样化需要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2.外贸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对外商务活动,不仅可以影响主体经济行为及其持续性,而且会直接或间接地有利于主体的全面发展,使各个主体意识到,获得经济利益并不是其经济行为的全部目的,放弃只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传统思维,自觉地维护持续和谐的经济关系意义更加深远。
3.外贸发展必须保持贸易与环境相协调。对外贸易要建立反映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静态平衡和动态协调相结合的“和谐”发展机制,模式上要保证对外贸易发展在空间维度上的公平性和时间维度上的持续性。
四、我国对外贸易和谐发展的战略
(一)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正确处理内外需关系
按照科学发展观所要追求的增长模式,在处理外需与内需的关系上,应该采取均衡的战略,将“千方百计扩大出口”转向加快启动国内需求,外贸适度增长,形成内外结合的发展趋势,释放潜在经济增长能力。
(二)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实现内涵式增长
我国已经是贸易大国,但不是贸易强国。这是因为我国的比较优势仍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要素丰裕,而资本、技术、知识要素处于劣势,即使已有一些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但还是处在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生产环节,通过外商投资和国际化生产建立的生产基地和生产环节,多数也属于中低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对于货物贸易,我国服务贸易还比较落后,技术创新乏力,文化创新严重不足。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将是一个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跃进的过程,要实现目标,既要保持低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国际竞争力,又要提高和实现中高端生产环节的国际竞争力,具体需要从三个方面努力:
1.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为保证,从文化创新中提高效益。同时加强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保证。
2.开展“走出去”的战略。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到国外投资,进行国际化经营,“走出去”既可以绕过东道国的贸易壁垒,把销地转变为产地,减少交易成本,又可以获得东道国政府的支持,降低产品成本,把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3.重视服务贸易发展,努力增加服务产品出口。要通过发展国际第三方物流业务,发展转口、转运业务,使我国成为周边国家转口贸易中心、国际采购中心、国际调配和服务贸易中心。扩大对外贸易的内涵和外延,使国际服务贸易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新增长点[4]。
(三)保持合理的发展速度,构建和谐外贸模型
要保持对外贸易适度发展,在规模上,要与世界经济和贸易规模保持合理的比例,不要超过贸易摩擦警戒线;在速度上,应与世界贸易增长相协调,同时使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能适应国际国内新形势。
为了实现和谐贸易和适度增长的目标,我们应采取的对策:
1.对外贸易实行宏观调控,保持适度增长。具体措施[5]:①控制出口。实行关税措施调控具体商品出口增长速度,关键控制不具国际竞争力产品出口的增长势头。②进口调控,主要调控一般工业制造品和冲击国际市场的产品。③调整产业政策,特别是完善出口退税政策,对资源密集型产品、非环保型应不予退税。④以环保等技术性措施限制出口。
2.实施绿色国际贸易战略,促进贸易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易应以追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互协调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把提高环境质量作为提高出口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来抓,树立以环境为核心的竞争力意识。应把开发绿色产品作为调整和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争夺新的国际市场机会的重要战略措施。
3.改革GDP和对外贸易的统计制度。各级政府应把自然资源的节约和环境改善纳入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框架内,改革以出口业绩作为考核地方领导政绩的指标,以绿色GDP和绿色出口量取而代之,使地方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多地考虑环境因素。
4.实施与国内外相协调的发展战略。我国经济发展外向度、出口导向型特征日益突出,资源配置大量地投向对外贸易,甚至投向加工贸易,然后大量对外出口。这种资源配置倾向导致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的加工厂、贸易通道和交易平台。换句话说,贸易规模过大,过快增长是一种表面现象,如内部实质性问题不解决,发展模式不调整,则规模、速度可以调整的幅度范围将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