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解放思想的伟大作用——纪念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二十论文,全会论文,三中论文,十三届论文,周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历程雄辩证明,1978年以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发轫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是改革开放得以兴起和深化的思想先导,是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得以推进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纪念真理标准大讨论二十周年,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回顾改革开放二十年的成功道路,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深刻认识和把握解放思想在推进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巨大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解放思想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对于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进一步推进思想大解放,全面贯彻落实十五大提出的各项奋斗任务,胜利实现我国跨世纪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解放思想是一种思想革命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解放思想是一种思想革命,是社会变革、进步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其哲学本质就是解决主观和客观、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观的统一性问题。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所强调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研究和寻找事物发展的规律性。邓小平同志更为明确地指出:“什么叫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纵观社会发展经纬,每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每一次社会的进步,无不以解放思想为前提和先导。马克思主义历来倡导要解放思想,十分重视解放思想在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巨大作用,把解放思想所取得的思想理论成果看作是推动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力量。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曾经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真正射入这块没有触动过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恩格斯也明确指出:“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通过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列宁则鲜明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革命导师是何等重视思想解放及其伟大作用。
解放思想之所以在社会变革和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伟大作用,成为变革与发展的先导和精神动力,主要就在于:
一是解放思想与社会变革和发展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其内涵就是哲学上的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毛泽东同志曾经在《矛盾论》中作过这样的阐述。他指出:“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因此,毛泽东同志认为,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作用,当着如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时候,革命理论的创立和提倡就起了主要的决定作用。列宁也很明确地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解放思想而形成的先进思想和科学认识,为社会变革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发展方向、认识道路和理论武器;而社会的每一次变革与发展又推动着解放思想的深化和发展,为思想解放提供实践基础和物质力量。
二是解放思想使人们能够具有一种不断进取的精神状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这是解放思想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就过程而言,作为思想革命的解放思想,其一般意义就是要人们有一种革新和进取的精神状态和风貌。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就是要求我们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状态。”只有解放思想,人们才能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只有解放思想,人们才能具有敢闯、敢冒、敢试的精神状态,才能不断进取,改造和创造客观世界。而这种精神状态恰恰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所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
三是解放思想使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前进,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从而不断地发现真理,产生思想飞跃,指导新的实践,推动社会发展。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不断调节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过程。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里所说的认识的过程,也就是解放思想的过程。解放思想不仅推动人们认识的深化,而且带来思想理论的飞跃。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出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都是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的结果。正是这两大理论成果,引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地走向辉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解放思想是我们党的一大传统和显著特征。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和思想原则,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和历史起点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用这样的思想路线从哲学上武装了全党,使我们党摆脱了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的“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束缚,不是从书本上而是从实践中开辟了中国革命自己的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终于夺取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得以建立。建国后,在一段时间里,由于“左”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偏离了这条思想路线,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到严重的挫折。邓小平同志一个伟大的功绩,就是在中国处于重大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领导我们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首次提出了解放思想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他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正是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和推动下,解放思想成为二十世纪后期中国的一场新的思想革命,成为推动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强大思想潮流和精神动力。同时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
二、解放思想是强大的精神动力
解放思想,是推动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回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改革的深入和建设的推进无不伴随着解放思想的深入和发展。二十年的思想解放确实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每一次思想大解放,总是带动了改革的大突破,推动了社会的大发展。
以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开端而展开的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开辟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和新道路。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13日中央工作会议上所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这场解放思想运动的宣言书。这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结束后在我国兴起的首轮思想大解放。从表层上看,讨论的是哲学问题,而其深刻性和尖锐性恰恰在于它的政治意义。这场解放思想,不仅冲破了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思想樊篱的束缚,而且为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这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他尖锐地指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才能顺利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这轮思想大解放从七十年代末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末,贯串于从拔乱反正到全面改革的全部实践发展进程中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过程中。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和作用就在于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我们党在实践中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飞跃,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起点,可以说,这轮思想大解放,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历史转折的要求,是一切拔乱反正和整个改革开放的前提和先导。如果没有这场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我党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转变;就不会有历史是非的清理、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就不会有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也就不会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在首轮思想大解放中,我们所获得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改革实践的两大突破,思想理论的两大突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兴办经济特区,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改革实践的两大突破。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实行,形成了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我国社会主义农业新体制,使中国农村发生了举世瞩目的伟大变化;经济特区的兴办,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突破口,为引进外资,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开辟了道路。而更加影响改革全局的则是思想理论上的两大突破。一是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这一新的社会主义观点的确认,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为推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确立,这既是对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再认识的深化,也是改革深入进程中思想解放所获得的理论创造成果,为我们党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理论依据。思想的大解放,改革的大突破,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飞跃发展。八十年代我国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都是和解放思想密不可分的。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思想解放进入一个新的层次,又一轮解放思想的高潮在全国展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被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则是这一轮解放思想的新的宣言书。这篇讲话,深刻解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这一轮解放思想,对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受住八十年末、九十年代初国际国内政治风波的严峻考验,巩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继续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是突破了姓“资”姓“社”抽象观念的束缚,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化,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在一段时间里,由于右的影响和“左”的干扰,给改革开放造成了障碍和束缚。尤其是关于姓“社”姓“资”的问题,使许多同志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针对“左”的思潮的滋长,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尖锐地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姓‘社’的问题。”他明确指出,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这就把人们从姓“资”姓“社”的思想束缚中解放了出来,启动了新的思想解放高潮的兴起,使改革开放出现了新的局面。
二是解决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这一关键问题,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针对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邓小平同志反复指出,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两个“不等于”,依据实践的发展,突破了理论禁区,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从而解决了长期困惑人们的计划与市场关系的难题,为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提供了思想武器,为十四大确认改革的目标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是确定了“三个有利于”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主要标准。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针对改革进程中存在着的束缚人们思想、妨碍我们前进的问题和实践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它同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是辩证统一的。这个标准是我们摆脱姓“资”姓“社”的思想束缚,坚持和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实践中敢闯敢试的强有力的武器。这一标准的提出和确立,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也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这一轮解放思想,历经五年。其间取得的最具深远意义的成果,一是抓住了机遇,加快了发展;二是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三是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由于解放了思想,五年来全党全国人民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认真落实十四大的重要决策,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现在, 我们又进入到解放思想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江泽民同志1997年5月29日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五大报告, 标志着解放思想被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新的境界。这次进行的解放思想,既是前两轮思想大解放的延续和深化,又是世纪之交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而提出的新呼唤。这次解放思想的主题和关键就是要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上取得重大突破。无论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这都是改革开放走向深入必须要突破和解决的重大问题。解决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局性、战略性大事。涉及到所有制结构、股份制姓“资”姓“社”、公有制经济内涵、国有企业改革、分配制度、国民经济市场化、农村深化改革等一系列事关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发展前途和命运的深层次问题。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全方位的更为深刻的解放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够把这次解放思想推向前进,取得新的成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三、解放思想无止境
解放思想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尽管思想理论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阶段、一定的层次上有相对稳定的一面,人类的认识也是分阶段完成的。但是就整体而言,人类的发展史、人类的认识史、人类的实践史展示,解放思想是一个不断向前推移发展的连续的无限过程。
首先,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是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展,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所以,主体对客体的思想理论反映就不可能停止在一个水平上,总是要不断地向前推进,发展到一个新的层次。
其次,人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无限过程。列宁曾说过,人对事物、现象、过程等等的认识是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深化的无限过程。在人类的认识史上,前人形成了许多科学理论,留下了无数作为认识工具的范畴、概念。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认识史上最伟大的成果,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伟大的认识工具,开辟了科学的认识道路。但是,任何伟大理论,都不可能终止理论的创造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来,世界上的事物无不充满矛盾,而矛盾的运动和斗争,不断地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随之而推移和发展。一方面不能离开已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要运用科学的范畴、概念去认识事物,但是另一方面,必须随时依据认识对象的发展准备突破原有概念的既定外延,甚至抛弃某些过时的概念,建立新的认识范畴。这就需要不断解放思想,从而推动人们认识的深化,观念的更新,实现思想理论的新发展。
再次,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实践是一个不断推进的无止境过程。只要人类的历史不完结,人类就不会停止对自然界的改造实践,就不会停止创造世界的实践。实践产生认识、产生理论,并检验理论、发展理论;而理论则指导实践、推动实践、升华实践。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所指出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实践与思想理论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辩证关系。只要实践不停止,人类的认识运动就不会完结,解放思想也就不会有止境。
现在,我们正处在向新世纪迈进的重要历史时期,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肩负着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进到21世纪的重大历史使命。因此,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动摇,不断地解放思想,尤其是把当前正在兴起的又一次更为深刻的解放思想推向深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是新的实践的需要,改革深化的需要,加快发展的需要。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大力发扬真理标准讨论二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的传统和精神,把解放思想不断向前推进,不断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新发展。
一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动摇,始终把握住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关系。解放思想,决不是脱离客观实际的主观妄想,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而是要适应现实情况和实践发展,及时地更新观念,摆脱陈旧观念的束缚,使我们的思想认识不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上,不停留在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片面认识上,不停留在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的思想观点上;实事求是,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求得合乎规律性的认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把我们从事的各项工作做好。两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彻底的革命精神和严肃的科学态度的体现和统一。二十年改革开放的进程,就是不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进程。历史进程表明,解放思想的程度往往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部工作中,邓小平同志一以贯之地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党也一以贯之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深入人心,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使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和发展。
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就是要把我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状态提高到十五大所要求的水平和境界,提高到时代所要求的水平和境界。党的十五大是我党历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大会,是在世纪之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保证全党继承邓小平同志遗志,坚定不移地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确路线胜利前进的大会。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的报告,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为主题,阐述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是创造性地运用邓小平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重要体现,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和升华。可以说,这是又一次思想解放的宣言书和伟大成果。当前的解放思想,就是要全面学习和领会十五大报告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系统地深入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十五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概括、新突破、新发展。这也是世纪之交我们推进解放思想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
三是解放思想,就是要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在新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历史性决策。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因此,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这是党最根本的思想建设,也是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关键。因此,始终不渝地坚持邓小平理论,并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一理论,这是我们党庄严的历史责任。解放思想就是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学风,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但又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接受检验、不断丰富发展、不断地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所以,我们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一定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注重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不断获得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用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概括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党的思想路线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