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天学真元”_天文论文

评《天学真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天学真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 中国古代天文之学常被认为来源于农牧业生产的需要,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对于历法,常引《书经·尧典》“敬授人时”语,视作源自安排农事,系为农业服务而编制的。江晓原著《天学真原》,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论证。同时,对中国天文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其起源与域外天文的影响,等等,也提出了特有的论点和结论。本文对该书作出了评论。

关键词 评论,古代中国天文,源流与域外影响

中图法分类号 P1-092

《天学真原》,江晓原先生著[1]。乍见书名, 与清薛凤祚《天步真原》仅一字之别。薛著系述清顺治年译自传教士穆尼阁所传专推日月交食之法。纪昀选入《四库全书》时引梅文鼎语称:“其布算之法,对数之表,与《算书》迥别,录而存之,……犹可见步天之术,由疏入密之渐也。”“步”在此其意为推,即推步。《天步真原》即历法中的步交会,范围相当狭窄。江著《天学真原》之天学,其前言和绪论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古代中国,天文即天象,它和星占结合在一起,跟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学,有着实质上的区别。书的任务是“探讨古代中国天学的性质与功能”,并着重于探讨“古代中国天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包括“古代中国天学起源及外来影响”。最终目的在于进行“古代中国与西方天文学交流及比较研究”。这内容,作者认为还是一片刚开垦的处女地。应该说,其范围至为广泛,与薛著全不相同。

读了此书,感到这课题确是长期来中国天文学史研究中的一个大缺门。它不仅是新颖的,而且是一本必要的和有份量的专著。以是观之,不论从学术价值或者从其所起作用而言,这书很值得治中国历史、经子古籍、古典文学、社会文化和科学史的工作者一读。

现略抒管见,作一评说。

1 对古代天学的性质和作用具有创见

本书旨在建立一项新的立论,即“天学”之“真原”。它从古代中国的自然哲学和政治文化等各个范畴进行探求,阐明天文在古代中国的特殊地位,证实了古代的天文实与星占同义。从而对古代的天文之学,采用了“天学”一词,并论证其作为一门学问及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重要构成成份,性质实为“通天之学”。随后又确定它与中国历代王朝的王权相始终,是王权的来源和象征。它跟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学并无等同之处。书中论点,从古代自然哲学中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思想基础,到实际政治运作中天命和王权的占有及融合,前后都相互间契合连贯一致。它跟每被引用的传统论点完全不一样,这些传统论点如:天文学的产生出于生存需求和农业生产需要,进行天象观测而形成的;星占阻碍了天文学的发展;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斗争;等等。

为了证明其立论的正确,本书采用的广征博引的求索和逻辑化的论证方法,可说取得了完全的成功。它从官史、经子古籍、类书、数术专书等大宗文献中搜取丰富的材料并作了细致的考查,从而展示出中国的天学、天学家及天学机构在古代社会中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殊地位这一真实面貌,还有历代都有厉禁私习天文这一突出现象。以此,就中国古代天和天学跟人间政事、家国安危和社会现象等相关联的密切关系,对天学的性质和功能提出了以往学术界所忽视的然而是根本性的诸问题,并解答了这些问题。解答的要点为:

(1)证认了天学在古代中国的特征在于为王权服务。

(2)列出材料判明天学家所呈现的面目,得出结论是, 古代天学家的性质乃是沟通天地人神的巫觋,循历史演变而成为预卜吉凶的星占家。

(3)灵台在上古是交通天地人神的场所, 后世系为王朝统治权力服务的王家天学机构所在地;明堂性质有相仿之处。

该书断言,天学的根本性质是通天之学,它的作用是王家所垄断和独占的通天手段,它的功能是以各种形式为王权服务。论议所占有史料之广泛和完备,逻辑化立论的必要与充分,使有关天学的这一结论,在中国古代政治、社会和文化的研究中,开辟了一条新的蹊径。

2 对历的性质和功能独持异议

前辈朱文鑫先生曾道及:“中国古代天学,原分二派。一为天文家,如《周礼》之保章氏……其言涉及占验,不离古时之占星术。一为历家,如《周礼》之冯相氏,推步日月五星之行度,其法重在测算,有若近代之应用天文学。”[2]对前者, 朱先生已察觉到中国古代天文之学的特性,但未能作详证以显示其本质,直到数十年后的江著问世,方才揭示出其真实面目。对后者,则先生之说恐有所未必。诚如本书所指出,将历学看作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纯粹科学活动的产物”,属于“数量天文学”,似朱先生时代的应用天文学(practical astronomy), 并不符合实际情况。作者将现在能掌握的历谱、历书和历法作了详尽剖析之后,将历法为农业服务一说作了明确的否定。除论证外,最简单的一项是以《大衍历》为例,指出在103节叙述中, “与编排历谱有关的内容不过5%”。因而如果确是为农业服务的话,则其比例“也就是5%而已”。当然,跟推步有关的计算过程和数据并不在内。书中还对被经常引用的《书经·尧典》敬授人时的“人时”,认为应解释为“人事之时”。书内引证了《礼记》、《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的记载,表明这“人时”跟“农时安排”实际上并无关系。如我们再证之以稍后的蔡邕《月令章句》、杜台卿《玉烛宝典》、李林甫《唐月令》内的描叙,也是如此。由此,本书对“古代中国历法致力于研究日月和五大行星的运动规律”,“究竟有什么用途?”,推出了问题并作了解答。答案为:它的“目的是推算、预报交食和行星运动”。而推算、预报的最终目的乃是“为星占服务”。换言之,历与天文的性质属于同一范畴!作者从经、史、子到笔记、占书、《太平广记》等书,用大量篇幅引证了古籍中的记述,使这立论成为完全经得起辩难的定论。

随后,考查了历谱与历书的区别,并作定义称:“历注中有吉凶宜忌之说者谓之历书”,“无历注或历注中仅有历忌项目而无吉凶宜忌之说者谓之历谱”。于是指出历书之本质道:“历书实际上是历忌之学与历谱深入结合的产物。”其完成过程在公元5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之间。这样,本书对中国的历、历法、历谱、历忌与历书等等都给出了明确的关于内容、性质和作用上的前所未见的区别,并对历书的内涵和社会功能提出了直捷了当的解释。这种对于历的本质所在的论议,是本书所取得的突出的成就。

它并没有否定历学中对日月五星的推步之术,但将历学归结到古波斯哲人的一句话,“学习天文的目的是预卜吉凶,研究历法也出于同一目的”,用以指明中国古代历学的真谛。若取元代郭守敬完成《授时历》之后,首批上报五种资料来看,25卷中竟有13卷为《转神选择》和《上中下三历注式》,历书的本质昭然若揭!即使明末来华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A.Schall),他在明亡后几个月将依《崇祯历书》西方近代天文学所编的顺治元年新历——时宪历,呈献给满州人入主的清廷时,也得请对立的钦天监人员加添吉凶宜忌等历注之后方敢进呈。不妨再补充一下,这样的历书,辛亥革命后依然年年印售,达40年之久。即令现今,手头就有一本1996年“择吉日历”,每日都有宜、忌,六合吉星,每日胎神,每日岁煞,生年相冲,本日白、赤七色数,十二辰吉、凶、中以及杨公忌、三元神煞合厌、行事吉凶宜忌等等众多内容,甚至有干支记日与五星二十八宿建除等,几乎一应俱全。择吉推卜之流风至今未断,本书可谓道破了中奥秘。

上述天学与历的性质和功能以及重视天文历法的原因,颇可以《宋史》相关二志的一项小统计来再次加以证实。天文志中,关于彗、孛、流、陨、交食、凌、犯等记录特详,占全志的65%,作为记录依据的恒星背景占28.5%,而仪象、极度、土圭等连同沈括三议仅占6.5%。 宋历凡改22次,行用者19次,见于律历志者有14。320年间平均16.8 年即改一次。宋代强邻逼境,内忧不断,尤以北宋为甚。星占与推卜吉凶自然成为维系王权的重大的基本任务。

3 阐明了传统的政治文化对天学的依存关系

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与王权政治密不可分。对古籍中的天文,注释颇多,如《皇清经解》即一例,但却常令人困惑。南宋王应麟六岁通五经,撰《六经天文编》却采录先儒,旁涉史志,未抒己见,可谓谨慎。本书对有关天学的若干传统问题,作了论议,很有裨益于读者使能得出自己的理解。

最大的一个问题仍与星占有关。翻阅二十四史的天文、五行诸志或《古今图书集成》的庶征典,就可知古代政治活动中,星占是无所不在的。本书从两方面作出分析:即星占所据的天象与所占的事物,以及星占与政治运作之关系。再从得出的结论表述了中国天学的本质,并进一步在传统文化范畴揭示了星占为王权服务的方方面面,诸如:帝王为巩固统治而作的罪己;利用史事传验来进行政治道德教化;宣扬神秘主义的天命观念;使城市宫殿建筑符应天界,墓葬内表绘天象;等等。这些都是王者运用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产物。书中引证的一个代表人物是唐李淳风。另有一个显著的代表人物便是吴晋时期的太史令陈卓。他著称于汇总了石申夫、甘德、巫咸的三家星经,订定了283官1464星, 在中国行用十多个世纪之久。但他留下来的行事史迹却都是为两晋王朝效忠的星占,而非现代意义的天体测量。陈卓可说是本书论点的又一典型例子。

4 对天学起源与域外影响得有精辟的新论证

对中国古代文明与天学之起源及其与域外天文之关系,乃是论者众多的一个老难题。本书概略的归纳先给人们一个简明扼要的回顾,之后复以天学为标志给出了一个鲜明的答案。其两项论点为:

(1 )古代中国天学的文化功能决定了它只能与华夏文明同时诞生,……不可能等到后来才被输入。

(2)按目前已有的证据。 将巴比仑天学与古代中国天学视为两个独立起源的体系,是较为稳当的。

其论点所据发前人之所未见,并且是经得起驳难的。书中又谨慎地补充作“设想”道:“一些巴比仑天学内容很可能在公元6 世纪末传入了中国,其中一些数理天文学方法还被采纳并结合进中国原有的天学体系中。”这是指《皇极历》中的数量方法与传来佛经中的黄道十二宫同时出现在6世纪末而言的。

这是本书对天文学史研究所作出的又一项具有很重要学术价值的杰出贡献。对两三百年来中外学术界屡有争议的中华文明与中国天学起源问题,可以初步圈上一个句号,虽然还有若干需要作深入研究的问题。

书末论述七曜术于北朝时从北路径中亚传入中国。唐代七曜术、七曜历在中国的传布,以及佛教僧侣的作用,等等,都作出清晰的考述,使读者能对它的来龙去脉与对中国历法的影响有一个明白无误的认识。突出之处还在于揭示了七曜术在公元四五世纪时已广泛传于中国南北各地,甚至天学也以七曜术为代称;并且阐明了中国生辰星占学的来源,即“七曜术最突出最诱人处,是它提供了西方的生辰星占学——这是一种全新的方术。”这自然是中国天文历法史上的一项重要事件,它使平民百姓在王朝军国星占学的封闭型的笼子之外,有了他们自己的星占术。可以说这是中国社会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虽然七曜术在宋以后衰落,可是生辰星占学不但从黄道十二宫扩大到中国固有的二十八宿,而且例如连《玉匣记通书》之类中国化了的生辰星占书籍,直到辛亥革命以后依然通行,甚至在50年代还可在旧书店内买到。时至今日,台湾和日本的青年中还有人在玩生辰星占术。从流长回头看源远,《天学真原》探知了其来历,它来到东土已有16个世纪了。

5 天文之学用词的商榷

对中国古代的天文之学,通常往往使用“古代天文学”一词。本书认为,从官方史书《汉书·艺文志》释天文以来,古籍中通用“天文”二字作为这门学问的专用名词。它是“仰观天象以占知人事吉凶之学问”。还指出,“天文”的涵义应与西方的Astrology 即星占学一词相对应,不应与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学即Astronomy相对应。并且认为, 科学意义上的天文学与星占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天文学究竟是否曾经从古代中国星占学母体中独立出来,这个问题实际上直至今日仍未解决。”因而,本书将讨论对象称为古代中国“天学”,不采用“古代天文学”,以避免产生错觉。书的任务则在于探讨中国天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探讨它的性质和功能。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却未引起人们注意的问题。它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关系。

天文学一词,指现代意义上的Astronomy,其出现实相当晚。 最早使用“天文学”作名词的,有《天文学》一书,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日新社印行,无署名,隶《西学富国丛书》,张之洞作序。辛亥革命后,北京的中央观象台曾于1915年以天文学会名义宣称“以求天文学之进步”。至1922 年方正式成立中国天文学会。 日本的东京帝国大学于1885 年设星学科, 约1918 年改为天文学科。 日本天文学会则成立于1908年。故天文学一词,实肇始于19世纪末至本世纪初。

这以前,明末传教士西来,引入西方近代天文学,早期即有译撰,但名称却按内容而定,如利玛窦作《乾坤体义》,高一志撰《寰宇始末》、《空际格致》,阳玛诺作《天问略》等,未见《天文学》专名。李之藻于1629年刊《天学初函》,此“天学”却非天文学而系“天主之学”。所收《天主实义》为利玛窦原撰于1595年的《天学实义》。李之藻为《天学初函》题辞时也说:“天学者唐称景教”。利类思撰《天学真铨》,其义同。故所称天学系用以述天主教教义。

随后则是清初的薛凤祚,却将西方的近代天文学Astronomy 译为“天学”。他在顺治年间推演《天步真原》交食之术,立表撰成《天学会通》,将60分度制改为100分度制,即将degree制改为grade制,仍以对数立算,故名会通。此“天学”实即“天步”,已属现代天文学的推算了。

薛氏之后,有清一代,对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学,有的仍然沿用天文二字,如道光年英人艾约瑟撰《天文启蒙》,傅兰雅撰《天文须知》等。通常则依薛著称“天学”,如嘉庆年徐朝俊撰《天学入门》,道光年陈启运撰《天学辑要》,王维新刊《天学钩钤》,王韬、伟烈亚力译述《西国天学源流》等。有意思的是美人林乐知译英骆克优著《天文启蒙》,先收于《格致启蒙》四种本,后来重刊收入《西学大成》时则改名为《天学启蒙》,“天学”取代了“天文”。所以作为术语来说,中国的天文之学历代用天文二字。西学东渐,明末并无新创。清代述中西方天文之学,仍常沿用“天文”,至晚清渐衰。但对现代意义上的近代天文学,则自清初起每使用“天学”一词。直到1935年朱文鑫著《天文学小史》,高鲁撰《星象统笺》,以文言体著述,通篇仍以天学表天文学。本世纪初前后,出现“天文学”一词,至《天文学名词》问世奠定了其专用地位,其与“天学”交叉行用时间甚短。

诚如本书所言,中国古代天文应对应于西方之星占学而非天文学。高均先生于1953年曾指出这一点而未及其详[3],迄无继起, 至本书出方发微探幽而索本求原,作出了专论。然而,东西方语文上的相异处,有其社会历史文化上的渊源。欧西文字的构词成份,不少都源自拉丁文与希腊文。星占学与天文学的构词成份均有二, 如英、 法文为Astrology,Astrologie及Astronomy,Astronomie。词冠Astro 意为星或天体。词尾logy,logie意为言谈,它与logic逻辑之原意初为诡辩术同出一源。词义意译为星占学。后一词尾nomy,nomie 之语源意为法则。词义译为现代的天文学〔1〕与清代至民初的天学。 但古希腊的天文学思想跟自然哲学相关联,故称用Cosmology。词冠Cosmo语源出自希腊文天界的恒星天,意译为宇宙。有时Cosmography亦与Astronomy通用。另外,西文还有七八个词的词冠为Astro和Cosmo,这方面的词汇相对地较为丰富。因此,就本书和中国古代天文之学的重要性而言,这一词语似值得作探讨和商榷。

《天学真原》以取证求索方式,征引大量历史文献和近人著作,条陈缕析,演绎归纳出中国古代天学的性质、源流、功能及其与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学的差别。书中的论议,引证详尽,持论严谨,从质疑到异议,有许多精辟的见地和独到的解析。所得结论,不独立脚稳固,又往往在学术上是有价值的创见,令读者耳目一新,很有利于开拓天文历法史的新研究。

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细致,如释灵巫和灵台,论历谱、历注、历忌和历书,述七曜术的输入和演变,等等。有意思的一项细节是《史记》昔之传天数者中唐眜的“眜”字。标点本二十四史《史记》中作眜,《晋书·天文志》则作昧。两字均读莫佩反音媚。但《索隐》注系莫葛反,即读如末,则自应是眜而非眜或昧。《续汉书天文志》又作蔑,而眜字释义之一为与蔑通,故作眜无疑。另外,《古微书》辑者孙珏,刻本每作孙彀,彀即彀或珏,无疑义。然明代另有一孙彀,曾任县令,有政绩,似易混淆,似以作彀稍妥。

战国百家争鸣,据刘向《别录》,齐人曾以天学为先,称崇云:“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輠髡”,本书为谈天力作,然而兼具雕龙,炙輠的功力,三者兼而有之,可谓是天文史论著中异军突起的佳作了。

古称校书如扫落叶,本属难为的劳作。目前的出版物,往往有此欠缺。希望能效法从前的上海商务印书馆在版权页上加印专职校对者姓名,以作保证。本书错字较少,阅读偶得,列为附录,以供参考。

附录 《天学真原》堪误表

(1)第43页5行,“侧身”应为“厕身”。

(2)第80页13行,天地“祥瑞志”应为天地“瑞祥志”。

(3)第105页脚注。stndy中n应为u。

(4)第160页12行,“飞”应为“佽飞”。

(5)第161页16行,“25”A.D.应为“23”A.D.。

(6)第221页4行,“神祗”应为“神祇”,下同。

(7)第279页脚注1行,leguel,g应为q;3行,sonl,l应为t。

(8)第298页5行,“帝典”应为“舜典”, 此为《郭沫若全集》原书之误,所引之语出自《书经》。

(9)第302页下至303页上, 十二宫符号及苏美尔语与阿卡德语之名有部分走样及大小写之误。

(10)第340页倒3行,“曜宿经”应为“宿曜经”。

(11)第345页脚注首行,多多良保祜之“祜”应为“祐”。

REVIEW ON TIAN XUE ZHEN YUAN ( THE TRUTH OF ANCIENTCHINESE ASTROLOGY AND ASTRONOMY)

Pan Nai

(Shanghai Designing Institute for Civil Engineering,Shanghai 200050)

Abstract Tian Xue Zhen Yuan (TXZY),a work by Prof. JiangXiaoyuan,is helpful for scholars doing research on ancientChinese history,philosophy,literature,society and science.In this review, the

author

points

out

four

majorcontributions of TXZY:(1)The work puts forward a creative idea for the character of ancient Chinese astrology-astronomy; (2)It advances an extraordinary opinion about the function ofcalendar in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 3) It successfullyreveals the commu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cient Chineseastrology-astronomy,politics and civilization;(4) It proposesan incisive argumentation for the origin of Chinese astrology-astronomy and the influence of foreign astronomy on mediaevalChinese astronomy.

Key words review, ancient Chinese astrology- astronomy,character,function and origin

收到文稿日期:1997年1月8日

注释:

〔1〕日本东京大学改星学科为天文学科, 可说是在日本天文学会成立后的改称;星学的星显然即Astronomy的Astro。

标签:;  ;  ;  

论“天学真元”_天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