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文化及其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短信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077(2003)05-0084-04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手机普及率的迅速提高,手机短信越来越受到众多人 士的青睐。据零点调查公司在全国10个城市、9个小城镇地区进行的调查显示:全国城 镇地区18~60岁的手机用户中近40%的人收发过短信息,其中17.9%的人还使用过其它的 短信服务,1482名被调查者平均在短信上的月支出达到28.15元。结果还显示,在男性 、大专以上学历及35岁以下的年轻群体中,短信的普及率更高。来自全国各大城市的数 字显示,短信拜年已经成为2003年人们首选的拜年方式。春节7天假期,短信发送量达 到了70亿条,创税1500万元,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人们不由慨叹:“拇指经济” 时代已经来到了!
手机短信何以在二三年内得到“爆炸式”发展?这固然和电信运营商主导施行的公平互 惠互利的商业模式和网络的规模参与有很大关系,但主要还是由其自身优势决定的。较 于传统的沟通方式,短信的优势在于:简单、快捷、移动性好、趣味性强。人们通过短 信聊天、交友、约会、获取各种资讯、传送图片;上网、做互动游戏;参与许多评奖、 抽奖活动和媒体的热门节目;还可以通过彩信(或彩E)收发彩色图片、照片、动画、声 音等。因此,手机短信很快成为“拇指一族”(通过拇指在手机键盘上的操作,熟练收 发短信息的人)的新宠。
一、“第五媒体”
因为手机短信不仅具有人际传播功能,而且具有大众传播功能,所以,被人们称为继 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每每到了节日,或国内国际重大事件(如中国入世、世界 杯、世贸大厦被炸、伊拉克战争等)发生时,都会引发短信发送的高峰。在春节期间突 发的“哥伦比亚”号事件和广州“SARS”事件中,手机短信都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 色,凸显了其作为“第五媒体”的威力。
在“哥伦比亚”号事件中,手机短信超越了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等的限制,几 乎做到了与新闻事件同步。大年初一晚上22点19分,也就是在“哥伦比亚”号失事19分 钟后,新浪网发布了第一条快讯。第二天,新浪通过短信业务向全国手机用户发布相关 新闻达数十万条。与此同时,搜狐等国内其他有新闻短信业务的新闻网站,也在这次传 播“哥伦比亚”号新闻中各显神通。在彩信业务上先行一步的TOM也以每天发送一条彩 信新闻的速度跟进到这场新闻大战中来,充分显示了彩信图文并茂的优势。
在“9·11”期间风头最劲的互联网,则因春节假期大多数受众无暇上网,传播速度和 效率大打折扣。在电视媒体方面,反应最快的是中央电视台,23点50分,央视1套中断 了正在播出的电视剧,插播“哥伦比亚”号坠毁的新闻。至于纸媒体,囿于客观条件, 反应更慢些。
广州爆发“SARS”后,由于大众媒体一度没有公开报道,导致该消息以手机短信、电 话、口耳相传和互联网信息等形式在亲朋好友间蔓延。据广州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抽样 调查显示,97%的被访对象知道肺炎事件,其中45.7%的信息来源是“亲朋好友”,超过 电视(31.3%)和报纸(13.4%)的总和。从互联网获知信息的有3%。亲朋好友间传递信息除 电话外,主要通过手机短信,在距离较远的亲友之间更是如此。手机短信扩大了信息( 或传言、谣言)的传播范围,使之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了跨地域传播,进而扩散到全国。 由于短信传受双方依附于原有的人际关系,因而被视为可靠性极高的信息。在有关部门 通过新闻媒体正式发布消息之前,一半市民被传言所困扰,82%的被访对象跟风抢购、 使用板蓝根和食醋,尽量避免到公共场所。手机短信传播速度之快、传播面之广、影响 力之大可见一斑。
二、短信文化
“第五媒体”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短信文化”的爆发。目前,短信已经成为现代社 会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一种文化、一种时尚。不只是简单的沟通,还是一种全 新的娱乐方式。体现的是一种情调,一种心情,一种精致、前卫的生活方式。它造就了 一个有别于日常生活的小天地。在当今的街头,经常能见到这种景象:“拇指一族”们 边走路边全神贯注地不断用大拇指按着手机键,亦或莞尔一笑,亦或无奈的摇头,脸上 变换着各种表情,然后“埋头回信”,完全沉醉在自我的世界里。
与此同时,一些轻松、幽默的短信很快流传开来,为许多手机用户所津津乐道。手机 短信方面的书籍也异常火爆,甚至出现在社科类新书推荐目录中。为方便广大受众与节 目互动,各种媒体也纷纷推出了短信互动业务。在有的地方,甚至可以通过手机短信购 买小额商品和电影票……刹那间,“短信”铺天盖地,“短信文化”应运而生。在2003 年4月公布的2002年报纸十大流行语中,“短信”继“十六大”和“世界杯”之后,位 居第三位。这从特定角度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
有人认为,发送短信息像是流行了千万年的“吟诗作对”,它在骨子里是一种古老的 休闲文化。也有人认为,短信息就是一种“民间语文”插上了一对高科技的翅膀,方便 快捷地让忙碌的现代人在被刻意粉饰的诙谐幽默中,充分体验着“游戏”语言的快感。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让我们的民俗文化潜移默化地进入了大众的视线。同西方文化相比 ,东方文化气质上的内敛、文字上的简洁、画面中的意境似乎更加符合今天短信的时代 风韵。
许多事情打电话说不清楚,发短信就能讲清。有些感情不便表达,或欣赏,或感激, 或埋怨,或愤怒……借助短信尽可把情感真实地表达出来,使双方都免于遭受因某句话 的冲动和不妥带来的尴尬和窘迫。一件事如果打电话,总有许多客套、寒暄,人们无意 中要浪费许多不必要的时间和金钱。现代人注重礼仪,越来越懂得尊重私人空间,发短 信更有礼貌,给双方留有更多的余地和自由。
短信文本类型很多,祝福问候的,倾诉感情的,幽默整蛊的,“黄段子”……
“今年春节不送礼,发条短信祝福你。健康快乐常伴你,好运和你不分离。我要悄悄 告诉你,财神已经跟随你。”这是2003年春节期间最流行的一条短信。这种问候节日的 短信,交流的不仅仅是信息本身,已经演变成一种人们之间维系关系的仪式。
“茶,要喝浓的,直到淡而无味;酒,要喝醉的,永远不想醒来;人,要深爱的,要 下辈子接着爱的那种;朋友,要永远的,就是看手机的这个。”这类短信,往往用押韵 的排比句,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温情,带给对方莫大的幸福和感动。
一个学生给嗜酒的父亲发去了这样的短信:“这酒啊,看起来像水,喝到嘴里辣嘴, 喝到肚里闹鬼,走起路来绊腿,半夜起来找水,早上醒来后悔。爸爸,春节应酬少喝酒 !”可见,短信可以令一向含蓄的中国人大胆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 感。一时间,这种及时传送温馨与关爱的“短信家书”,在我们身边悄然流行开来。
“读这讯息,你已欠我一个拥抱;删这讯息,欠我一个吻;存这讯息,欠我一个约会 ;要是回复,你欠我全部;要不回复,你就是我的。”
“如果漂亮是一种罪,你已经罪恶滔天!如果气质是一种错,你已经一错再错;如果智 慧要受惩罚,你岂不是要千刀万剐;预祝天下第一美女‘三·八’节快乐!”
短信日益成为年轻人传情达意的工具,一些酸得倒牙的情话,在短信里找到了生存的 土壤。
“据调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同性恋者用大拇指查看短消息,不用改了,已经来不及 了。”
“不许动!抢劫!全部举起手来!男的站左边,女的站右边,变态的站中间,哎!说的就 是你,还装着看手机!”
恶作剧短信常常令人无可奈何而又忍俊不禁。在飞速运转的大时代里,人们的生存压 力愈加强烈,于是便有了这种低廉、快捷而又便利的娱乐方式。
此类短信往往有一个光明的开头,第一眼看上去像是朋友和你聊天,后半部分则峰回 路转,带出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或把你骂个七窍生烟。手机屏幕每次最多只能显示十 几个字,不至于刚看完开头就知道结尾,因而更具有喜剧性。
非典突如其来,在沉重的气氛中,一些非典幽默通过手机短信、互联网等各种传播媒 介在人群中悄然传播,成为人们彼此传情达意和战胜困难的“强心剂”。“别问我对你 的爱有多深,请看我的白醋有几升!别问我对你的爱有没有根,请喝我的板蓝根!对你的 爱也深!对你的情也真!食盐代表我的心!”在这个暂时还没有疫苗,没有特效药的特殊 时期,幽默、笑声以及直面人生、调侃苦难的勇气和智慧显得愈加重要。
曾经一度风行于酒桌的“黄段子”,继E—MAIL之后,又找到一个新的宿主——手机短 信。这些短信虽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社会问题,但是用语极其低俗,在社会上造 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三、短信问题
对于我们来说,短信正如“潘多拉的盒子”,不仅带来了方便、快捷、趣味,也引发 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语言横行
“请你邦(帮)我到羔(糕)点店定(订)一个旦(蛋)糕。”一些用拼音写短信的人,为了 图方便,常使用谐音字来表达意思。与此同时,一些网络语言也在短信中大行其道:“ U”是“YOU”,“7456”是“气死我了”,“偶”是“我”,“伦”是“人”,“粉” 是“很”,“LG”是“老公”,“PLMM”是“漂亮美眉”……
据《江西商报》报道,一个11岁的小学生写了这样一篇“字母 + 数字 + 汉字”的大 杂烩日记:“昨晚,我的GG(哥哥)带着他的恐龙(丑陋的)GF(女朋友)到我家来吃饭。在 饭桌上,GG的GF一个劲儿地对我妈妈PMP(拍马屁),酿紫(那样子)真是好BT(变态),745 6(气死我了),我只吃了几口饭,就跟他们886(拜拜了),到QQ上给我的MM(美眉)打贴子 (发信息)去了……”
对此,一些语言学家担忧地指出,这些非标准的语言将会破坏语言的规范性,必将对 人们正常语言习惯的养成产生负面影响。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在未掌握语言规范之前就 过多地被不规范语言所熏染,对其今后的成长十分有害,甚至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有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的管理规定,下大力气净化网络语言。
(二)“黄段子”和小道消息漫天飞
漫天飞的“黄段子”,眼下已不仅仅是一些手机用户自娱自乐的“地下文化”,正演 变成性骚扰和拉客卖淫的新途径。随着手机的普及,一些青少年也都拥有了手机。他们 身心还不成熟、可塑性强、免疫力低,长期接触这些黄色的、不负责任的、对社会充满 敌视的信息,就会形成一种阅读快感,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甚至会引 发性犯罪和其他犯罪。
“快!热烈庆祝移动通信公司用户突破3亿,借此向广大用户表示感谢。只要把此消息 转发10位移动用户,您的账户上将加上90元话费。我试了,是真的,你快点!”这些虚 假短信在同事和亲朋好友间大肆传播,在社会上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因为短信是熟人 、朋友所发,不少用户会毫不犹豫地再向熟人发出,不仅浪费了话费,还影响了自身形 象和人际关系。
“有些话我不好当面和你说,我把我想说的话留在了客服中心,你发2到8858,就可以 取到我的留言。”把2发到8858后,短信的回复竟然是这样的:“儿童少年基金会已成 功收到您的2元捐款,我们期待您继续捐款(每月上限60元),儿童少年基金会代表所有 需要帮助的孩子们谢谢您!”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精心组织的给贫困儿童献爱心的“885 8(帮帮我吧)手机公益短信”活动也遭遇到“恶作剧”,给公益事业带来了负面影响, 严重损害了公益组织形象。
目前,粗俗不堪的“黄段子”和荒诞离谱的小道消息,通过手机发送流传,影响面呈 几何级数增长,已成为一种“信息公害”。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快信息立法,正本 清源,加强管理。
(三)性别意识偏差严重
一些深受传统社会性别意识影响的短信写手(为网站撰写短信的人),从某些男性对女 性不健康的角色期待出发,进行短信创作,使女性的形象和人格尊严受到了极大的贬抑 。如“小女孩是半成品,少女是成品,处女是极品,少妇是上品,自己的老婆是日常用 品,别人的老婆是补品,老处女是纪念品”等。这些折射着某些男性沙文主义心态的手 机短信,使女性的尊严受到伤害,人们的精神受到污染。笔者以为,短信写手不应单纯 为了搞笑而胡编乱造、无所顾忌,起码的是非观念和社会道德还是应该具备的。
(四)服务同质化和著作权问题突出
目前,像搜狐、网易一样推出特色短信服务的网站比较少,各网站短信服务同质化现 象比较严重。这主要集中在文本短信方面,文本短信的可模拟性较强,网站间抄袭文字 及图片的现象比较多,经营模式也大同小异。网站只有不断深化、细分网上短信市场, 不断开拓新的短信应用业务,才是长远之举。
另外,短信的著作权也是一个长期困扰短信写手和网站的问题。短信是短信写手通过 智力劳动创造的精神产品,其著作权理应得到保护。短信下载后可以随意转发,这对于 按照下载次数计费的网站和短信写手们是很不公平的。据“龙虎网讯”2003年3月20日 报道,有关部门和网站正在筹划给网上的文字短信加载保密设置,使得下载的文字短信 和手机铃声、图片一样无法转发他人。
(五)网站服务亟待规范
目前,各电信公司开通了名目繁多的短信息服务,但收费较为混乱,亟待整治。一些 电信企业、网站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在页面交互设计上安插“猫腻”,以隐瞒甚至欺诈 的方式,不正当地收取费用,甚至强迫用户订阅收费信息,或用户退订后依然收取相关 订阅费用。有的经营者未能及时将各种短信服务收费标准明确地告知消费者,致使一些 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开通短信息服务,支出高额信息费。还有一些经营者把短信息当 成广告发布平台,未经手机用户同意,随意将各种广告发给手机用户。这些做法严重侵 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财产权等权益。
要消除这些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除了移动运营商加强对内容提供商的监管、规范 和网站的行业自律外,信息产业部、文化部、安全部等国家机关也应加大监管力度。
(六)手机短信作案不断增加
由于当前相关的法规尚不健全,一些不法分子便利用开放的通信平台发布不良手机短 信,并借此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或侵权行为,对社会生活构成危害。
不法之徒利用手机短信作案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方式:一是通过发送手机短信设置各种 陷阱,骗取、偷盗他人钱财。他们向外地手机用户群发中奖短信,待与之联系上后,要 求把“邮费”、“税款”汇到指定账户上,收到钱后便逃之夭夭;或以促销汽车、手机 、电脑等商品为名,以验看购货人资信实力为由,窃取购货人的信用卡号和密码,用伪 造的信用卡将购货人的存款全部提走。二是利用手机短信从事制作假证件、假公章、假 学历等违法经营活动。三是通过手机散布破坏民族团结、影响社会稳定的政治谣言或有 害信息。一些软件具有很强的短信群发功能,如果放任有害信息传播,有可能对国家安 全产生严重影响。四是利用手机短信大量散布迷信、非法博彩等方面的信息,或恶意发 送色情、卖淫等内容低级庸俗的黄色信息骚扰手机用户。
目前手机短信的发送方式主要有四种:手机间点对点发送、通过人工声讯台发送、网 站发送和网上软件发送。由于后两种方式有较强的群发功能,往往被不法分子用来发送 不良短信。中国移动一位人士称,目前,他们只能对在短时间内同一个手机突然大量发 送信息等非正常情况以及个别的关键词进行跟踪和监控,对数以亿计的短信全部实施内 容监控一是不可能,二是有损于公民的通信自由。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很难做到在开放 的通信平台上对短信进行屏蔽和过滤。
由于我国目前无专门的法规对不法短信作出规定,只能参照《电信条例》、《互联网 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对不法短信发布者进行行政处罚 ,导致利用不良短信作案案件不断上升。一些法学界人士建议,在加强服务器和网站管 理的同时,应加大对发布不良短信者的惩罚力度。如对于向多人发布黄色不良短信情节 严重者,可视为传播淫秽物品等犯罪。如通过网络传播,网站也应承担相应的过失责任 。
(七)短信引发健康问题
部分人群收发短信成瘾,把手机短信作为娱乐消遣的主要方式。久而久之,会在一天 中的某个时间段总是产生短信出现的期待。如果到时没有收到短信,就感觉规律被打破 ,产生焦虑、不适应情绪。心理学家指出,这种“短信瘾症”是一种强迫症状。另外, 长时间持续收发短信会引发手臂、眼睛疾病,同时还会损伤大脑。因此,专家建议,为 保证健康,每天收发短信息应在15分钟以内。看来,收发短信和做其他事情一样都要有 一个度,不能乐此不疲,而要适可而止。
四、结语
手机短信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与此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有关部 门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制度,来规范手机短信市场,积极引导短信文化健康发展。 广大手机用户则应一分为二的对待这一新生事物,趋利避害。
标签:短信群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