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地理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实施素质教育论文,初中论文,地理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在这种形势下,初中地理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每一个中学地理教师都必须关心的问题。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测评的改革密切相联系的。一个时期以来,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过程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当前,素质教育呼唤地理教学进一步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扭转教学中仍存在的“专业化”和“学术化”的倾向,使教师有充裕的时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地理教学在提高学生素质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对初中地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测评的进一步改革是新形势下的重要任务。
一、对初中地理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重新定位以及对教学测评的改革是初中地理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整个初中阶段的课程和考试的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但形势紧迫,新初中课程体系的建立需要过程和时间。目前,关键的问题是在现有教学内容和大纲的基础上,在初中地理阶段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可以说,对初中地理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重新定位以及对教学测评的改革是初中地理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1997年7月, 北京市教委印发了《北京市实施素质教育调整九年义务教育部分学科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的意见》(以下简称“调整意见”),其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个文件是北京市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所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主要是通过教学内容的删减、教学要求的降低来达到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其中初中地理部分所作的调整幅度比较大,删减的教学内容有12个知识点,由必学改为选学的有17个,降低要求的有102个。
那么,“调整意见”实施以后,初中地理课的教学内容删了、减了,教学要求降低了,是不是地理课的功能减弱了?
我们将初中地理课放在整个初中课程中来考察,以素质教育的要求来重新审视,地理课的功能不是降低而是大大加强了,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对初中地理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重新定位,来调整测评标准和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
二、初中地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和教学要求的多层次化是调整教学内容的重点
“调整意见”中,主要对初中地理课的知识要求做了调整,我们把重点放在了降低要求上,从“记住”→“知道”有75个知识点,从“理解”→“知道”有24个知识点,从“应用”→“知道”有3个知识点。就整个初中地理教学来讲,和以前相比,教学目标和要求的确定不应是简单的减法。一方面,教师要对每一知识层次的教学要求的“度”有正确认识和把握,二是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应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及思想观点的渗透,以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和教学要求的多层次化。无疑的,这将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全面发展。
1.对“记住”等教学目标层次的把握
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分为“识记”(又分为“知道”和“记住”)、“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不是单一的知识要求,其中包括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各个层次的“度”。
教学大纲中“记住”层次主要是地理名称和地理数据,大纲要求:“记住”的地名和数据必须落实到地图上,并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们。很显然,其中既有知识要求,也有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学生在达到这一层次的要求中,不仅学到了知识即地名,进行将地名落实在图上的填图训练,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
调整以前初中阶段要求学生“记住”的地名有600多个。地名多, 学生很难真正记住。教学内容经过调整以后,要求学生记住的地名较以前减少了一半,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地名记忆量,使“记住”的地名能够记住,并且使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能力成为可能。
因此,对“记住”层次教学内容的处理,要充分考虑学生在记忆过程中的心理变化,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知心理学认为:要使记忆保持1分钟以上,必须从感觉记忆到短时记忆,最后转为长时记忆, 其过程如下图:
感觉记忆又叫瞬时记忆,保存的时间极为短暂。瞬时记忆呈现的材料,如果没有受到注意,就很快消失,如果受到注意就转为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如果经过复述、运用或进一步加工,就被输送到长时记忆。“记住”就是要达到长时记忆,并在图上落实。具体来说,在教学上要分为“看”、“讲”、“练”等几个环节来处理。
“看”指的是学生的主体活动,主要是充分读图感知。其要点:一是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图感知;二是要让学生自己在图上找出相关的地名。
“讲”指的是教师的导向作用,主要是示范作用及想办法强化学生的记忆。一是教师要规范指图,带领学生找到这些地名;二是要教给学生读图记忆的方法,如分类记忆、对比记忆、形象记忆、意义记忆等。经过教师的多次训练,学生会逐渐喜欢读图并学会读图;三是教师可借助电教媒体,将这些要求学生“记住”的内容从复杂的地图中突现出来,以强化学生记忆。
“练”指的是学生的主体活动,主要是填图技能的形成过程,并使记忆得到巩固。因此,“练”要在对地名熟悉的基础上进行。讲完地名马上就进行填图训练是不符合认识过程的。
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道是指对地理事物及其空间分布等,获得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要求知道的知识,应该能够说出它的要点、大意。理解是对知识的进一步认识,即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事物的特点、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有理性认识,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或解释其要义,并能解释简单的地理现象。
在教学中对“知道”和“理解”层次掌握到什么程度?这些知识需不需要记住?调整意见实施以后,对此我们要正确加以认识。
教育心理学认为:理解是经历一定的过程逐步深入的。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学生的理解可以有种种不同的程度、不同的水平,不能说只有对事物的本质、规律的认识才算理解。因此,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知道”和“理解”是不同层次的理解,是初中阶段学生可以达到的理解水平。
“知道”是对地理知识的感性、初步的理解。因此,要从感性材料上来达到这个层次的要求,得到知识的要点、大义,但是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理解”是对知识的进一步认识,要在“知道”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并经过一定的变式实现的,经过了一定的思维过程,知识就自然掌握和记住了。
“应用”层次涉及的知识点较少,除了包含“理解”层次的要求外,主要是知识运用的要求比理解高一些。
在这里,应强调的是要充分运用教材中大量的图片、地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一系列有效、合理的设问,运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对学生读图、用图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地理教学的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主要借助于各类地图来完成,除了在“记住”等知识要求中包含了读图、用图的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内容外,北京版初中地理教材设置了“地理图像知识”的栏目,将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的内容显现出来,使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内容系列化。这些内容虽然在教学大纲中没有做要求,为了加强对学生读图、用图的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应成为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3.重视正确的思想教育观点的渗透
教学大纲中对于思想教育的内容已有明确的要求,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地理教学的教育功能在不断加强,对地理教育的思想内容要及时地进行补充。
学生对于资源、环境、人口、国家、人类及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问题总会有或多或少的疑问,教师不要怕学生提问,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要教给他们正确认识这些问题的观点和方法,这正是我们地理教育功能的优势所在。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吴传钧院士指出:中学地理教育不要仅交给学生一堆零星的常识,还要帮助学生明确一些重要的观点,这就是地域差异性观点,因地制宜的观点,国家的综合力量与发展潜力的观点,协调人地关系的观点。这些内容,在教学大纲中强调不够,在教材中没有显现出来,因此,要求教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比如,讲到日本这个国家,如果仅限于对日本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的知识性介绍就会大大削弱了这部分内容的教育功能。因此,讲日本可以先展示图片、资料,介绍它在世界的经济地位,使学生明确日本是经济大国。在讲完它的“岛国、狭小、资源贫乏”的自然环境及资源特点之后,在学生中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在这种环境和资源背景下,日本如何发展它的经济,如何成为经济大国的?然后指出日本军国主义者曾在本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残酷掠夺我国的土地和矿产资源,最终遭到了可耻地失败。从而得出结论:日本只能因地制宜,发挥本国优势发展经济。同时学生自然而然懂得,中国与日本的地域差异很大,不能按照一个模式发展经济,我们有我们的优势,同样也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里,没有说什么大道理,但是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地理教育的基本观点渗透其中。
三、地理教学测评方法的多样化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考试对于教学有导向作用。目前,初中地理虽然没有统一考试,但是考查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知识内容的考查,原则是减少死记硬背的知识,同时,在以下几方面应有所加强:第一,增加对学生读图、用图的基本技能的考查;第二增强对学生读图、运用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第三,增加对于有关人类及周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行为的考查。
因此,在这里提出:地理教学测评方法要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这样,有利于加强地理教学的趣味性、实用性、教育性,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全面发展。
具体来讲,可以在学生中搞三个“一”的活动,学生取得三次成绩,三次成绩综合起来记入学生的总成绩中。
第一是搞一次填充图小测验,按照上面所述过程讲完地名后,进行一次填图测验,记入本学期成绩。
第二是搞一次侧重于读图、资料分析问题和地理测验。测验可以是开卷,即学生在考试中利用课本上的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是在课本中找不到或没有时间找到正确答案,以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读图、用图的能力,最后将成绩记入总成绩中。
第三是搞一次接触社会的活动。这种活动的形式多样,可以是结合教学内容或者在每年世界环境日、气象日、地球日、粮食日进行的社会调查、宣传活动,让学生将认识写成体会。如以“我为治理白色污染做点什么”为题写一篇文章,谈在生活中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最后将成绩记入学生总成绩中。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学生重在参与。如北京育才学校的地理老师率先在学校举办了环保漫画展,作品都是由在校的初一、初二、高一的学生完成的。学生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用自己的眼发现环境问题,用自己的手绘制环保漫画来反映自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这样的大型活动每学期可以搞一次,可以作为学生本学期的一次成绩。
地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关注。地理没有统一考试的束缚,对于我们是机会也是压力。没有统一考试,我们可以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测评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使地理课有无限的生机。但是没有统一考试,使初中地理课时时面临尴尬的境地。因此,学校领导和社会观念的转变、对地理课的关注是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只有这样,学生的身心才能得到健康快乐的发展,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才能真正得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