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主体性教学活动体系的实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体性论文,教学活动论文,实验研究论文,体系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深化小学素质教育,探讨小学主体性教育的教学活动体系,我们于1996年上学期开始在长沙市开福区以小学1——6年级学生为实验研究对象,进行小学主体性教学活动体系的实验研究。
一、本实验研究的基本思路
主体性教学活动体系的实验研究是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培育小学生主体性素质为目标,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的教学实验研究。
构建主体性教学活动体系的基本出发点或指导思想是主体性教育观。主体性教育观在教学活动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基本点上:在学生观上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在教学价值观上,关照每个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全方位要求;在师生观上,强调师生互动,民主和谐,注重学生之间的交往;在教学方法论上强调知能统一,知情和谐,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素质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激活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主体的能动发展;在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观上,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功能,以学生主体性素质生动活泼的发展为评价标准,进行教育性评价。
小学主体性教学的总目标是培育和发展小学生的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为他们逐步成为个体生活和社会活动的主体奠定主体性人格、主体性意识和主体性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基础。小学主体性教学的具体目标可分解为如下指标:
表1 小学主体性教学目标体系
项 目独 立自 觉积 极
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认 知
基础知识学习主动,方法 思维活跃,
目 标
牢固自学得当,目的与计 具有创造意
能力较强划意识较强 识和探究能力
情 感
自尊自信兴趣广泛,强烈 较强的创新
目 标
个性较鲜的求知欲和成就 欲和不满足
明 感 感
动作技
具有独立主动探究和解决 力图改进与创
能目标
操作和自问题的能力 新的能力
理能力
人际技 自尊自信,
自尊尊人,具有 有较强和组织、
能目标 自主自律 社会竞争、适应 管理和协调能
交往能力力
这些目标在小学低、中、高年段具有层次上的发展水平的差异,结合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各项目标还可具体化为一系列的可观测的行为目标。这些目标正是本实验研究所要观测的因变量。
二、小学主体性教学活动体系实验的内容
小学主体性教学活动体系实验研究的内容包括重塑新型师生关系,优化教学组织形式,构建“主动参与——积极交往”教学模式,进行教育性教学评价等相互联系的各个组成部分,这些也是本实验要操纵的自变量。
(一)重塑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一种机械的信息传递的输出与输入关系,也不是一种简单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有其特定的丰富内容。重塑师生关系是主体性教学活动体系的重要前提。主体性教学中的师生关系需要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知、心理、伦理等多方面、多层次来加以塑造。
1.协调师生的认知关系。师生之间的认知关系最表层的东西就是知识授受关系。我们觉得主体性教学中,协调师生之间的认知关系至少涉及两个层次。其一,协调师生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尽管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是以教材规定的知识结构为根据的,但教师自身具有的知识结构影响着他对教材知识结构的理解和处理,进而影响着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实际上,学生的知识结构也不是教材知识结构的简单再现,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受到教材知识结构和教师知识结构的双重影响。因此,我们特别强调教师应具有博雅的知识。其二,协调师生认知方式之间的关系。知识的授受过程伴随着复杂的思维活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必然存在着认知方式上的差异和冲突。教学中的认识活动不是学生单向度的认知过程,而是师生双向信息沟通与加工的过程,因此,在主体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知识的授受过程中应具有某种认知方式的“平行关系”或对应关系。
2.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关系。在教学活动中,伴随师生认识过程的一系列情感活动、意志活动以及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等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教学过程中师生认知以外的心理关系。正是由于师生心理关系的存在,教学才成为一种区别于机械信息传输和人机对话的生动的活动,教学活动充满着师生的激情和灵感,弥漫着人情味,教学活动才成为一种具有生命意义的活动。心理关系是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双向交往和互动的一对重要关系,主体性教学中师生心理关系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第一,师生情感之间的关系。师生交往活动伴随着复杂而又丰富的情感生活,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存在差异,教师的情绪、情感及其表达形式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情感,也影响认知活动的效率,从一定意义上说,师生在教学情境中的交往活动是以认知活动为基础的情感互动活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相长”关系,而是渗透师生情感作用的教学关系,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活动的互动,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种基本活动。实施主体性教学,教师需要调控自己的情绪状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体现自己的情感,用一种积极的情感去感化、激励学生。第二,师生个性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态度、动机、需要、兴趣、信念、世界观以及他们的能力、气质、性格都是相互作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个性心理及其素质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基本条件,也是一种精神形态的教学手段;而教师的人格特征、人格力量作用于学生个性心理,对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正因为如此,我们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第三,师生活动中的心理效应。处理好师生心理关系的根本在于协调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心理影响,发挥良好的心理效应。
3.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伦理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人—人关系,而不是人—物或物—物关系,在人—人关系的活动中,如何看待人的存在,如何满足人的本性需要,如何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活动本身,也体现了活动本身的伦理意义。因而从此意义上说,师生伦理和道德关系主要涉及两个方面问题。第一,教师在学生观上的伦理问题。教师的学生观是决定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的直接依据。主体性教学要求建立具有伦理意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师生在人格面前、科学面前平等,在活动中民主,尊重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权力,注重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赋予课堂以生命意义。第二,教师在处理与学生个体的关系上的伦理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与学生集体、学生个体的关系。在处理这种关系时,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态度是否相同?给予每个学生的发展机会是否一致?这反映了教师在处理与学生个体的关系时的伦理和道德问题。主体性教学要求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给每个学生相同的发展机会,遵循教学的公平原则。
(二)建构“主动参与—积极交往”课堂教学模式
在重塑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本实验研究探讨主体性教学的有效教学模式,即“主动参与—积极交往”教学模式。
1.“主动参与—积极交往”教学模式中的教学组织形式可分为组织、操作与交往两个部分。
(1)组织。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业水平、能力、性别、 个性特征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4—7人不等,课桌按马蹄型、T型等方式排列, 根据学生特长,在不同的学科教学中学生轮换担任学科组长,组成一个有差异质和共同目标的小组,每个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创造条件。
(2)操作与交往。①小组交往和合作学习和程序:a.目标定向。教师布置可供选择的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作业内容,各小组自主选择、接纳;b.组内交往。以学生为主体,先个体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再小组内发言交往,教师对小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和调控。c.全班交流。小组代表综合学习结果并向全班汇报,教师小结评价。②课堂小组讨论的基本类型主要有:a.尝试探究式,小组中的每个成员与其他成员一起,通过各自尝试,相互启发和探究教师设计的问题。b.自学发现式,在自学课本的基础上,各自汇报发现的问题,共同研讨解决问题或提交全班讨论的问题。c.操作验证式,对解决有关问题的策略或思路,通过小组集体操作的方式加以验证。d.知识梳理式,小组学生一起对所教和所学的新知识加以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③以小组学习为中介环节,将集体教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把独立作业与联合攻关相结合,提高教学实效。在教学的具体方法上,强调自学辅导法与启发探究法相结合,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
2.“主动参与—积极交往”教学模式中的活动设计和学生课堂生活。
活动是主体性生成的源泉,是主体性发展的前提条件。主动参与—积极交往的课堂教学模式把活动性作为主体性教学设计的根本原则。主体性课堂教学设计应使学生主体处于激活状态,能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积极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和小组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启动、激活、维持、辅导和评价学生活动。主体性教学活动的设计以综合性活动为主,使学生在理解活动本身的意义及过程的基础上,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主体意识。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多种媒体组合的优化教学,进行作业改革和考试改革,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主体性教学的课堂活动在体现学生主动参与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整个精神生活,让学生充分体验思维、交往、成功,加强实践环节,体验课堂生活的过程,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克服死板的缺乏生气的单向度的教学过程。因而,主体性教学过程中的各项活动力求师生民主自由,解除对学生的各种精神压力和紧张的氛围;注重成功激励,使学生整个精神活动处于主动的、激活的状态;并为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挥提供积极的条件。教师与学生情感沟通也有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三)建立“教育性评价”的主体性教学评价机制
主体性教学的评价本身要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素质的发展,教学评价不仅是对主体性教学目标达到程度的评价,评价本身也应对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具有教育意义,因而,探讨主体性教学评价机制,也是构建主体性教学活动体系的重要内容。
1.在评价内容上,本实验坚持知能并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力并重的原则对学生的主体性素质加以较客观的评价。根据主体性教学目标的要求,具体的评价内容主要涉及①学生学科“双基”的掌握水平和学科能力的发展水平,即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对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②学生学习的适应性水平以及教学活动中的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水平;③学生自我意识、自我调控,以及人际技能等主体性能力。
2.在评价手段上,突破传统单一的再现式考试手段的局限,对学生主体性意识和主体性能力等有关内容的评价,编制相关的测评量表和问卷,或编制观测指标加以评价,对学科知识和能力也采用考试和考查等多种手段进行评价。我区实验班级由此取消沿用几十年的成绩报告单,采用了学生主体综合素质报告单。
3.在评价方法上,实施自我接受评价,发挥评价的教育性功能。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一方面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使学生体验成长与发展的喜悦,促进其更积极主动地发展。对学生的综合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把学生的每一步进步都作为推动其主动发展的教育因素。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评价结果的处理,取消消极评价,做到学校无批评声。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实验结果
通过树立主体教育观,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实施“主动参与—积极交往”教学模式,并广泛进行“教育性教学评价”,经过开福区14所小学两年的实验研究,小学主体性教学活动体系的实验研究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较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能力、主体性素质的发展水平。按照主体性教学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指标,并运用“学生学习适应性测试量表”、“小学数学能力测试题”,对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学习适应性能力进行测试,发现通过实施主体性教学,实验班学生学科“双基”和学科能力明显优于对比班学生(见表2、表3),实验班学生学习适应性、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水平亦优于对比班学生(见表4)。
表2 东风小学三年级实验班与校外对比班数学成绩比较
项 目实验班 对比班
人类(N)
51
50
平均分X 91.2 81.28
方差(S[2]) 33.37208.64
检验值(Z) Z=4.57)2.36
显著性(P) P<0.01 差异显著
表3 三角塘小学四年级实验班与对比班数学能力测试比较
项 目实验班 对比班
人类(N)
49
49
平均分X 47.6730.88
方差(S[2])
349.1355.5
检验值(Z)
Z=4.43)2.36
显著性(P) P<0.01 差异显著
表4
三角塘小学实验班学生学习活动方面的主体性素质发展状况实验前后比较
项对 实验前实验后
强 一般
弱
强 一般 弱
目
比 人
%
人
%
人
%
人
% 人
% 人 %
独立学习 15 30
20 40.8 14 29.2 21 47 22 45
6 12
主动学习 11 22.4 20 40.8 18 36.8 20 47 23 47
6 12
创造性学习8
16
16
32 25
52 15 31 26 53
8 16
2.主体性教学活动体系的实施,不仅在使小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方面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而且对小学生发展个性生活的主体性素质以及发展社会活动主体性素质也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实施,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具有较大的改善。
(二)讨论
1.主体性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是教师以及学校管理者应树立主体教育观。主体性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只有在主体性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树立全新的教学价值观、师生观、教学过程观、教学方法论和教学评价观,才有助于学生主体性人格、主体性意识和主体性能力的发展。任何有损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因素都是与主体性教学活动体系相悖的。
2.本实验表明,主体性教学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主体性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涉及认知关系、心理关系、伦理关系、社会关系以及时空关系等基本内容,师生关系便是在这些方面的合理的展开。在协调教学各要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构成一种平等的、民主的、交往的、对话的互动关系,这既是主体性教学的必要条件,也是一种主体性教育要素。
3.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素质,必须调整课程结构,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也需要改革教材内容。在本实验中,我们发现现存的有关教材内容明显地与培育学生的主体性要求相违背。如小学语文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课《春天》多次重复的重点“……听了话,就……”就隐含着一种“听话就是好孩子”这种教育观;有的教材课后练习不仅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相反会制约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等等。由此可见,实施主体性教学,开展课程教材的改革也是当前主体性教育实验研究的当务之急。
注释:
*本实验研究是郭文安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重点科研项目“现代国民素质建构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子课题中的实验项目。本实验研究得到长沙市开福区戴源副书记、李豪副区长,区教育局周静华局长、王晓文副局长等同志的支持,以及湖南省、长沙市教科所的指导。子课题组组长为郭元祥(华中师大教科院在职博士)、李志宏(长沙市开福区教研室主任),成员有邱孝玉、余炜炜、叶孟秋、李思纯、杨一心、盛建武、薜平平、喻桂兰、莫庆年、吴安珍、李艾荪、涂艳国、涂慧芳,以及长沙市三角塘小学、东风小学、清水塘小学、望麓园小学、国防科大附小等学校。本研究报告执笔人李志宏、郭元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