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个性化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最神圣的使命就是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每个学生克服弱点,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具有独特人格和个性特点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因此,如何加强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成了当今教师必须研究的一个课题。笔者以为,进行个性化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以人为本,加强主动性培养
K期以来,“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只能统一地按照固定的模式去学习和生活,被动地接受“灌输式”教育,从而失去了学习的自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依赖心理强和毫无主见的特征,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素质教育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促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最终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人的主动性是人的本质,一切合乎人性的、自由的、独创的事物都以这种主动性为出发点。”可见,加强主动性培养,正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促进个性发展的根本所在。
二、因材施教,重视差异性培养
人的素质差异性是人的素质的主要特征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多数人的先天遗传素质差异是不大的,而他们在后天发展的素质差异却十分显著,其原因在于客观环境和后天教育对人的素质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先天素质的差异,努力创造适合学生素质发展的环境,根据每个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喜好特长,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有效的教育措施,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克服缺点,极力发挥各自的潜能和积极因素,使每个具有个别差异的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地发展。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个性鲜明,个个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三、注重实践,突出创造性培养
素质教育不仅注重学生学习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心理学指出,每个健康的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但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必须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能力的环境和氛围。人的个性和创造性是密切相关的,培养有个性的人,教育的重点是在“创造能力”、“思维能力”、“表现能力”上,要培养这些能力,仅课内是不够的。勿庸质疑,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张扬学生的个性,突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积极开展有益的课外实践活动,将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从而促进学生各种素质的和谐发展。
未来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迅速变化,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人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充分的智能,而且要求人具有优良的个性品质和突出的个性特点。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活动中,我们必须积极加强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