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族问题热点对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警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经济发展论文,点对论文,民族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5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33X(2006)02—0053—05
民族问题是和民族存在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其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的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1]。民族问题在社会经济的基础上产生,又与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世界历史上,但凡一个国家的社会和经济政策失误,必然导致经济衰败、贫困加剧、社会动荡不安,从而激化民族和宗教矛盾,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反之亦然。民族与宗教问题的凸显,是冷战后最鲜明的国际政治现象之一,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本文力求从这两者的关系中,探讨对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警示。
一、世界民族问题热点对各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1.民族问题割断了各国间长期的正常经济联系。这是民族问题对各国经济最直 接和最明显的影响。各国间,尤其是相邻、相近的国家间,得以维系相互之间正常友好关系的因素中,最主要的当属经济往来。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经济关系更是各国间最关心的事情。但是,当两国或地区间的民族问题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两国间长期正常的经济联系就有可能被切断。如巴以冲突的爆发,就直接导致了以色列在中东阿拉伯地区的孤立和经济上的被封锁;伊拉克北部和土耳其南部库尔德人要求独立而引起的民族问题,也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9·11”后更是直接导致了土耳其和伊拉克、伊朗之间经贸往来的断绝。如果说国家间爆发的民族问题将导致两国间政治关系的改变是正常的外交活动的话,那么由此而引起的经济 冲突和断绝则是于两国都不利的,且两国关系的恢复也尚需时日。
2.民族问题打破了有关国家统一的经济市场,阻碍了商品和贸易的正常流通。民族问题常常使得当事国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其影响很快波及到国内经济,对引进外资、出口和旅游业往往产生巨大的阻碍,使得国家统一的经济市场被打破,从而阻碍了商品和贸易的正常流通。以南斯拉夫为例,由于阿、塞两族民族宗教问题的 不断升温,引起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高科技侵略战争的介入。据统计,在持续78天的空中打击中,共炸毁了12条铁路,60多座桥梁,5条公路干线,5个民用机场 ,7个机场严重受损;同时被毁坏的住宅楼、学校、医院、幼儿园、文化体育场所等设 施多达1134处。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狂轰滥炸给南斯拉夫的经济造成重创,使其国民生产总值锐减了40%,工业生产与上年同期相比锐减了45%,并造成电力严重不足,使数百家工厂关门或技术性停产,失业人数因之而增加了33%。有专家预言,如得不到外援,南斯拉夫的经济要恢复到战前水平需16年,恢复到1989年的水平需 25年以上[2]。
再如塞浦路斯的希腊族和土耳其族两族矛盾引起的南北双方的长期对峙和武装冲突,曾一度引起世人的关注。希、土两族间的矛盾和冲突严重地阻碍了塞浦路斯 国内统一经济市场的发展,南北双方的商品流通和经贸往来停滞不前甚至中断。在频仍的民族纠纷和政治事变的影响下,塞浦路斯的经济日益衰落,综合国力不断下降,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尤其是在塞浦路斯北部的土耳其族,在土耳其的支持下, 其在经济上甚至自成体系,流通货币亦改为土耳其里拉,使南北经济上的分立和对 峙日益严峻。
3.民族问题使有关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不得不花费巨资来扩充军备,使本 来可以用于经济发展的资金有所减少。任何密切关注科索沃事态发展变化的人,都不会不对北约在这场实力悬殊的战争较量中所使用的先进武器和其它高技术手段留下深刻印象。这种军事上的“压倒性优势”,给世界各国的军事将领和战略家一个躲避不开的强烈刺激:武器的优劣与否,一开始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战争的结局,落后必然挨打。有专家预计,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军事开支,尤其是其中的高精尖武器装备的采购支出,都将比冷战结束后的近10年有较大幅度 的增加。事实上,世界上的军事超级大国美国已经显露出这方面的明显迹象,高喊 “民主、和平”的国家成为当代国际军备竞赛的“领头羊”。
以以色列为例,以色列建国后,由于民族问题热点不断,同周围的阿拉伯邻国 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冲突此起彼伏。据以色列银行年度报告显示,1972—1980年期 间,以色列从美国所得的援助约为155亿美元, 而直接用于从国外购买各种军事装 备的开支,却达到120亿美元[3]。军费开支的恶性膨胀,使得用于国家经济建设的 资金不得不减少,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以色列国内经济基础设施的落 后程度与它的军事势力实难相比。这是导致曾经一度国力强盛的以色列从1973年以 后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爆发的主要原因。而在南亚大陆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由民族 问题热点引发的两国间长年的军备攀比,已经使得昔日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印度,在 经济发展方面面临着诸多的困难。
4.民族问题引发社会的激剧动荡,产生大批难民,给有关国家带来了因移民而引起 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经济压力。从历史上看,难民问题是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性问题。 而“难民”一词正式成为一个明确的国际政治术语,成为国际社会关注和全力解决 的问题,乃是现代的事情。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地的民族问题热点,尤其是“9 ·11”后世界反恐打击力度的加大,更加凸显了难民问题的严重性。联合国难民署 2002年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截止2002年初,全球难民总数为1978万, 其中亚洲 882万,非洲417万,欧洲486万。在上述难民中,86%的人来自发展中国家,他们 当中的72%被发展中国家接纳[4]。阿富汗、苏丹和布隆迪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难 民输出国,巴基斯坦、伊朗、德国、坦桑尼亚和美国为最大的难民收容国。
分析当代难民潮发生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种族或民族因素居最突出的地位。 几乎每一起难民潮,都有民族因素的影响。前苏联解体之后在亚美尼亚、阿塞拜疆 发生的难民潮,前南斯拉夫解体之后发生的难民潮,都是民族冲突的结果。近年来 在非洲大湖地区胡图族与图西族的冲突,同时在几个国家导致了大规模的难民潮。 在伊拉克,库尔德难民的流亡也可以说是民族冲突的结果[5]。
难民问题对社会经济的不利影响突出地表现在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毁灭性破坏上。 在非洲,中东非小国卢旺达发生大规模难民潮至今已有8年之久, 为数众多的难民 至今仍生活在坦桑尼亚、扎伊尔等周边国家的难民营里。为了维持日常的生机,坦 桑尼亚平原上的珍稀野生动物,包括大猩猩在内都成为偷猎和捕杀的对象;扎伊尔 维尤加国家公园的数百平方英里原始森林遭到野蛮的乱砍滥伐,数以百万计的树木 成为难民的棚屋建材和釜底之薪。难民营地周围的土地被大片开垦,植被完全被破 坏。卢旺达政府几年前在面积2500平方公里的阿卡及拉国家公园划出一大部分安置 归国难民,目前公园已面目全非,几乎被完全毁坏[6]。
难民的涌进对接受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作用,与此同时, 也带来了住房紧张、就业压力增加、犯罪率上升和社会治安状况恶化等一系列社会 问题。特别是民族文化传统和宗教背景的差异决定了这些难民在短时间内无法融入 当地主流社会,从而成为了潜在的引发国家政治危机和社会动荡的导火索。
5.民族问题也对区域经济合作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潮 流的推动下,世界各国、各地区都在经济上加强了联系,紧密合作,以便应对全球 化的挑战。全球化始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以资本和市场的全球性扩张为先导 的,然而,在它们受益的同时却对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寻找应 对全球化的思考抉择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应运而生。区域经济合作对于本地区 的各民族国家加强团结,增进交流,对于防范和化解全球化带来的危机起到了十分 巨大的作用。然而,事实表明,在一些地区,如中亚、东南亚等,区域经济合作的 进程十分缓慢,这其中除了各国经济政策方面的因素外,民族问题也对区域经济合 作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以中亚地区为例,中亚联盟自1994年建立以来,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快 速向前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在探索走‘自我式’ 发展道路上的一次有益尝试”[7]。但从总体上看,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景不容 乐观。其中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一地区深受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 分裂主义“三股恶势力”之害,是民族冲突与宗教矛盾的重灾区。目前,存在于15 个国家的70多个“东突”组织,都以中亚各国为基地广泛开展活动;“乌兹别克斯 坦伊斯兰运动”等宗教极端组织虽遭取缔,但仍在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 阿富汗等一带活动。这些组织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即试图推翻各国的世俗政权,建 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政体,将中亚各国变成伊斯兰世界的一部分。
近年来,中亚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积极开展双边和多边反恐合作,最大限 度地发挥反恐在非传统安全合作中的作用。如2001年,中亚五国与中国共同建立的 “上海合作组织”,六个成员国通力合作,共同打击“三股恶势力”,已经取得明 显成效。但是,中亚地区民族关系复杂,宗教传统悠久,社会经济基础落后,长期 以来,“三股势力”在这里相互交织,盘根错节,形势仍很严峻。这已经成为影响 中亚国家间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障碍因素,必将对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产生诸 多不利影响。
二、世界民族问题热点的发展趋势及对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警示
1.西方国家利用民族问题热点干涉别国内政。冷战结束以来,世界范围内普遍 存在已久的民族矛盾和种族冲突变得日益突出和激化,并迅速以民族主义的形式爆 发出来,如库尔德问题、北爱和平问题、魁北克问题,以及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因殖 民主义埋下的祸根而导致的民族问题的激化,正如国内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冷战 结束后,一股新的民族主义的浪潮卷席了世界。”[8] 在寻求应对“第三次民族主 义浪潮”的过程中,利用民族宗教问题热点干涉别国内政成了一些西方大国既定的 方针政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越来越多地大搞“人权 外交”,他们以“保护人权”为由,鼓吹“人权高于主权”的论调,借以推行新干 涉主义,使得民族问题成为其打着“人权”、“民主”、“人道主义”旗号而实则 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借口。如美国公开支持伊拉克北部库尔德人的反政府武 装,美国支持的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间的持久对抗,以及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绕开联 合国层面对前南斯拉夫的塞黑共和国进行的打击等等,都是其霸权主义和新干涉主 义的明证。北约军队对科索沃阿族人的“拯救”,表面上看是出于“人道主义考虑” ,隐藏其后的则无疑有其地缘战略的重大利益。
可以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这些新干涉主义的做法,非但不能缓解伊拉克、 土耳其、阿拉伯地区和阿富汗等国的民族矛盾和种族仇恨,反而会导致有关国家内 部各政治派别间的持续对抗和国家间的敌视仇恨,必将加剧民族间的冲突,制造更 多的民族问题热点。
2.“南北问题”仍将是世界民族问题发展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全球化过程带 来了人类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巨大改善,但它给世界每个民族、每个国家 乃至每个人带来的境遇并不相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中称, 占20%人口的发达国家,控制着世界GDP的86%、世界出口市场的82%,而另外20 %最贫穷的人口所在的发展中国家只占上述份额的1%; 发达国家的年人均收入达 到2至3万美元,而最贫穷国家中有13亿人每天收入不到1美元。 这种反差存在于国 家之间,也存在于同一国家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之间。于是便形成了所谓的“南北问 题”,也即国家层面的民族矛盾问题。
贫困是产生民族问题和民族主义的温床。在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由于经 济关系的不平等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国家对发展中 国家的资源掠夺和意识形态渗透。美国的政治学家亨廷顿在他的《文明的冲突》中 曾经预言,21世纪国家间的冲突将更多的是不同文明的较量。他还把阿拉伯国家与 美国的对抗视为世界两大宗教即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对立,以及这两大文明的冲突。 而实际情况也充分证明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为了自己的战略利益,在世界各地 区的民族问题热点上推波助澜,肆意挑衅,人为地制造和加剧了许多民族问题的产 生,在中东地区美国几乎与每个阿拉伯国家都产生过冲突。
因此,全球化在为各国各民族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继续把经济关系 不平衡和贫富差距的挑战留给人类社会,这便注定了世界范围内民族问题得以存在 的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经济利益是最根本的利益,表现在 经济方面的民族矛盾也将是最深刻的矛盾,这一点在全球化时代将表现得更为鲜明。 这也是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在未来的时代所要着重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3.世界石油国家和地区是发生民族问题热点的重要地区。近些年来,随着海湾 地区石油贮量的减少,新兴的石油要地——中亚地区,便成为举世瞩目的地方。该地区 石油蕴藏量达200亿桶,天然气达7亿立方米,在今后的10~15年内,仅阿塞拜疆和 哈萨克斯坦每天就可出口150万桶石油。即使把里海800亿桶石油储量排除在外, 中亚也是仅次于波斯湾和西伯利亚的世界第三大石油储积区;俄罗斯和土库曼斯坦 两国的天然气占到世界总量的60%,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能源库之一。
很明显,谁掌握石油战略资源的控制权,谁就有可能主宰21世纪的国际能源市 场,甚至把持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命脉。以中亚为例,苏联解体后,由于俄罗斯政 治势力的退出,中亚地区长期蛰伏的民族、宗教因素在一时失衡的社会环境中释放 出来。加之来自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宗教复兴运动、阿富汗“圣战”组织等因素 的影响,民族和宗教问题在中亚各国社会中凸现出来,也成为了国际社会的热点[9] 。如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土耳其人问题、哈萨克斯坦境内的车臣人问题,以及“东 突”等宗教极端势力的活跃,严重威胁着这一地区的安全。为了抢占有利的战略地 位、牟取中亚的地缘战略利益及丰富的战略资源、实现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美国 从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加紧对该地区的渗透。几年来,美国打着“军事 合作”、“维护和平”、“民主自由”的招牌,不断煽动民族冲突,以期谋求对中 亚的军事介入,而且其规模还有不断扩大之势。在遭受“9·11”事件后, 美国遇 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借打击阿富汗恐怖势力之机加紧营造有利于美的安全架 构。与此同时,普京执政后,俄罗斯也改变了以往在中亚地区一再退缩的局面,加 强了中亚政策的力度,防止美进一步损害俄在该地区的战略利益。
可以预见,美、俄之争将不仅重新整合中亚地区的安全格局,而其背后的石油 战略较量更将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尤为重要的是,美、俄等国很可能会利 用中亚国家原有的民族问题大做文章,如果不及时防范,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就很有可能会使中亚这个“大博弈”的竞技场成为“欧亚大陆的巴尔干”,从而使 美、俄等大国从中得利。
4.要在国际经济发展的新环境中观察和研究当代世界民族问题热点。世界民族 问题是有一定的时代性的。当今世界,最大的特点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人 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全球化一方面表现在经济、科技和文化方面 的先进性,将造福于整个人类。另一方面,全球化是实力的竞争,发达国家在统一 的国际市场中,在资源、信息、人才等主要生产要素方面占有优势,在经济全球化 中占主导方面。经济全球化对国家安全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和 落后地区,使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意识形态的控制等方面占有 优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这种刺激和不公平的待遇面前,某些发展中国家首先就产生了 经济民族主义。经济民族主义是落后的民族国家在实现政治独立后,在集中精力发 展经济来振兴民族、确立民族形象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是发展中国家民 族主义的特殊表现[10]。随着现今国际关系的日趋经济化,经济民族主义浪潮日益 扩展于全球,那些致力于振兴民族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了对经济民族主 义的热衷情绪。这是在国际经济发展的新环境中,当代世界民族问题和民族主义发 展的新情况和新趋势。这也可以看作是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经济独立地位和国 家经济安全而采取的反抗措施。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产生民族问题热点的国家和地 区,大都是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如中东、南亚、东南亚、南美洲等地区。在经济 全球化面前,这些国家和地区大都是为了保护本国经济和资源,摆脱外来控制,而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冲突和矛盾,从而滋生了经济民族主义。可 见,经济全球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一些国家的民族主义情绪。在一些民族问 题热点地区,由于长年的武装冲突和斗争,使一些国家经济衰退、社会动荡不安, 贫困落后成了这些国家共有的特征。一些民族主义者就是利用贫穷问题来煽动同一 民族的仇外心理,酿成民族间的冲突,如阿富汗战争、苏丹种族冲突、索马里部族 骚乱、尼日利亚民族冲突、卢旺达的部族仇杀等,无不与经济窘迫、贫困落后有关。
总之,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民族问题热点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我们要在当前国际 经济的新环境中,观察和研究世界民族问题热点,观察和研究经济民族主义产生的 根源及其影响。从长远来看,经济全球化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导致发展中国家和 地区产生经济民族主义的重要原因,其与世界民族问题的热点也有密切的关系。对 此,我们必须予以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积极寻求协调的办法和解决的措施,将可 能出现的消极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三、世界民族问题热点呼唤世界各国协调发展
世界民族问题热点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世界民族问题热点的两个负方向发展 趋势都在警示世界各国:必须通过积极努力,必须通过致力于协调发展才能消减原 有世界民族问题热点带来的负面影响,才能防范新的世界民族问题热点的产生。
这里讲各国的协调发展,不是单纯的人与自然的协调,也不是单纯的经济领域 的协调,而是特指一个国家内部民族关系的协调;国家之间、民族集团之间的协调, 国家内部的民族关系的协调,世界范围内的国家之间关系的协调,民族集团之间关 系的协调,是国内和谐、世界和平的条件和基础,也是国家合作、国家发展、人类 进步的前提和基础。发展不仅是指各国自身的经济发展,而且是指整个社会的发展, 即整个人类的共同全面发展。“共存”、“共享”、“共赢”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 标和理想。“共享”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前提。国家和民族不分大小、 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共享”是人类社会实现共同繁荣的手段。“共赢”是人类社会走向全面发展进步的目标。在经济相互依赖、经济全球化趋势 不断加强的今天,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已不能仅仅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而需要世界 各国的共同努力。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是当代的历史潮流,并成为当今世界的核心 问题,它直接关系着人类社会的繁荣、发展与进步。
可以说,世界民族问题热点不彻底解决,世界各国、各民族间的协调发展,特 别是经济发展和各国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始终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关 注世界民族问题热点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并积极寻求其解决的办 法,特别是通过建立预警机制,采取防范性措施,防患于未然,将是解决这类问题 的有效之途和有效之策。
收稿日期:2005—03—2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族发展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04BM2 001);国家民委2002年重点课题“21世纪世界民族问题热点及其预警性研究”( 民委发[2002]127号)。
标签:民族问题论文; 世界民族论文; 欧洲难民危机论文; 经济论文; 美国宗教论文; 美国社会论文; 中亚民族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全球化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中东局势论文; 难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