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呈现新知的方法
——对外研社小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饶俪婷
摘 要: 新知呈现活动是学生感知、理解和体验新知的过程。对于英语教学来说,新知活动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语言积累和实际运用。探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新知呈现方法能够有效帮助小学一线英语教师改善课堂新知呈现环节的教学设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对于新知学习的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本文探讨了英语教学课堂中新知呈现环节的意义及出现的问题,并以外研社小学英语教材为研究对象,对于英语新知呈现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学;原则和方法;呈现新知;外研社
一、 新知呈现:意义与问题
新知呈现指的是教师通过语言、文字或多媒体等方式,将新的教学内容科学地、合理地、准确地呈现给学生的过程。教师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指出新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适时地对学生新知识的掌握情况给予反馈和评价。可以说,新知呈现活动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新知识为传递内容,学生为最终接受者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呈现活动对学生新知识掌握的影响是必然的。
小学英语课堂中的新知呈现主要指新知识和新技能。新知识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文化知识等,新技能包括听说读写技能等。前文提到,教师是如何呈现新知的,这一点对学生知识的把握效果有影响。这种影响具体体现为以下两点:首先是学生的兴趣问题。学生学习的起点便是教师通过种种设计、使用不同方法最终呈现出来的新知识。如果这种新知识的呈现对于学生来说显得枯燥无味,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那么学生更加难以对新知识本身产生学习兴趣。其次,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受到教师新知呈现活动的影响。一般来说,教师是以什么原则、通过什么方式呈现知识的,学生就是怎样学习知识的。比如,教师以板书的方式、通过新旧知识点对比形式呈现了一个新的语法点,学生就是通过读取板书信息、从对比中发现新知识点的特点这种方式学习新知的。教师是否遵照合适的原则、根据新知特点选择了合适的呈现方式,这一点影响着学生是否能科学地进行新知学习。
二、 英语新知呈现的原则
(一) 灵活选择呈现方法
不同的新知呈现方法对于同一新知识的表达效果不同,因此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有不同的影响。此外,在课堂上采用不同的呈现方法,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这对英语新知识授课也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根据《英语课程标准》,英语课堂呈现的新知主要分为语音、词汇、话题和功能。这些不同的新知对于呈现方法有不同的要求,妄图用同一种呈现方法,比如板书或者图片展示,呈现所有的知识,其结果只能是教学课堂或者过于单调或过于活泼,无法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传递。教师应该根据新知的内容特点,选择对应的合适的呈现方法。
例如,在教词汇时,可以采用播放录音和直观呈现法相结合的方式。这是根据词汇既承载了语音,又是词义的载体这一特点安排的,通过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既可以通过整体呈现帮助学生感知词汇正确读音,又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词汇意思。而在教“说”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时,适宜于情境教学法,比如在教“Do you want some...?”这一进餐时的礼貌用语时,可以播放相关视频,既让学生知道这一用语是在何种语境下使用的,又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练习这一句子的使用,从而熟悉其基本结构。
国内关于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的研究很多。一部分侧重研究教师、教法或教材,如:付英[1]、彭晓蓉[2]、丰玉芳[3]、蔡基刚[4]等。这些学者认为,只要有高水平教师或好的教学法或好教材,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好。一部分侧重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或学习策略使用,如:高一虹[5]、张殿玉[6]等。这些学者认为只要学生学习动机强或恰当地运用学习策略,学习效果就会好。还有一些研究专注于英语测试的反拨作用,如:杨维秀[7]等。这些学者认为只要考试设计合理,在这根“指挥棒”的带领下,学生的学习就会走上正确的道路,学习效果就会好。
(二) 合理安排呈现时长
学生的语言能力形成是一个渐进和持续的过程,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体现这一点,在教学设计和具体教学内容安排上遵循英语学习的整体性、渐进性和持续性等规律。具体来讲,学生学习新的语言知识,就是要在语境中获得对语言知识的感知认识,为下一步的语言练习做好准备。因此,让学生理解语言知识,并获得语言运用的体验,这两点是英语教学要完成的两项宏观目标。新知呈现要紧扣这两个目标,可以从感知、理解以及体验三个维度出发。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透彻了解教学内容和环节。首先对哪些是重点和难点了如指掌,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在重点难点上多花时间,对于相对容易的知识点则一笔带过;其次,教师还应多加反思,评估新知呈现效果,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环节的效果,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调整两者的时间比例。
(三) 整体设计呈现目标
教师进行新知呈现,不仅要根据新知的特点来合理选择其呈现活动、设计活动环节等,以有效实现新知呈现,还要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来灵活调整教师新知呈现时长。课堂时间始终是有限的,教师新知呈现时间与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保持着动态平衡。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受到重视,教师在课堂上开展自主探究、主题讨论等活动,使得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大大增加。然而,如果一堂课全部拿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新知的传递和落实无从谈起,学生从课堂上难以收获新知识。教师应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所要达成的课堂目标,以及新知的难易把握程度,均衡分配新知呈现时间与课堂其他环节时间,达到让每一分钟都花得有意义有效果。
要将新知与学生实际相联,应注意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使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材料呈现新知,让学生在认识过程中逐渐将新知内化。比如说,在讲解“She’s got a cold”这一课时,教师使用多任务型教学模式,让一个学生做出各种疾病表现,要求其他学生运用这一课句型“Has he/she got a...?”以及“Yes, he/she has. No, he/she hasn’t.”进行对话。在这反复的一问一答中,新知与特定的实际运用环境建立了一定的稳定关系,教师在这基础之上进一步采取游戏、歌曲等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学生把握重点难点。
知识与生活两者是互相联系、互相推动的,这一点在语言中显得尤为突出。我们在生活中与人打交道,需要通过语言交流;理解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需要通过前人的文献书籍。因此,语言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很大一部分,这样说并不为过。相应的,语言知识既然来源于语言,也就来源于生活。英语新知的呈现尽量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也是为学生将新知运用到实际生活场景中搭建桥梁。
三、 基于呈现原则的教学设计
(一) 利用旧知识呈现新知
用旧知识搭建通往新知识的桥梁和阶梯,将新旧知识自然地融合到一起,这有利于排除学生在理解新知识上的障碍,从而为新知识教学做好铺垫。这一点既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是对由浅入深教学规律的遵循。从教学整体设计来看,也是对语言学习渐进性、持续性、整体性的依循。
除了两个阵营的矛盾冲突外,还有很多项羽阵营内部的矛盾,如范增与项伯之间的矛盾:范增劝项羽“急击勿失”,而项伯却夜访张良、与沛公“约为婚姻”之后又为沛公说情:“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而项羽在其阵营内的这一矛盾冲突由开始“大怒”到后来“许诺”,把项羽的恃勇骄横、有勇无谋、缺乏远虑、不辨真伪等性格特征都表现了出来。项羽与范增的矛盾:在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举玦示之,而项羽却“默然不应”,这一矛盾冲突刻画出了项羽的优柔寡断等性格特征,致使错失除去刘邦的良机。
(二) 新知与学生实际相联
例如,在学习“Can I have an ice cream?”之前,先展示几张饮品店、冰淇淋的照片,使学生从直观感知了解到本节课的话题是关于饮食的。还是这一课,教师创设一个情境,通过情节发展,让学生接触“Can I have...?”这个句型,从而理解这个句子的功能,实现新知呈现。然而,从语言学习以及整体设计角度看,到这里新知呈现还不算完整,教师还应该继续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语言的用法,从而完成新知呈现的一个完整循环过程。教师可以创设多个情境,让学生反复使用这一句型。
图1所示,分别为薄壁工件与螺柱,其中螺柱需要被焊接在工件6.35mm的沉孔内。首先工件形状不规则,其次工件沉孔跨越0.633mm和3mm两处壁厚,同时螺柱与工件材料均为不易焊接的铍铜。
以外研社小学英语三年上教材中“We’re making a cake”这一课为例,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在语言知识方面主要体现为学生明确该课的主要语言结构及其使用语境。教师注意到,这一课与上一课“I’m eating hamburgers and chips”均呈现了现在进行时句式,因此,教师为了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内容,同时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将两课内容联系起来学习,做好知识的迁移,可以利用图片构建一个情境。例如,这一图片中有三个小朋友,教师出示图片问“What is hambergurger?”“What is chips?”,学生根据汉堡和薯条回忆起上堂课的内容,接着教师自然过渡到与本堂课新知有联系的旧知回忆环节。教师假设学生是其中一个小朋友,问“What are you doing?”,学生回答“I’m eating hambergurgers and chips”。然后,教师假设学生是图片中另两个小朋友,让学生回答他们在做什么。如此一来,学生自然能够立足于旧知识的基本结构,从而理解新知识,并学会运用新知识。
使用最小二乘法求解对数距离路径损耗模型中的参数时,式中的L是由观测数据中的信号强度值组成的向量,已知数据中的读卡器至标签的距离为di,将d0=1代入,则:
(三) 在师生互动中呈新知
随着时代进步与科技发展,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媒体越来越丰富,对应的新知呈现活动形式也越来越多,比如,通过展示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设备展现真实的情境。媒体呈现手段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即时性等特点和优势,能够通过丰富多彩的画面和引人注意的声音提高学生兴趣和注意力。在这种背景下,应该更加注重教师在新知呈现中的示范作用。教师能够通过肢体动作和口头语言在较短时间内生动地向学生传递信息,提高呈现效率,既实现了和媒体呈现手段互补的效果,又促成了与学生的直接交流,实现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兴趣,大大提高学生专注度。
例如,在外研社小学英语四年下教材“I was very nervous”这一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的新单词包括“nervous”“proud”“happy”等,均是与人的心情相关的略为抽象的单词。教师可以使用态势呈现这一课所要学习的新单词,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英语单词。比如,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演唱会观众座无虚席的照片,并假装自己是即将上台的歌手,紧抱双臂,用颤抖的声音说:“I was very nervous”。随后,教师让学生猜猜“nervous”是什么意思。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教师所展示的语境、教师的肢体动作与平日的生活场景联系起来,主动构建并形成了对“nervous”这一新单词意思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沈艳萍.小学英语教学中新知呈现的几种方法[J].江苏教育,2006(8):21-22.
[2]张文燕.小学英语教学中新知呈现的几种方法[J].英语画刊,2016(6):59.
[3]李宁.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J].陕西教育,2011(7).
[4]冯钰.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J].成才之路,2013(3).
作者简介:
饶俪婷,福建省三明市,三明学院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