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已成为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民工--对城市“农民工短缺”现象的几点思考_民工论文

关注已成为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民工--对城市“农民工短缺”现象的几点思考_民工论文

关注成为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民工——对城市“民工荒”现象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工人论文,农民工论文,组成部分论文,几点思考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我国已有超过1/3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我们也应注意到另一种现象——民工荒。

今年春节过后,浙江一些城市闹起了“民工荒”,从杭州、宁波、温州、绍兴等城市的有关数据显示,来浙江打工的民工数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0%—20%。这是20年来浙江城市民工第一次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民工紧缺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在一些民工流失率较高的行业,如纺织服装等,对此更为敏感。中国最大的童装生产基地,浙江湖州市织里的服装老板们纷纷推测,因民工减少,工人工资将上涨,今年童装肯定涨价。城市因民工紧缺带来的冲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这是因为民工已经成为城市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一分子。那么,对城市民工短缺带来的影响,我们是否仅仅感受到了生活的种种不便呢?在它的背后是否还隐含着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对当前浙江一些城市“民工荒”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工资不高开销大是民工流失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浙江一些城市生活水平上升得很快,杭州、宁波、湖州、绍兴等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增幅居全国前列。但民工的收入不仅普遍较低,且多年来几乎没有向上作过调整。不能与城市居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却还要被迫接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消费水平,这使得他们的打工成本大幅提高。据初步估计,一个外地民工在杭州的正常生活开销每月需800元左右:①房租300元(合租);②伙食300元;③公交车费50元;④通讯费50元;⑤其他生活必需品100元(水、电等);而绝大部分民工的收入与此相当,1000元以下月收入的民工占总数的70%—80%左右。为此,他们不得不压缩正常的生活开销。据抽样调查显示,大多数民工的每月实际生活开销在500—600元之间,有的甚至更低,每月能够节省的二三百元钱,还不能有意外,一旦生了病,患了感冒之类的也大都是自己用土办法治治。如一进医院,检查一做,盐水一挂,没有二三百元出不来,这一月的活就算白干了。面对着投入成本(包括背井离乡,牺牲亲情等机会成本)与实际收入的强烈反差,在他们感到与现实抗争无望的时候,离开这个城市就成了他们惟一选择。当我们昨天还在为大量民工进入城市,大大降低了劳动成本而庆喜的时候,今天却因民工的流失,机器不能开工,产品不能交货而焦急和担忧。这就是市场经济的规律。它告诉我们一个明显的道理,市场是追求公平的。对一个企业来讲,不能因为对方是弱势群体,你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施加不公平,那必然会受到市场的报复。对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来讲,劳动力成本的降低,短期内可能会刺激竞争力,但从长期来看,不仅会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流失(已有实例),而且还会抑制消费,从而降低城市竞争力。民工在城市打工,他们一方面作为生产者为企业和城市发展作出贡献;另一方面又是作为消费者成为城市消费的新推动力。现在有些城市拼命在做扩大内需,扩大消费,推动经济的文章,而对这成千百万无能力消费的民工消费群体,却视而不见。这块市场的潜力非常大,若被有效开发了,能量不可低估。靠什么开发?最基本的一条,就是提高工资,让他们有能力在城市消费。

2.就业环境对民工流失的作用不可忽视。尽管近几年来就业环境有了较大改观,劳动力自由流动在理论上也已经不成问题,但现实中由于城乡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存在的差异,民工在城市就业的环境不容乐观。由于没有城市户口,民工无法购买经济适用房,子女不能在城市就读。如杭州西子电梯集团,现有600多名民工,80%在一线工作,工龄长的已有十几年,这些民工的子女基本都在杭州,每年秋季开学之前都是企业最忙的时候,因为要留住这些一线熟练工人,他们需要和企业周边的学校协调,以集体的名义解决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但这不是城市所有的企业都能做到的,更多的是在城里已经打了十多年工的民工,一旦子女到了入学年龄而找不到就读学校,在继续城市打工与子女因失学可能成为新文盲的利益比较中,最终只得选择离开城市。就业歧视对城市民工来讲也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一些行业和岗位明确拒绝招用民工,这给人以一种民工在城市只能从事最苦、最累、最脏的活的印象。甚至一些企业因某省民工闹过事,竟拒绝招收所有该省民工。如今年2月记者在浙江温州市调查,在外来民工比去年同期减少42%的情况下,职介所里招聘台前“不收河南人”、“不收江西人”、“不收贵州人”的提示频频可见。职业中介机构不规范,市场供求信息不对称使民工盲目在职场奔波。特别是一些非法职业中介机构,他们利用民工的求职心理,进行虚假招工,设置就业陷阱,骗取钱财。由于职业黑中介进入成本小,获利大,几经打击,屡禁不止,不少民工就因受骗后,不再到这个使他们伤心的城市求职。人文关怀少。外出打工的民工大多是青壮年,他们除了物质生活需要外,还有精神文化需求。但现实生活中城市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少,很难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不少外出打工者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却找不到生活的另一半。胆大的,像今年春节过后,杭州街上一位29岁已经进城打工六七年的泥水工,举着“谁肯嫁我”的牌子,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胆小的就只有悄悄出城了。此外,在城市民工中建立了劳动关系不签订劳动合同,不给办理任何社会保险的面也非常大。特别是民工辛辛苦苦的劳动所得还常常被企业主或包工头恶意拖欠、克扣。浙江省2003年劳动保障部门就为24.8万名劳动者追回被拖欠工资2.3亿元,督促补缴社会保险费1487.7万元。在这样的环境下就业,民工们一方面留恋和向往城市的文明和现代化;另一方面又感到他们与城市之间的那种深深隔阂,心理是矛盾的。当矛盾处于平衡,或“隔阂”缩小的时候,他们会选择留在城市;但当“隔阂”扩大,矛盾的平衡被打破的时候,他们就会选择离开城市,到更适合他们生存的地方去。目前一些城市出现民工短缺“回流”的现象,我认为可能就是那里的就业环境在某些方面出现了问题,带来这种矛盾平衡被打破而引起的。

3.劳动力素质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影响民工就业稳定。目前,浙江一些城市一方面是进城民工减少,企业招工难;另一方面,又是大量民工找不到工作。如杭州市外来劳动力市场近一段时间以来,民工求职成功率不到一半。这是民工文化、技术素质不适应用人单位因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的矛盾带来的。据调查分析,在浙江民工中,约有3/4文化程度都在初中以下,具有职业技能的更少,统计数据显示,湖州市只占22%,宁波市占19.81%,丽水市占13%,舟山市占8%。相反,在劳动力市场上,企业招聘人员条件大多都要求“文化程度初中以上”,约有80%的企业还要求“技术熟练”。因此,目前城市民工紧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技术工、熟练工的紧缺。而像搬运工、勤杂工等对技术要求不很高的“力气活”,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将会越来越少。这使得那些文化不高,无技术的民工不停地在劳动力市场中奔跑寻找工作。有些即使暂时找到了工作,由于他们的岗位替代性强,因而职业稳定性较差,流动性较大。因在城市找不到稳定的工作,靠打零工,停停做做,又大大增加了他们的打工成本。在经历过如此艰辛的打工历程后,加上全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民工家乡的就业环境转好等因素,使部分民工开始冷静和理性地思考是否继续在外打工的必要,于是越来越多的民工考虑回到家乡工作。这是造成了今年春节过后返城民工明显减少的又一个原因。今天,如果一个城市民工的流失,是弥补了另一个城市劳动力的紧缺,那是市场的问题,劳动力流失的城市可以用提高劳动力市场价格,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等来解决问题。但如果这种现象是因为劳动力素质与城市经济发展需要的不匹配而造成的,且带有一定的普遍性,那就不仅仅是个市场问题了。可能在农村的基础义务教育、现行的教育体制与生产实践的结合、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企业对技工的使用和培养,以及社会政策性、非政策性因素对人们学技术的积极性影响等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反思和解决。因为,市场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技术工人也是人才,而且是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人才。培养和建立一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技术工人队伍,这对今天作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中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标签:;  ;  ;  

关注已成为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民工--对城市“农民工短缺”现象的几点思考_民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