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记》对音乐美学的价值及思想探析论文_郭振将

《乐记》对音乐美学的价值及思想探析论文_郭振将

聊城大学 山东聊城 252000

摘 要:《乐记》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音乐美学论著,它通过对音乐的产生,音乐与人的情感,音乐与社会相互关系等的分析论述,强调了乐与礼的结合和音乐的社会功能,阐明了音乐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及音乐与人的内心世界相关性等观点,在我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研究《乐记》对探讨我国音乐美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先秦; 古典音乐; 美学价值;音乐与情感;功利性;和

一、《乐记》的音乐美学观点

(一)音乐和客观事物的关系。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也是音乐美学的基本问题。

(二)音乐和政治的关系。

《乐记》所体现的这种关系主要强调的是音乐要为政治服务。“是以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以愁,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三)音乐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正因为看到了音乐与政治的关系,而儒家的理想政治是“礼治”,因而就进一步认为“乐理通伦理也”。又说“唯乐不可以伪”;“得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音乐最高的标准是“德”,发挥了“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论点。这也恰恰是儒家思想被历代帝王所重礼的原因。“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纲纪。纲纪既正天下大家。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魏文侯》篇……。

(四)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关系。推重“君子”贬低“小人”,由此可以看出,《乐记》的基本立场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于是得出等级制度的结论:“天尊自卑,君臣定矣; 卑高已陈,贵贱位矣”。

(五)礼和乐的关系。礼与乐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从《乐记》表达的思想上来看,“礼”与 “乐”是包含宇宙间万事万物,集一切学与术之大成的,二者相反适以相成,含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六)音乐与礼相互结合,具有教化作用,并且应该为也能够为政治服务。《乐记》的音乐理论认为,“乐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从而建立“致乐以治心”的王权音乐理论。

二、《乐记》关于音乐艺术实践的记载和论述

《乐记》后十二篇的内容可能讲的是有关器乐和乐律学等音乐实践方面的内容和问题。先秦时期,音乐(包括诗、歌、舞)已经脱离了实用依附状态而成为比较纯粹的艺术形式。乐器、乐律学发展水平都很高,这些艺术形式已经比较发达和完整,《乐记》的出现恰恰证明了这一点。《乐记》的后十二篇中一部分介绍了先秦时期的乐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音乐与人的情感

音乐是听觉艺术,它以声音为载体诉诸人的听觉,音乐的音响引起人的情感反应,人在对音响的体验中把握音乐的内在含义。《乐记》对音乐与人的情感的密切联系给予了肯定,并对音乐与人的情感的不可分割性作了明确论述。声、音、乐这三个不同的音乐层次,都离不开人的情感。我们知道,音乐作品是以音响的形式作用人的听觉,引起人的不同感受并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诗、歌、舞都能表现人的感情,都是人的内心情感的反映,然后现再伴以乐器演奏。《乐记》肯定了音乐与人的内心的必然联系,认为音乐能够引起人的情感反应。但《乐记》中更多地流露出的则是儒家的音乐思想观念,即将乐与礼相结合,使乐服从于礼,这就使人在对音乐音响的感受中依附于礼,受制于礼,从而失去了音乐自身的感性特征以及音乐存在的真正意义。

四、《乐记》音乐美学思想的意义

《乐记》这部先秦时期的重要音乐美学专著,通过阐述分析音乐的产生,音乐与人的情感的关系,音乐与社会以及与政治的关系,音乐自身的特性及其相互联系,提出了面,并作了面透彻的论述,虽然它在论述中给情感以更加理性的规范和限定,并把音乐与“礼”结合起来阐述人的情感,但《乐记》承认音乐对人的感情作用,承认音乐的音响特征的客观存在,这对我国音乐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我国音乐美学发展史中,音乐与人的情感相关性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论题,而儒家的礼乐思想一直占有统治地位,直到魏晋时期嵇康的《声无哀乐论》,针对《乐记》中关于音乐与人的情感的相互关系等问题展开“东野主人”与“秦客”的八次辩驳,才提出并论述了与《乐记》截然不同的音乐美学观点,使以儒家为代表的礼乐思想面临着关于音乐的本质问题的挑战。尽管如此,《乐记》中提出的音乐与人的情感有必然联系的观点,却一直是我国音乐史上历代音乐家们所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从根本上说,《乐记》中认为人对音乐的感性体验,并非是在音乐音响的作用下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而是音乐诱发出人的内心已有的各种感情,即所谓“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的表情说,这虽是一种唯心主义音乐观,但它毕竟在我国音乐美学的发展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这对于深入探讨和研究我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结 论

《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音乐美学专著,是先秦时期音乐艺术发展的理论总结。对儒家的音乐观给予了系统的理论阐述,可谓集儒家乐论之大成。地位之高,影响之深,以至于后世没有人能够走出《乐记》的影响之外。《乐记》从始至终基本贯穿了儒家的“中和”为美的思想,这种基本思想的原理就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美学和艺术理论,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精髓,艺术灵魂之所在。

参考文献

[1]蔡仲德.与董健、周来祥、吕骥同志商榷—《乐记》作者问题再辨证之一[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6(03):3-9.

[2]蔡仲德.《乐记》音乐思想述评[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1 (02):10-17.

[3]钟仕伦.论乐记的和乐美学思想.[J].文学评论,2010.

[4]刘楚材.《乐记》 的音乐美学思想[J].中国音乐,1981 ( .1) : 27 - 29.

[5]蒋孔阳.评《礼记.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J].中国社会科学,1984 ( 03) : 117 - 137.

[6]吉联康译注.乐记[M]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0.

[7]于润洋.音乐美学史学论稿[M]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6.11.

[8]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5. 36— 48.

论文作者:郭振将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电业》2019年第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5

标签:;  ;  ;  ;  ;  ;  ;  ;  

《乐记》对音乐美学的价值及思想探析论文_郭振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