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过分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稳定论文,过分论文,差距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这个关系大局的问题,要提高到战略思想和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和看待。
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
不论从哪一个方面或哪一个角度看,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拉大这是事实,为多数人所知晓,所以引起了社会的特别关注,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十分重视。因为这是一个牵动政治、社会、经济、民族等多方面的重大问题,不能不使人关心和忧虑。
进入80年代以来,技术梯度理论的提出,被政府接受和采纳,逐步上升为经济理论,用于指导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三个地带即东中西部区域划分,确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分区域的发展重点。对东部地区长期实行经济、金融、外贸、人才、政策等多方面的倾斜,使本来就存在的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强化和拉大,包括建设规模、经济总量、技术档次、发展水平、人均占有、生活消费等。尽管已经提出了要解决这个问题,目前还是继续呈拉大的势头,至今看不到有任何放缓的迹象。
为什么会出现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拉大,拉大得又如此之快、如此之大、如此之惊人,引起社会的广泛议论,主要原因是什么?对此,又怎样认识和看待,众说不一,见仁见智。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主观和客观的都有,在我看来最为主要的是三个:
一个是历史和区位形成的。这是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客观优势决定的。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有差距,与历史条件和区位优势、经济基础和思想观念有很大的关系,这应当说是正常的。过去、现在乃至未来,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快一些,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慢一些,区域间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差距,不能不加分析地笼统地讲不对。我们讨论的不是有无差距和消灭差距的问题,而是说差距为什么会拉得这样大,并且还在继续拉大。
再一个是人为因素扩大的。之所以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三个地带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到人们不能接受的程度,我认为人为的、行政的、权力的作用,是诸多原因中最主要的原因,也是令人不能理解和担忧的原因。政府在多方面的、长时期的、大跨度的向东部地区倾斜、支持,时至今日尚未放缓,这就是为什么人们理解不了,提出了种种疑问,发表一些不同的观点,甚至讲点语言尖锐的看法的根本原因。
还有一个就是西部自身问题造成的。这也是影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与东部地区差距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四川来说,除了区位和基础差之外,更为严重的是观念陈旧,思想保守,虽然改革起步早,但进展并不快,还有一种差不多的思想和自我良好的感觉;对区位不利的影响缺乏深刻的认识,对优势和劣势的估量不准确,由此导致了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省内生产力布局的提法、安排的混乱和多变;经济发展重视新的增量建设是对的,但忽视了现有存量作用的发挥,特别是国家在三线建设时期投入了数以几百亿元计的资金,布局建设了一大批重要生产力,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怎样让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发挥更大的作用,下功夫研究甚少,提出的对策不多。如果在存量调整这个方面早有明确清醒的认识,有重要部署和大的动作,把工作做好,虽然同东部地区拉大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但绝不至于拉得像现在这样大。
以上三个因素,其严重性和危险性不在于单个因素,而在于三者同时在起作用。尤其是第二个和第一个因素的结合,形成了强大的拉大差距的推动力,更加快了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就更加大了东西部差距的拉大。这些年来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发达地区锦上添花有余,而对欠发达地区雪中送炭不够。
这样重大的问题为什么没有早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于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拉大,社会上不是没有议论,不是没有反映,决策层也不会不知道。据我所知,有远见卓识的人们早已大声疾呼,多次提出了这个问题,并开过很多学术讨论会,文章也发表了不少,可是在长达十几年时间内,就是没有早引起主管这方面工作的决策者重视。这是为什么?以我之见,认为是大问题的议论者无决策权,有决策权者又不认为是大问题,至少是决策者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深度和重视的程度不够。这反映了对矛盾的突出性、对问题的严重性、对社会的关注性了解有限,认识不深。在80年代后期,因各方面对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的问题反映很强烈,国家有关部门才决定搞一个东中西部的研究课题,给四川下达了研究任务,还说研究成果要由中央级出版社出书。研究者费时、费力、费财不少,终于完成了任务,但因其中有些认识、观点、意见不符合要求,出版社提出不作修改不予出版,最后还是被判了“死刑”。不管怎么说,过去终归是过去,由于矛盾突出了,呼声太多、太大了,提出了优势互补的问题,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其实优势与劣势,从来只具有相对性,不存在绝对性,任何地区都没有绝对的优势和绝对的劣势。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的正确主张提出来了,之后又决定乡镇企业发展向西部倾斜,并量化规定了具体的倾斜指标,但决定与兑现又有差距。我认为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关系,现在是认识了,提出了要解决,讲了解决的一些办法,但目前仍处在议论阶段,尚未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正因为如此,东中西部的问题,今天还是为社会所特别关注的焦点之一。人们期待能从议论进入决策,从决策进入实施。当然,议论也很重要,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改变一下目前的局面,使矛盾有所缓解。在解决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上,有的人以国家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为由,主张继续向东部地区倾斜,加快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然后再由这些先富起来的地区带动、帮助西部地区发展经济;也有的人主张通过抑制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来缩小东中西部的差距。我觉得这两种观点和主张都有商榷的必要。继续像以往那样的倾斜是不适当的,先富起来的地区带动、帮助后进地区,能不能带动和帮助、怎样带动和帮助尚是一个未知数,对此人们有怀疑,也不放心。至于抑制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观点,更非上策,用人们主观的行为抑制客观的实际,最终不会有好的结果,因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客观存在的,如何促进共同发展才是正确的政策,因此,抑制的办法是不可取的。我既不赞成继续倾斜,也不赞成抑制,应提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发展。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因历史欠帐过多和倾斜使差距拉得太大,在一定的时期对中西部采取有限的倾斜,创造环境,提供条件,鼓励和支持加快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差距逐步有所缩小,这不是什么过高的要求,是可以办得到的,也是一种必要的补偿。特别是四川虽然在三线建设时期是得了益的,但是三峡工程在长达三十几年的时间内举棋不定,不上不下,不三(库区不是三峡省)不四(也不是四川省),影响了从重庆至万县涉及千万人口以上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发展,现在给予适当的照顾是合情理的。
怎样估量西部地区的资源经济优势力量
所谓西部地区,按照国家曾经正式确定的范围,就是指西南、西北九省区。这九个省区长期以来被视为经济不发达的落后地区,所以,从指导思想上来讲,只让这九个省区发展农业,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发展矿产业,为国家提供初级原材料。
西部是个大范围、大概念,九省区的情况又不完全一样,差异性不小,各有自己的优势、特点、特色,有些优势又是其它一些省市区所不及的,当然也有劣势和不足。总起来说,区位环境不理想,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基础薄弱,交通通信发展滞后,这是其一;其二是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国家在这个区域中的数省区建设了一大批民用工业、国防军工、交通通信、科研院所项目,现已形成一定的综合生产能力,这是重要的财富而不是包袱,只是受历史环境、国际形势和经济体制的影响,现在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只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要求,积极加以调整和改造,是能够作出大贡献的;其三是土地幅员面积大,资源特别丰富,不但品种多,探明储量大,匹配条件好,而且开发利用的附加价值高,适宜综合开发,综合利用;其四是科学技术研究院所多,科技人员多,有数以几百万计的科研人员,仅四川就是150万人以上,陕西也有80万人以上,这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本、实力、财富;其五是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很多,历史的和现代的相呼应,自然的和人造的相衬托,奇、特、幽、秀、险、怪俱全,对游客的吸引力极强;其六是地处边疆,与多个国家接壤,是走向世界参与合作和竞争的重要通道之一;其七是多民族的地区,少数民族多,九省区中有三个民族自治区,就是非民族自治区的省,每省也有数百万的少数民族人口;其八是经过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实力,有继续发展的条件,不能用老眼光看待西部地区。今日的西部地区不同于历史上的西部地区,也不同于50、60、70年代的西部地区,还有别于80年代的西部地区,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西部,不要总认为是不毛之地,不值得一顾。总之,西部地区的幅员面积大,人口多,资源丰富,多民族聚居,又地处边疆,接壤好多个国家。人们之所以强烈反映和反复地讲东中西部的关系要正确对待和处理,决不只是着眼于地方,而是从国家大局和根本利益出发的。西部的问题,经济发展是最主要的,但又决不限于经济,还有政治问题,民族问题,社会问题,边疆问题,稳定问题。正因为如此,对东中西部问题,不能只顾当前,还要从战略上考虑长远的问题,要综合、全面地进行研究和估量,提出有针对性的、有力和有效的对策方案,不能就事论事,更不能搞短期行为。
要高度重视超亿人口的四川经济发展
在东中西部的关系问题上,严格地讲是战略问题不是战术问题,是宏观经济不是微观经济,是大局不是小局,从思想上深刻地认识和明确这一点十分重要。四川不仅是西部九省区中人口最多的大省,也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大省,就是在当今的世界各国中,也再找不到第二个超亿人口的省。
对于这样一个人口多的大省,把它放在什么位置,给予什么地位,关心和重视的程度如何,我以为这反映和体现有无战略远见的问题。四川的经济发展,在三线建设之前不是国家的重点,50年代搞156项重点项目和与之配套的限额以上的几百个项目,在四川布点的极少,只有20项左右。四川经济基础的奠定,得益于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是伟大的战略决策,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80年代初,有些同志对三线建设的决策和实施,提出了全盘否定的意见,一个时期争论很大,在经过调查研究、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之上,党中央作出了正确的结论。我们姑且不讲打仗问题,不讲军事问题,单以经济而论,其生产力在全国的合理调整和布局,把西部、把中部、把四川作为建设的重点,我认为决策的正确性是不容有任何怀疑的,实践证明也是很正确的。可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对待和处理三线建设地区的问题和三线建设工程项目的问题,不作分析、不加区别地采取紧急刹车的措施和做法是欠妥当的。不仅不是历史的、实事求是的、认真负责的态度,而且造成了三线建设有起步的时间而无终止的时间,不但使原定的配套项目、正在实施的项目不能继续进行,也为后人写历史增加了困难,不得已只好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为终止界限。
我们长期在地方工作,虽然不了解全局,目光可能短浅,但是如何看待西部和四川,多少还是有些发言权的,也不是全无道理。西部和四川经济发展的快慢,固然对西部和四川一亿多人口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决不只限于西部和四川,对全国也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其它问题不谈,就以三步发展战略目标来说,西部和四川的经济发展不快,达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必然拖全国的后腿,这不能不说是大局,不能不说是宏观。以1994年为例,全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为803元,其中东部地区是1002元,中部地区是726元,西部地区则只有616元。对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和作出准确估量,确实是非常必要的,但又不能老是停留在调查和研究阶段,重要的是对这个问题有一个解决的对策方案,要动真格的,要实际、实在、有力、有效地解决问题。有一个问题需要探讨,发展经济要考虑市场问题,要讲经济效益,这是毫无问题的,但如何评价经济效益还有研究的必要。有的地区技术水平好,产品质量好,经济效益好,这是应当承认和充分肯定的,可是不能单方面看,要全面的看,其好中含有另外一些地区提供的条件,这一点也不要忽视。四川过去对国家特别是在关键时期做出过重大的突出贡献,现在还在继续做贡献,如果把四川的某些独特优势资源开发出来,还会为国家做出新的更多、更大的贡献。四川有条件建设成为全国的以水能资源为主的能源基地、多种原材料基地、重化工基地、技术装备基地。三线建设企业包括国防军工企业在内,调整转向和提高档次工作搞好了,其贡献不只是西部地区和全国的问题,还可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参与竞争,为国争光。
四川经济振兴需要国家给予必要的帮助
从现在起到2010年,是一个很关键的历史阶段。在未来的这15年中,四川经济的振兴和发展,重点抓什么,省委、省政府已经有了规划方案。从国家来说,对拥有全国1/10人口的四川,我认为应该在六个方面给予关注和支持。
第一是现有企业的调整和改造。国有企业、三线企业、大中型企业,这是振兴四川经济的主力军,是未来四川经济发展的主要后劲所在。在这些企业中,除少数前景不好难以挽救的外,大多数企业可以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和高新科学技术,通过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提高产业的整体技术档次和产品的科技含量,能够有新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符合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国家在如何利用和发挥现有企业生产能力方面,应给予四川一定的帮助。
第二是矿产和水能资源的开发。攀西地区(攀枝花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和川南地区(自贡市、内江市、乐山市、泸州市和宜宾地区)的七个市地州,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特别富集,有些资源如钒钛磁铁矿,有色、稀有、贵重金属、稀土等矿产,资源丰富而又集中,匹配条件好,多属共生矿,附加价值高,是国家需要的,在已经开发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快开发,进一步全面开发,进一步综合开发。四川的水能资源,不论是理论蕴藏量还是可供开发量,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开发条件好,淹没面积和搬迁人口少,可以建设成为国家的一个重要能源基地,实现西电东送。为了加快资源开发,国家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应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落后,这是制约四川经济发展的一大突出问题。应以地方的力量为主积极努力改善,同时,国家也应给予必要的支持,主要是支持交通、通信、水利等方面的建设。
第四是三峡工程四川库区的经济发展。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近百万人口和工矿企业、社会设施的搬迁问题;一个是偿还历史欠帐问题。前者主要靠移民渠道解决,也需要国家支持;后者则要靠国家和省的支持。
第五是成渝两市功能作用的发挥。成都、重庆两个超百万人口的中心城市,基础条件、产业结构、公用设施都比较好,扶持其以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主,通过调整、改造、发展、扩大、提高的途径,形成产业结构合理、技术档次高级、产品达到规模生产、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这不仅对四川经济逐步做到高科技、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发展关系甚大,而且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更有利于实现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的要求。
第六是几点具体意见和建议。四川经济能不能有新的发展,决定性的因素之一是四川自身的工作和努力,包括观念的更新,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正确认识和估量四川,选准发展的重点,扎扎实实地真抓实干等。同时,也不能没有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具体帮助。一是生产力布局问题。今后凡是四川已经有企业生产的产品,国家如需扩大生产规模,一般不要在其他地区新布点,可以利用四川的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档次来解决。这样可以作到投入少、产出快、产出多、产出好的效果。二是技改资金问题。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需要的资金,在目前的规模基础上,增加20—30%。从百分比看似乎大了一些,但因总规模小,绝对值增加并不多。以1995年为例,四川的技术改造资金规模是125亿元,增加20—30%,绝对值也只增加25—37.5亿元。三是设立开发银行问题。资源开发,急需资金的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可在四川设立分支机构,重点扶持资源开发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四是适度放宽筹资政策问题。中国十几亿人口,人民要吃饭,国家要建设,加之国情特殊,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解决建设和发展所需的资金,以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筹集为好。金融部门是资金的主要提供者,但不可能全包。因此,面向社会,利用社会游资这个渠道不可小视,逐步放宽筹资的限制,给地方一条较为宽松的筹资出路。
标签:三线建设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四川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经济学论文; 西部建设论文; 西部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