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学美容科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探究黄褐斑临床治疗中梅花针叩刺配合耳穴压豆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自我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84例黄褐斑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就诊奇偶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仅使用耳穴压豆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治疗基础上增加梅花针叩刺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皮损面积评分改善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42例患者治疗后皮损面积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42例患者治疗后临床治疗有效例数为39例,治疗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42例患者治疗后临床治疗有效例数为30例,治疗有效率为71.43%,两组患者就治疗效果来看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褐斑患者临床治疗中实施梅花针叩刺配耳穴压豆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皮损状况,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单独使用耳穴压豆疗法,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梅花针叩刺;耳穴压豆;黄褐斑
【中图分类号】R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3-0179-02
黄褐斑是皮肤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属于损容性疾病,其发病原因主要是内分泌失调,激素水平改变,加上日常生活中紫外线照射,机上化妆品,光毒性药物以及一些慢性疾病等多种因素有关[1]。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逐渐提升,对于黄褐斑的治疗效果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据相关医学研究显示,梅花针叩刺配耳穴压豆疗法在黄褐斑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为此我院开展了相关研究,自我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84例黄褐斑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探究黄褐斑临床治疗中梅花针叩刺配耳穴压豆的临床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我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84例黄褐斑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将其按照就诊奇偶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42例,年龄23~69岁,平均年龄(43.96±2.03)岁;患病时间5个月~2.5年,平均患病时间(1.25±0.36)年;研究组42例,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44.84±2.11)岁;患病时间5个月~2.5年,平均患病时间(1.31±0.31)年;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耳穴压豆法进行治疗,耳穴压豆法治疗时穴位选取分别为内分泌、肝、脾、肾、面颊等穴位,如患者存在失眠需要增加脾以及皮质下位,如患者存在月经不调情况增加卵巢、肾上腺以及子宫位,患者如有便秘情况需增加大位。在实际治疗中选择一侧耳廓,治疗前需进行消毒,消毒完成后将王不留行籽用胶布贴在穴位上,并按揉五分钟,每日需按揉2到3次,两耳廓需交替进行按揉治疗,每周交替三次,连续治疗十次为一个疗程。研究组患者再次基础上增加梅花针叩刺疗法进行治疗,治疗中穴位选择为肺腧穴以及大椎穴,同时根据患者临床症候类型选择相适合的配穴,如,脾虚湿热患者需增加脾俞穴以及胃俞穴;肝郁气滞患者需增加膈俞穴以及肝俞穴;肝肾亏虚患者需增加肾俞以及肝俞穴位;大便干燥患者需增加大肠俞进行治疗。治疗时患者需俯卧于床上,暴露背部,使用75%的酒精对穴位位置进行消毒,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保持放松。医者手持梅花针对准治疗穴位,轻叩刺2~3下,根据症候虚实调整叩刺力度。完成后用小玻璃火罐通过闪火法拔在叩刺穴位位置,虚症皮肤微红即可,实证需出血1~3毫升,留罐时间保持在7分钟左右,完成后用酒精棉球将淤血擦净。
1.3 观察指标
统计84例患者治疗前后皮损评分情况,皮损面积评分如下:无皮损为0分,皮损面积小于2厘米记为1分,皮损面积大于2厘米小于4厘米记为2分,皮损面积大于4厘米记为3分;皮肤颜色评分如下:正常肤色为0分,淡褐色为1分,褐色为2分,深褐色为3分,皮损评分+皮肤颜色评分为最终皮损评分,患者治疗前后的评分分组计算平均数之后进行组间对比;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效:患者黄褐斑消退大于90%,颜色基本消失,皮损评分较治疗之前降低0.8分以上;有效:患者黄褐斑消退小于90%大于60%,颜色消失明显,皮损评分较治疗之前降低0.5分以上;无效:患者黄褐斑消退小于30%,颜色未见消失甚至加重,皮损评分较治疗之前降低小于0分以上。
1.4 统计学意义
此次研究数据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计数资料表示为(均数±标准差)(x-±s)、(%),以t、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84例患者治疗后皮损面积评分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前皮损面积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42例患者治疗后皮损面积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评分差异对比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84例患者治疗后皮损面积评分情况对比(x-±s)
3.讨论
黄褐斑是面部皮肤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属于损容性疾病,常发生于鼻、口唇周围、额头以及面颊位置等,发病人群多以青壮年女性为主。其发病原因复杂,治疗时间长,且治疗后极易出现复发情况[2-3]。现代临床医学研究中认为黄褐斑的发病与患者内分泌失调、激素分泌紊乱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医研究中将其称为“面尘”或者“肝斑”主要由于肝郁气滞、脾虚水阻、肾精亏虚是导致黄褐斑发病的主要原因,耳穴压豆在黄褐斑治疗中的应用能够起到气血调节、经络疏通的效果[3]。而梅花针叩刺疗法在治疗中的应用能够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加快患者面部褐斑的消退速度。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42例患者治疗后皮损面积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42例患者治疗后临床治疗有效例数为39例,治疗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42例患者治疗后临床治疗有效例数为30例,治疗有效率为71.43%,两组患者就治疗效果来看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梅花针叩刺配合耳穴压豆法在治疗中能够有效提升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面部褐斑情况,降低皮损评分。
综上可知,黄褐斑患者临床治疗中梅花针叩刺配合耳穴压豆法的应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行广泛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针刺结合耳穴贴压磁珠治疗女性黄褐斑的临床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7,12(1):161-163.
[2]王丽莉,姚庆水.围刺配合梅花针治疗面部黄褐斑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130-130.
[3]闫晓瑞,段文杰,吕小桃.“宿穴对应疗法”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18(4):430-431.
论文作者:冯铄晴,李玺,段渠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9
标签:患者论文; 黄褐斑论文; 耳穴论文; 评分论文; 梅花论文; 穴位论文; 统计学论文; 《心理医生》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