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全球化与当代中国美学观的重构_艺术论文

艺术全球化与当代中国美学观的重构_艺术论文

艺术全球化与中国当代审美理念的重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与论文,中国当代论文,重构论文,理念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20年来,中国美术由封闭走向开放,已日渐融汇到当代世界的共同性语境之中,带有实验性和高科技含量的各类艺术已展露出无限的创造活力。然而,某些前卫艺术家过于强化和夸大审美感性因素,他们一味主张颠覆传统技巧、追求题材上的新奇、怪异甚至反常和结构上的支离破碎。目前这股“现代审美主义”的思潮已借“艺术全球化”之风在中国炒得沸沸扬扬,广大艺术爱好者面对这类作品只能是雾里看花,《美术》杂志也已连续开展了“中国当代审美理想和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笔谈讨论,在中国重构当代审美理念已刻不容缓。

一、寻根求源,走出审美现代性的误区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科学技术、心理学、哲学的发展直接影响着西方艺术的形态。西方现代艺术从印象主义开始,经历了从理性主义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过渡,到了后现代主义时期,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感到迷惘和危机感,他们认为应该抛弃形式主义的艺术决定论,代之以创作上的彻底自由主义,表现出思想的冷漠和理性的淡化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无意义和玩世不恭,也就构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审美主义。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弘先生曾发表文章指出:审美主义的前提,仍建基于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等二元对立的格局。审美现代性的困境是由于主体性的问题造成的,这一尴尬状况进而激发了两大趋势:一是后现代主义对人的主体地位的颠覆;二是审美主义向身体性堕落。(注:张弘,主体间性:走出审美现代性的悖谬[J],美学,2002,8:26-32。)的确,后现代主义从主体上取消了人的主体地位,使人类中心主义遭受到冲击,艺术成为强行解构之后的结构和符号,甚至出现了食人肉、割生殖器官等破坏性强的行为艺术。另一方面,审美主义坚持主体性,但其主旨是对主体性的“理性——感性”组合进行拆解,变本加厉地强化和夸大审美的感性因素,走上了另一极端,最终完全排斥了理性的合理存在,审美人就这样否决了理性人和知识人,彻底蜕变为感性人,进而从感性走向感官,滑向所谓的“身体性。”(注:张弘,主体间性:走出审美现代性的悖谬[J],美学,2002,8:26-32。)以上二种误区都以个别主体作为基本单位,把艺术的审美只限制在基本视觉的最低成分中,这是多么危险的境地!

可见走出审美现代性的误区是当前完成艺术全球化应迈出的第一步。

二、跨越时空,审美理念的解构

目前我们正处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艺术的现代化也要对过去的经验和当前生活环境作出整体性的考虑,才能以新的观念使个人的艺术情境与社会处于最大的和谐之中。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深入研究古今中外美术的发展历史,分享全世界的艺术精华,是进行审美创造的必要途径;探寻每类艺术形式的来龙去脉及艺术精髓,就是“解构”,目的是为了之后的重建。

(一)回归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寻找当代美术发展的原动力。

现代化必须有连续性,是过去经验的综合。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就象一棵大树,根植于自己的历史意识之中,中国当代美术应从传统精神的内在生命力入手,才能吸收外部营养,从而更好地发展自我,这也是为全球艺术的发展作贡献。

20世纪以来,西方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人文文化的理智启迪和审美意趣成为科技时代人的渴求。许多西方学者认识到东方智慧的现实意义。如:英国哲学家罗素说:“我们西方文明的显著优点是科学的方法;中国人的显著优点是对生活的目标持一种正确的观念。人们必将期望两种因素能真正逐渐结合起来。”(注:英·伯兰特·罗素,罗素文集[M],王正平等译,改革出版社,1996,36。)《全球通史》的作者认为:儒家世界具有“其无与伦比的统一性”,“中国社会由于其高度的内聚性和连续性而顽强地生存着。”(注: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911。)孔子美学,主张“成于乐”“游于艺”,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其中凝聚的和谐、中道、内在超越的智慧和入世的、富有涵养性的人文主义精神,只有在经过对儒家文化深刻反省、拂除教化了的历史尘埃、作出现代诠释之后才能为当代所用。西方学者还提出了“科学人性化”的口号,并逐步发现中国古代老庄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如陈鼓应在《老庄新论》中反复强调道家的抗议精神。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世界观,使他对整个大自然采取一种“乘物以游心”的审美态度。以虚静的心态对态人生,以非理性的情感把无奈的顺从转化为超脱后的旷达,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超越现实的理想主义色彩。在艺术上,庄子主张“法天贵真”即艺术创作要坚持个体意识情感的自然流露、反朴归真,“庄子美学尚情感、贵想象,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注:张涵,美学大观[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43。)此外禅宗对世界的影响也日益扩大,禅宗超功利的审美直觉和顿悟,其目的是在达到一种超越人世一切生死利害的绝对自由的境界。禅宗“极大地强调了个体的独立自由的精神”,禅宗思想的出现“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个体意识的觉醒”。(注:刘纲纪,艺术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614。)因此,有人说禅宗情感的境界和艺术的境界是相通的,“禅境即艺境”。

总之,由于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造就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民族精神,越来越多的事实都说明,以儒、道、禅为主流代表的中华艺术传统精神具有潜在的现实意义。当然,回归传统不是盲目保守,而是从文化的表象走向文化的深处——超越的人类终极关怀,从自然、人性入手,通过艺术来反映人类在终极关怀中所体验的人生境界和对大千世界的种种感悟。

(二)深入研究西方美术发展史,挖掘造型艺术的精髓。

西方美术的发展史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形象化记录,也是人类不同视觉方式的展现。我们可以透过美术作品,去探讨艺术同社会历史和其他文化现象的关系,以及各艺术流派同人的审美心理发展的关系。“西方现代美术潮流展示的崭新艺术世界无疑是一个可供广泛借鉴移植的、丰富的形式语言参照系,线、形、色、构图、空间等基本要素日益明确地从模拟三度空间幻象的窠臼中解放出来,它们潜在的表现价值在各个层面上被发掘和探寻。”(注:张坚,回归生命本体,追逐复兴梦幻[J],新美术,1995,61(3):41-45。)我们决不能断章取义,应系统地研究各流派的艺术主张及其发生或消亡的社会背景,取其精华,去其糟泊,例如:马奈可谓印象派的开创者,他曾潜心研究戈雅和委拉斯贵支,马奈最大的功绩不在于让所有人接受他的绘画方法,而在于让所有人重新观察熟悉的世界,重新思考自己习以为常的观念。在马奈解构之后的废墟上,没有统一的规范束缚人们,艺术家可以自由发展个人的视觉感受,表现个人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又如原始美术所展示的人性的粗犷与肆意,对现代艺术观念的形成有一定的启示,但是它本质上缺乏现代美术家生命冲动里积淀的深厚的文化建构力量,常呈现为非结构的倾向。因此针对每一流派只有通过比较思考,了解其限制、弱点和问题之症结所在,把握其造型元素与艺术形式的整体关系,才能提炼出适合自我发展的艺术语言。

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改玉。一个真正对西方美术史及现代艺术发展史具有深厚修养的人,才能获得高屋建瓴的认识,才有可能赋予中国美术以现代的艺术形式。

三、互动求真,重建当代审美理念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艺术的全球化也是大势所趋,有人担心艺术全球化会导致全球只有一个艺术审美标准。其实艺术的全球化意味着:某个民族独特的理解世界的观点和方式通过对外开放,被他人了解、分享,并由此扩展自身的眼界。虽对其基本思维方式和创造性产生一定影响,但每个民族的艺术都是构成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元,每个国家都要始终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现代性模式,而不是被化掉。

其实东西方艺术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总是东中有西、西中有东。只有通过比较、批评,并结合自己的民族特色,由互释走向互动,才能达到东西艺术相融的境地,这个过程象征着人类审美经验综合时期的到来,我们可基于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相互通融,从而创造出全球化的现代艺术。正如胡塞尔指出:“现存生活世界的存有意义是主体的构造,是经验的、前科学的生活的成果。”(注:胡塞尔选集,下卷,倪梁康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作为主体的人不可能与世界孤立开,人在掌握和了解世界的同时,又受到他的生存方式与经验的影响和制约,始终处在双向互动的过程中。艺术是人类掌握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而不是个人感官欲念的辩护器。在艺术审美的过程中,要求的是全身心地投入和亲身体验,从而获得穿透时空的感悟和联想,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新的当代审美理念可望建构,它以艺术的审美方式对待外界事物和生活现象,既保持各民族及个体的特色,又避免将自己孤立于世,从而消除审美现代性造成的“我思”或“身体性”等审美个人主义,最后实现审美的超越——包括人格和理想的境界,以及表现语言和形式感。

如今,网络信息化缩小了宇宙空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审美已成公众参与的活动,艺术家的社会角色从未如此地具有挑战性,视觉语言的理念已被拓展到声波艺术,全球互动的新时代已来临。重构当代审美理念,要求西方现代艺术从新的出发点和新的思考来突破它的狭隘和武断;也要求中国现代艺术去吸取西方艺术之养分来激发其活力。其实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与文化交流是密不可分的,广泛的艺术交流可以调节各国文化平衡发展,加快艺术革新的速度,还能维系艺术发展的连续性。东西文明就象人类文化艺术的两大基因库,是世界新文化的父体和母体,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的,处在发展中的中国应加强文化交流的自觉性,有计划、有步骤地“移植”外来先进文化,最后完成交流——融合——创新的过渡。

总之,我们不能因一些西方学者对东方文化的期待而盲目重视,也不能因西方科技发达就盲目西化,将西方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全盘照搬,从而贬低自己。这是一个地球村的时代,在双方互动中,通过艺术比较和艺术批评,然后超越时空的界限,将各流派的审美观念进行解构,最后重建涵盖更广博、更适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中国当代审美理念,来反馈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我们的目标是:中国现代艺术世界化,同时世界现代艺术中国化,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全球化”。

标签:;  ;  ;  ;  ;  ;  ;  ;  ;  

艺术全球化与当代中国美学观的重构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