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条件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积累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条件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积累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创造条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条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学术顾问 林凌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刘世庆)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今后十五年要下大力气切实转变增长

方式,显著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并把这一转变提到了实

现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

”的高度。围绕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必要性、可能性

、内容和途径,经济理论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基本思路是,努力实现

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为增长方式的转

换提供体制和机制的保证;进一步改革财政、金融体制,实施有效的财

政政策、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为增长方式的转换提供政策的引导和支

持;通过资本的集中,实施企业集团和大公司战略,搞活存量资产,调

整经济结构,实现规模经济;强化技术进步和科技投入,提高经济增长

中的科技贡献率;采取适当的区域经济政策,优化资源的空间配置,提

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总的结论是,要消除盲目追求不适当的高速度的倾

向,把增长方式转变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和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上来。这些,无疑都是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的有力措施。但笔者认为,在

我国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特殊历史条件下,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前提条

件和制度因素尚未论及,即积累机制和与之相联系的投资体制的转轨。

本文拟从积累的角度,讨论如何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创造体制条件和

物质条件。

积累与消费是国民经济活动中的重大比例关系。国民收入的最终使

用总量分为积累和消费两大部分。积累部分用于再投入,以保持经济的

不断增长。因此,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要求有一定的积累率与之相适应

;反过来说,一定的积累率支持着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是经济运行

中存在的铁的规律,我们把它称之为“积累铁率”。积累率过高、过低

都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以至社会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积累率过高,超过

经济力量可以承受的水平,必然引起比例失调,物价上涨,居民生活水

平下降,最后导致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积累率过低,就会出现失业、

生产能力闲置,生产萎缩,经济萧条,乃至出现经济的负增长,最终也

导致居民生活水平的下降。因此,积累率的合理确定,避免出现过高、

过低的情况,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条件,也是积累铁率所要求的

我国是一个积累率比较高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投资率估

计不到5%,大量的剩余价值都流到了帝国主义者、 封建地主和官僚资

本家手中。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彻底改变了财富的分配格局,大力进行

经济建设,“一五”期间积累率就达到24.3%,至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

,积累率已上升到36.5%。这一时期的高积累率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封闭型经济条件下实现的,没有外资流入

,完全靠的是自力更生;二是国民收入中的消费额和消费率都很低,以

至1978年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于1957年。但为了建设独立自主的国家

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国防体系,人民群众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国热情

和无以伦比的艰苦奋斗精神。

但这种情况无论如何是不能持久的,因而改变这种状况也就成了导

致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的动因之一。在为变革所作的理论和舆论准备中

,有三个方面与积累、消费有密切联系:一是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

体制改革,二是对外开放,吸引外资,三是明确生产的目的是不断提高

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第一个方面是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

高国民收入,以不断扩大积累额和保持较高的积累率;第二个方面是尽

可能吸引外资以弥补内资积累之不足;第三方面是改变积累挤占消费的

状况,把发展生产与改善人民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人民群众的积极

性。按照传统观念,积累率与消费率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人们认为,积累率的提高必然要以牺牲消费为代价;而提高消费率,必

然要导致积累率的下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没有可能在适当提高人

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又能保持较高的积累率呢?十六年来的实践证明,

是可以做到的。从1978年到1993年,我国年平均积累率是33.23%, 而

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全社会的消

费水平也一年比一年提高。从国民收入使用额在积累与消费间的分配变

化就可看出,1993年的积累额(10069亿元)比1978年(1087 亿元)增

长8.26倍;而同期消费额也增长了7.44倍。这说明,积累率与消费率之

间固然有此消彼长关系,但积累率与消费额之间这种关系并不一定存在,

可以做到双向兼顾,互相促进。

正因为我国有了33%以上的较高的积累率,才有1979年至1994年年

平均9.4%的经济快速增长。这种高积累率决定高经济增长率的情形,

在国际上发展较快的国家中同样得到证明。日本是发达国家中发展最快

的国家之一,从1956年到1985年30年间,平均积累率(按我国口径折算

)为22.7%,与老牌发达国家英美等相比,是一个高积累率从而实现高

增长率的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新加坡,60年代初积累率仅为11%;人

均国民生产总值为435美元;进入70年代,积累率上升到35%以上, 80

年代仍然保持34%,199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3234美元。

在未来15—25年的发展中,我国能否继续保持这样高的积累率呢?

我们认为是可能的。这不仅与我国已形成较高积累率的历史基础有密切

关系,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积累的格局已发生重大变化。从内部来看,

由于所有制结构向多元化发展,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积累的职能

已由单一的政府积累转变为政府——社会积累,个人积累的地位越来越

加重要。政府积累、企业积累、个人积累和消费基金向积累基金的转化

,特别是居世界第一的34%的高储蓄率,有效地扩大了我国的积累源泉

。从外部看,外资的利用为保持较高的积累率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补充。

总起来看,我们是能够保持较高的积累率的。

但不能不引起重视的是,在保持较高积累率的问题上,目前已潜存

一些不利因素,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对待和解决。

1.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和

调整收入分配(包括价格调整)中进行的。各项改革都导致收入的增加

,从而调动了各方面参加改革、献身改革的积极性,这是主流的一面。

但在进行这些改革的同时,没有相应地进行积累机制和投资体制的转轨

,没有进行消费的政策引导,致使大量的收入形不成积累的出路和投资

的冲动,反而形成不正常的过高消费。目前我国的消费结构很不合理。

城镇居民的穿衣、日用品消费水平已相当于高中等收入国家,家庭彩电

的档次超过了欧美发达的国家,一些高收入者已过起豪华奢侈的生活;

而交通、通讯、能源、教育等反而都是低收入国家水平。更令人忧虑的

是,收入侵蚀利润和“能挣会花”、不思积累、藐视艰苦奋斗的不良风

气正在蔓延。收入和消费的膨胀,必然导致社会总产品和剩余产品中应

用于积累部分的减少,预示着积累率的降低,增长速度的减慢。这种状

况如不尽快扭转,势必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后果。

2.改革开放以前,我们以既无内债又无外债而自豪。80年代以来,

我们纠正了这种自缚手脚的作法,不仅恢复了国债的发行,建立了国债

市场;而且大力引进外资,适度举借外债,至1994年,我国实际对外借

款累计已达到810.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近1000亿美元。 内

外债和外国资本的利用,对扩大我国积累规模,提高总积累率起了积极

作用。但有两方面问题必须引起我们注意:一是无论内债和外债迟早总

是要还的。这一时期靠借债支持的积累水平和消费水平,必须由还债期

社会总产品的更大增长来弥补;如果不能弥补,就会影响下一期的增长

水平和消费水平。如果这时消费水平仍然是刚性,经济增长率必然下降

,随之出现国民收入减少,积累率降低,人民消费减少的恶性循环,最

后导致通货膨胀。二是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国内资金也在流出。国内资

金的流出主要表现在到国外投资和私人资金向国外的转移等。最近几年

,我国资金净流出的现象日益严重。如果剔除外资净流入的因素,1992

年我国国内的积累率只有28%左右,与统计所列的34.4%相差六个左右

的百分点。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举措失当,对我国在国内保持较高的积累

率将产生严重影响。另据我国一些学者对1980年到1989年的积累率所作

调查看,统计公布的积累率与实际积累率差率相当大。如1981年统计公

布的积累率为28.3%,调整的积累率为21.4%,差率为6.9%;1989 年

公布的积累率为34.3%,调整的积累率为25.3%,差率为9 %(见《中

国工业经济研究》1991年第1期)。 这些数字虽然还没有得到政府权威

部门确认,但很值得我们重视。

3.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

的地位,是提供积累的主要基地。但由于多年积累下来的矛盾迟迟得不

到解决,企业经营机制没有得到转换,企业的负债率已由1992年的61.5

%上升到1995年的81.3%;企业的资产利润率仅为6—7%,而贷款利率

平均达到12%(黑市利率高达20%以上)。企业的高负债率和低盈利率,

把日益严重的亏损转嫁给银行,造成整个专业银行呆帐率高达30%左右,

不良贷款达到数千亿元。这种状况给企业和银行的生存和发展都带来严

重威胁。银行的钱主要来自城乡居民的存款,对企业和银行的威胁如不

能较快地得到解决,势必要转移到居民的储蓄身上,若储蓄这个基础发

生动摇,就会形成真正的“老虎”出笼的危险,高积累率就更谈不上了。

4.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国家不断调整、放开农产品的价格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农民的收

入有了很大提高。但从另一个方面看,不但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减少,农

民的劳动投入比之过去也大大减少,在水利、农田基本建设等方面,实

际上在吃改革开放前近30年老本,有些还被破坏和废弃了。由于农村土

地政策、城乡差别等等因素,农民对农业投资的积极性也是不高的。在

一些地区,农民由农产品调价等增加的收入和积蓄,不再投入农业,而

是投入消费和非农产业、如大办喜事,大修坟墓,把农业收入转入经商

之本、入厂之资等。农民劳动投入的减少就意味着劳动积累的下降,这

对拥有数亿青壮劳动力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综上所述,我们深深感到我国有着巨大的积累潜力,同时也存在着

制约这种潜力发挥的诸多不利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增长方式转

变就是要克服这些不利因素,把积累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责任编辑 陈芝霖*

标签:;  ;  ;  

积累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条件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