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韩国中产阶级_社会论文

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韩国中产阶级_社会论文

社会转型中的韩国中产阶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产阶级论文,韩国论文,社会转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韩国社会变迁与城市中产阶级的兴起

儒教影响下的传统李朝韩国社会结构分七个阶层:两班、乡班、士班、中人、庶孽、常民、贱人。他们组成了地位和等级严明的三个层次:统治精英(两班贵族),包括政府官员、军事精英和文人儒士;不属于统治精英的普通人;社会底层。他们的地位大多是由家族、血缘等先赋性因素决定的,难以凭自身努力和成就获得,因而社会流动机会少,结构比较固化,而且由于法律严禁贵族精英从事商业或者体力劳动,阶层之间有明显的界限。

现代意义上的中产阶级是与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的。韩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始于日本殖民时期。由于日本殖民者的商业贸易和工业发展的需要,以及随之而来的对受教育劳动力的需求,韩国传统的封闭、僵化的社会结构开始被不断打破、消解乃至重构,社会转型的加速使社会结构不断出现分化与重组,产业工人、小企业主等阶层开始不断壮大。

二战后,美国对韩国南部的小学、中学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学校给予了很多的投资,对高等教育也有了相应的重视。虽然这些投资带来的发展多少遭到了朝鲜战争的破坏,但教育的发展和学校课程的改革却得到延续。学校课程的改变、对职业态度的改变以及在社会不同水平上的教育普及为进一步的社会转型做好了准备。但工业化、现代化的社会大转型的加速直到1961年后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中产阶级也正是在这时应运而生。

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早期的三十多年间,随着韩国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机会的增加,中产阶级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中产阶级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并得到承认的。朝鲜战争结束时,中产阶级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主要是教员、商人、律师、医生、政府官员和其他受过教育的人。只有少数人——大地主和企业家——确实富有,而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是贫穷的。由于60年代和70年代比较繁荣,人们受教育的机会增多,这种贫穷的感觉才有所改变。高速城市化增加了农村人口在城市就业的机会,如服务业、销售和小型商业。随着60年代的经济起飞,大多数城市居民都可以找到适当职业,坚固美观的建筑物代替了窝棚和破旧的店铺,汉城以前的贫民窟成为了中产阶级区。统计表明,在过去几十年,中产阶级的比例增长迅速,1960年在全部人口中占20%,1970年占30%,1980年占48%,1987年占65%。作为社会主要部分的中产阶级队伍的日益扩大,反映了高速经济发展对收入和职业多样化所产生的影响。最流行的韩国词称中产阶级为“中等阶层”。尽管用于表示中产阶级的多个韩语词汇的含义不完全相同,但中产阶级一般情况下被认为指具有一定的生活标准和生活方式的人,并被看作一般人能够认同的新的参照群体。

从韩国社会的近代变迁可以看出,以下因素在韩国中产阶级的形成与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第一,阶级结构的破坏与重构带来的社会流动性的增加。第二,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韩国中产阶级的特性

第一,与日本和西方的情形相反,韩国中产阶级不能截然二分为新中产阶级和旧中产阶级,而且二者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命运与发展也各具新的特点。第二,韩国中产阶级(主要是“第一代”)不仅由不同的部分组成,而且也是战后社会流动现象的产物。第三,由于儒教传统的影响,韩国的中产阶级认同程度比较高。第四,韩国中产阶级不是简单的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市场自然分化的产物,而是在政府及其政策推动下的催生物。第五,韩国中产阶级的处境及其特征具有明显的韩国特色。第六,韩国社会重视地位的传统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扩张使得韩国的中产阶级更像是上层阶级。

标签:;  ;  ;  

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韩国中产阶级_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