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分布式协同工作环境的研究与开发

实时分布式协同工作环境的研究与开发

毛启容[1]2002年在《实时分布式协同工作环境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网络技术和分布式系统的普及,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omputer-SupportedCooperative Work,简称CSCW)已成为当前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协同软件正在成为新型应用软件的发展方向,开发一个灵活、方便的协同工作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协同工作环境开发的需求及其关键技术,着重介绍协同工作软件不同于其他分布式软件和交互软件的特点及其对协同工作环境需求和开发技术的影响,并且考察了当前有代表性的协同编辑软件。然后介绍了自行设计与开发的实时分布式协同工作环境,对其设计技术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主要内容包括:系统体系结构、并发控制、协同感知、会话管理、角色控制、共享文件存储、系统容错等。着重讨论了本文提出的基于相对位置的乐观锁并发控制策略。在介绍该协同工作环境的设计的基础上,围绕其实现技术,对线程通信、分布式体系结构、会话管理模块、基于相对位置的乐观锁的实现、共享文件存储、多级协同感知的实现、电子白板的对象模型等一一进行了介绍。运用前面研究的技术,开发实现了实时分布式协同工作环境Redce(Real-timeDistributed Collaborative Work Environment)。文中对Redce系统的功能进行了介绍,并与相关研究工作进行了比较。

王笋[2]2007年在《基于时间Petri网的分布式协同工作流研究》文中指出分布式协同工作环境是允许群体成员共享和交换信息,体现分布、交互、并发、协同系统工程思想,通过相互合作来完成一项任务的计算机系统。地域分布性、异步协同性、同步协同性和流程合理性分别反映了分布式协同工作环境中业务过程的地理空间、时间空间和行为空间特点。工作流管理技术是通过调用有关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来协调业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使之按一定的顺序执行,从而实现业务过程自动化和业务过程管理,完成业务过程目标。Petri网作为一种用于并发系统建模和分析的重要工具,它是一种具有对系统较强的模拟能力,并且可用图形化来表示的模型,使其能以直观的方式表达系统中的并发、顺序、冲突、同步、共享等关系。基于Petri网的建模方法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有效解决复杂的工作流建模和动态工作流建模问题,为分布式协同工作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时间Petri网是非常适合描述实时系统的模型工具,在网中加入时间因素,为实际系统的模拟和分析带来了方便。由于时间Petri网工作流不能有效解决存在多粒度、多时区时间约束这类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时间Petri网工作流模型的局限性,建立了一个新的时间Petri网工作流模型表示——扩展的时间Petri网工作流(XTPN-WF)。通过构建规则,可将多个时间Petri网工作流合并为一个XTPN-WF以描述并行流程中的时间约束;通过引入与时区相关的时间映射函数,XTPN-WF可以描述分布于不同时区的流程。最后给出一个利用XTPN-WF描述分布式企业中业务流程的示例来描述多粒度及不同时区时间约束、同步协同及资源竞争特点的业务过程。

季星[3]2007年在《基于Web服务的分布式协同环境中角色访问控制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Web服务为多个自治域之间的分布式协同工作提供了通用平台。基于Web服务的分布式协同环境由于集成多应用环境工作方式对于Web服务的分配以及访问控制的安全,尤其是授权访问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RBAC(Role-Based Access Control)是目前主流的访问控制模型,它比传统的自主访问控制DAC(Discretionary Access Control)和强制访问控制MAC(Mandatory Access Control)更优越,同时也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目前的RBAC模型在理论上和应用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用户和操作对象都被作为静态对象考虑、会话管理机制给管理员带来操作的复杂性、缺乏对权限和约束的进一步研究等;而分布式协同环境对访问控制有特殊的需求,表现在:自治域与Web服务双层安全控制的统一,针对分布式协同环境集成的Web服务实现信息的统一和个性化服务的结合,以及面向最终用户制定访问控制策略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改进的角色访问控制模型,其实现机制能灵活而有效的保护系统资源,支持统一身份认证与资源授权访问控制,对促进基于Web服务的分布式协同环境系统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论文首先对RBAC访问控制技术与Web服务相关理论及其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在此基础上针对基于Web服务的分布式协同环境下的角色访问控制机制的特点,结合统一登录,构建了新的角色访问控制模型DRBAC(Domain Role-Based Access Control),并给出了该模型的形式化描述,同时出于安全的需要,增加了对授权的约束,使角色能跨越系统中下所有的自治域,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基于Web的分布式协同系统的角色访问控制机制;然后在模型的应用中,设计并实现了访问控制授权管理模块,包括Axis2消息中间件,访问控制器、身份认证、角色权限管理配置以及基于LDAP目录的用户信息存储等;论文最后对采用该访问控制模型的基于Web服务的分布式协同环境系统进行了测试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了该模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其实现机制为基于Web服务的分布式协同环境的集成多应用提供了有效的保护。

陈田[4]2001年在《基于虚拟原型的机械产品网络化快速开发原理与实施方法及其在水泵CAD系统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与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迫使众多制造业企业不得不为求得生存和发展而快速调整自身的产品设计与生产模式。近年来,随着因特网日渐成为全球化的信息共享平台,现代网络技术为建立一种支持远程快速产品开发这一全新设计理念的信息环境提供了技术支撑,使得分布式快速产品开发成为可能。虚拟原型是当前网络时代的一种新型的基于集成化产品和过程开发(Integrated Products andProcess Development,简称IPPD)策略的产品开发模式,它将计算机仿真方法论、现代管理理论、系统工程方法、模型技术和计算机支持工具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产品的全寿命周期设计和评估提供分布式的集成化环境。研究快速产品开发的目的就在于快速、有效地响应市场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增强企业的全球竞争能力。 通过分析当前机械产品快速开发技术的发展趋势,在笔者开发水泵CAD系统的工作实践基础上,本文在论述基于虚拟原型的快速产品开发实际应用价值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分布式快速产品开发系统的基本使能技术,分析了在未来的网络化虚拟制造中快速产品开发技术的重要角色,重点研究了快速产品开发系统的概念模型、关键技术和应用方法,提出了一种以企业集成化思想和并行设计原理为指导的基于虚拟原型的分布式快速产品开发方法论。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一种新型的为实现水泵远程快速产品开发和快速原型制造的CAD系统框架。论文在理论和实践中的主要特色如下: (1)在阐明虚拟原型及其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机械产品虚拟原型的开发过程及其关键技术,提出了应用CAD集成建模环境、虚拟样机软件环境、虚拟原型分析评价体系、虚拟交互设备、分布式网络环境与数据库服务系统构建的机械产品虚拟原型开发体系结构,进而以此为依据,分析了水泵虚拟原型的生成环境及水泵虚拟原型的设计、测试、运作流程。 (2)从分析虚拟产品开发的概念设计阶段为实现信息共享而建立信息模型的基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本思路入手,研究了产品的几何模型与面向对象的特征描述方法以及产品并行设计参数化特征建模及其应用方法,提出了基于对象和SIEI,标准的水泵虚拟原型集成信息模型①啊 Vt Prototype negratd Iillonnatio Mdel,PVPllM)的结构框架、PVPllM应用协议的制定方法、水泵零件特征的定义与表达方式、EXPAnSS向C针的映射方法。并提出实现分布式虚拟环境中水泵的虚拟原型开发,使其支持水泵虚拟产品开发全过程,必须在PVPllM的基础上综合虚拟现实环境对象的标准表达方式,并分析了其实现方法。 O)本文建立了虚拟产品分布式协同设计的体系结构,深入探讨了其实施的支撑技术一分布对象技术和网络数据库访问技术,以及实现分布式协同设计的过程规划与控制方法。针对水泵常用基于优秀水力模型进行相似设计这一特点,提出将CBR技术应用于水泵的虚拟产品快速开发,并详细分析了水泵实例的表示与检索方法,以及分布式环境下水泵实例的获取方式。 (4)在对复杂的水泵基本设计理论,优化水力设计摊,关键零件设计、校核等理论进行研究、总结的基础上,以快速设计水泵为目标,融合上述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交互式动态调控设计新方法研制了水泵CAD系统,为水泵虚拟原型开发做了前期工作。本文详尽分析了将B6zier曲线应用于解决水泵叶轮水力模型轴面投影流线及叶片绘型的方格网流线等的动态调控的基本思路与关键算法,并以运行实例总结了该系统的功能结构以及程序开发中的一些关键技术。 仿)虚拟装配设计是虚拟原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水泵的级连层次装配模型的建立方法,重点论述了水泵虚拟装配过程的特性描述、虚拟装配环境中的用户交互、VRML优化等关键实施技术,探索了基于“包容盒”的装配过程干涉检查的具体实施方法。 皿应用快速原型技术RPT能够生成产品的物理原型,以便直观聊产品进行“栅”。本文提出了远程快速原型制造RPM系统的总体框架及其具体实施技术,分析了当前的基于快速成型的数字化远程服务系统及其相关技术、构建yM远程协同环境的电子商务策略等。并以水泵关键零件为例,分析了快速成型的具体实施方法、过程。

韦乃琨[5]2008年在《面向复杂产品的分布式协同虚拟装配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复杂产品的设计过程通常涉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个不同设计部门或产品供应商,在设计过程中及早发现潜在的装配不匹配问题对产品开发至关重要。以往的装配设计评审通常需要制造出物理样机,反复进行试装,发现问题再进行改进设计,大量物理样机的制造和试验过程使设计成本高、设计时间长。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装配设计评审过程进行仿真,可节约开发成本,减少开发时间,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分布式虚拟装配使异地分布的各部门或供应商能够通过网络在统一的虚拟环境下进行协同虚拟装配评审,节约了评审时间,且物理样机无需制造和运输,产品数模则可通过成熟的产品数据管理方法进行管理,更好地保证了设计的安全保密性。首先,在深入分析和研究分布式协同虚拟装配和复杂场景实时渲染的研究现状、特点及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复杂产品的分布式协同虚拟装配系统的体系架构和硬件组成结构,明确了系统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包括多用户协同虚拟装配方法和基于集群的并行渲染与多通道立体输出。其次,研究了基于HLA的分布式环境下多用户参与协同虚拟装配方法,解决了该方法中协同虚拟装配联邦构成、联邦对象模型建立、联邦管理、虚拟对象管理、协同虚拟装配操作、协同操作冲突消解等关键问题。再次,分析了复杂产品自身数据量大和虚拟现实系统多通道立体输出对系统的需求特点,提出了基于动态视锥分割的Sort-first并行渲染体系,设计了提高渲染性能的负载平衡算法和模型分割算法,解决了大规模场景实时渲染和多通道立体输出问题。最后,在上述方法和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基于项目组已有成果“集成虚拟装配环境(IVAE)”,开发了一套面向复杂产品协同设计的分布式虚拟装配系统,并应用于某车型整车的多用户协同装配评审中。通过应用实例,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和技术的有效性。

余烨[6]2006年在《协同渲染技术初探》文中指出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对虚拟环境沉浸感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高沉浸感的虚拟现实环境(如CAVE系统、投影阵列)相继出现,此时对单个场景的渲染已经不能满足这些虚拟现实环境的需要。协同渲染思想的提出解决了虚拟现实环境中对多个场景同时进行渲染的问题,有利于营造各种不同的虚拟气氛。而通过协同渲染平台可以较大地方便各种分布式虚拟环境的构建,减少营造虚拟环境的时间,提高其真实性,达到用户需要的各种不同效果。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提出了协同渲染的思想。为了同时渲染多个场景,并满足相互之间的约束关系,本文提出了协同渲染这一新的思想,对协同渲染的概念、特征进行了初步定义和探索,并和并行集群渲染、分布式渲染等相关概念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2)构建了协同渲染平台CoRenPlatform。为了验证协同渲染的思想,本文构建了协同渲染平台CoRenPlatform这一原型系统。构建的协同渲染平台具有丰富的底层模型接口、集中的操作控制、方便的网络协同环境、简便的任务节点加载等特点。协同渲染平台在VCC研究室构建的MOVE系统中的成功应用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 (3)对协同渲染平台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针对协同渲染的实时性、一致性、约束性等特征,结合协同渲染平台构建中遇到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如通讯机制、场景管理技术和渲染状态管理技术等。最后达到了系统运行的实时性要求,并通过各种约束条件、协同浏览和协同编辑,实现了协同渲染结果的一致性。

孔建寿[7]2004年在《面向协同产品开发过程的集成管理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品开发是创造社会物质文明的重要源动力,人类文明的进步又促进了产品开发方式的不断演变。计算机支持的协同产品开发代表了现代产品开发的发展趋势,它是信息化社会下群体协作方式多样性的一种体现,通过便捷的现代通信技术,扩大了协作者的交流广度和深度,使产品开发在时间、质量和成本等技术性能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因此研究和开发计算机支持的协同产品开发过程集成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本文首先根据协同产品开发的特点和应用需求分析,在现有的协同产品开发环境基础上,提出了协同产品开发过程集成管理的一种体系结构,分析了该体系结构各项功能模块的作用,讨论了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为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有效的协同产品开发过程管理是产品开发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本文通过对现有协同产品开发过程建模技术的分析,提出了协同产品开发过程的一种层次管理方法,并借助于项目管理和工作流技术建立了协同产品开发不同层次的过程模型。应用活动网络技术和基于层次对象的着色广义随机Petri网研究了不同层次的过程建模理论和技术,并给出了协同产品开发过程集成建模技术的整体解决方案及其实现技术。 结合层次过程建模理论,提出了协同产品开发组织结构的层次化描述,并通过组织、任务、资源、环境等实体建立了一种面向协同产品开发目标的集成产品开发团队组织建模的算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该组织模型的优化方法,提供了协同产品开发组织的管理框架,分析了基于动态联盟的一种协同产品开发网络组织的实现技术。 产品质量是产品生命的源泉。本文将QFD的质量控制思想纳入到过程管理技术范畴。重点研究了基于扩展QFD技术的质量管理过程的实现技术,讨论了面向质量管理的过程优化方法。通过基于活动的质量控制要素定义,解决了面向协同产品开发过程的动态质量控制问题。并就协同产品开发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提出了一个计算机辅助实现框架。 通过成本管理技术和过程建模理论的分析,提出了面向协同产品开发的成本管理系统功能框架,建立了协同产品开发过程的成本计算模型,探讨了面向不同成本对象的成本归集技术。此外,还从协同产品开发成本模型引入了基于成本的过程优化分析方法,给出了一个过程优化算法和成本信息和过程模型的集成技术,这为协同产品开发的成本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策略。 为了实现复杂分布式协同产品开发过程的集成管理,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B/S摘要博士论文和CIS混合体系结构的过程集成管理系统框架,分析了系统结构中的主要应用功能配置和系统实现关键技术。最后,结合高压氮气贮罐产品的开发过程,说明了系统原型的主要应用功能。关健词:协同产品开发,过程管理,项目管理,工作流,集成产品开发组织,质量 功能配置,作业成本管理

谢斌[8]2010年在《策略驱动的空间信息服务协同自组合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网络化地理空间信息应用正深刻地影响着地理信息的服务方式,国家测绘局已经启动了“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等计划,以期全面提升地理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当前,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基于网络的地理空间数据共享和互操作还普遍存在着服务语义模糊、服务组合不够动态灵活、服务异常难以处置等问题。另外,在分布式协同服务资源的主动发现、灵活管理等方面也尚无成熟可靠的方法与产品,这都限制了地理空间数据资源的共享和互操作适用性。本文结合服务计算、自治计算、策略管理以及OGC空间信息服务规范,研究描述空间信息服务协同的共享本体,建立“空间E机构-空间智能体”两层空间信息协同服务模型。通过研究用于服务协同环境的协同控制准则和应用管理策略集,探讨从基于空间E机构的抽象服务流程描述,到具体空间智能体执行实体之间的宏观协同调控方法。研究建立空间E机构的调控模型和空间智能体的具体执行机制,并构建松耦合的两层次服务协同体系,最终实现空间信息服务协同的按需自动建立和自主演化,满足分布式地理空间数据共享和互操作服务系统动态、灵活、快捷、有效、安全的应用需求。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空间信息服务分布式协同体系框架,提出“空间E机构-空间智能体”两层空间信息协同服务模型。建立空间信息服务协同的共享本体、协同推理规则以提供语义基础。基于共享本体,研究服务协同管理策略的表示方法。(2)研究空间E机构协同调控模型,建立以空间E机构方式描述的空间信息服务协同业务规范模板。研究基于软件Agent的空间智能体的组成结构及其内部组件协作方式,以及外部空间信息服务的配置方法和策略驱动的自主管理机制。(3)基于“空间E机构-空间智能体”协同模型,研究空间E机构宏观业务目标与空间智能体个体行为之间的连接机制,通过策略驱动的自主管理,去宏观调控空间智能体的协同参与行为。制定服务协同环境的协同控制准则和应用管理策略,建立空间E机构的调控模型和空间智能体的具体执行机制,形成松耦合的两层次服务协同体系。(4)设计基于空间E机构、空间智能体的空间信息分布式协同服务架构原型,并给出一个空间信息服务分布式协同应用实例分析,验证策略驱动的空间信息服务分布式协同基础设施的有效性。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空间E机构-空间智能体”两层空间信息协同服务模型,结合了语义本体、Agent、策略管理以及OGC空间信息服务技术,提供了具备一定智能化、自动化的空间信息服务分布式协同处理能力。基于领域共享本体,空间E机构能根据地学对象的描述建立地理空间模型,并表达抽象的空间信息服务协同流程;基于策略驱动的自主管理方式,空间智能体能遵循空间E机构的流程编排,按需组建空间信息服务链,并进行服务协同执行过程的异常监控和处理。本文构建的基于空间E机构调控和多空间智能体协同的松耦合两层次服务协同体系,既提升了空间信息服务协同的智能化表达和灵活管理能力,同时又能减少人工干预。对于促进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在地理信息服务资源的松耦集成、动态装配及管理调度等方面,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实现途径。

胡勇[9]2013年在《支持数字样机协同评审的网格虚拟现实环境支撑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面向数字样机的设计评审是复杂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随着产品功能和结构的日趋复杂,产品研发及制造过程中的分工越来越精细,给产品数字样机的设计评审和质量风险管理带来了困难,基于网格的协同虚拟现实环境为处于异地设计环境下进行复杂产品数字样机设计评审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虚拟现实技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中得到应用,成为设计公司、生产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手段;网格技术作为一种前瞻的面向广域网的分布式计算模式,是传统的并行和分布式计算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为虚拟现实应用在更广的范围内利用资源和提供服务成为可能。为支持异地复杂机械产品研发,本文对数字样机协同评审的支撑技术进行了研究,对网格环境下实时评审资源与任务管理、复杂产品海量数据模型可视化方法以及网格评审环境中协同交互模式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一个灵活、可扩展的网格虚拟现实环境,较好地满足了复杂机械产品数字样机的设计及协同评审需求。本文的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复杂机械产品设计的特点及现有数字样机评审环境在分布式协同评审支持上的不足,基于网格计算模型,构建了一个面向数字样机协同评审的多层体系结构,并给出基于网格虚拟现实环境的协同评审方法。该体系结构的关键由私有网格支撑平台、基于服务的分布式并行渲染模块和协同评审应用服务叁个部分组成。(2)从多用户实时协同评审的需求出发,通过分析网格系统中资源的异构问题,提出了适合多用户实时协同评审的资源与任务管理模型,该模型使用基于Web Services的信息索引中心保存系统的资源和任务信息,为用户任务的资源分配和启动提供任务代理服务,而在各个网格节点上由本地资源管理服务负责节点资源的注册和本地作业进程的启动和监控,形成新的专属网格支撑服务平台,这有助于提高评审的灵活性,降低异构资源共享及参与的实现难度。(3)建立了基于服务的分布式并行渲染技术框架。面向机械产品数字样机协同评审的需求,研究了复杂产品设计评审中的难点,设计了基于网格动态资源进行分布式渲染计算的实现方案,并给出了实现原型。面向大规模数据实时处理的需求,研究了大规模数据分布式协同评审中的效率瓶颈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线程的并行数据处理算法,提高了处理效率。(4)提出了多用户协同交互操作方案,该方案能够支持将地理分散的用户接入到一个统一的虚拟环境中,共同对虚拟产品进行装配操作评审。用户可以采用多种自然的虚拟现实交互手段,如数据手套、位置跟踪设备等,同时也支持键盘鼠标等常规交互方式。每个用户在虚拟空间中都有一个独立的映射对象,该对象代表用户在虚拟空间中的位置等属性,并可与其他用户对象进行交互。该方案提供了一致的接口规范,建立了统一的基于协同用户对象的交互和管理视图,便于各领域开发者进行评审或仿真工具的集成与开发。(5)开发了一个面向机械产品数字样机装配评审的网格虚拟现实环境VRGrid,并进行了实例的设计应用。VRGrid系统可以汇聚当前的空闲计算资源,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完成单个计算机所不能完成的大规模数据可视化任务。通过汽车整车数字样机协同评审进行了应用示范,即开发实现了多用户协同虚拟评审应用服务。该应用服务充分验证了网格虚拟现实环境及其协同评审技术可以有效地支持机械类产品的设计评审。

黎勇[10]2005年在《实时协同图案设计优化数据传输若干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CSCW系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技术基础,实时协同应用正逐步成为与网络应用相关的研究热点之一。实时协同设计系统包括很多方面的关键问题,其中在异质网络环境下实现高效的数据传输是实时协同应用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 分析不同网络协同框架与性能,建立基于P2P架构的实时协同模型;(2) 建立多协议数据传输模型完成实时协同环境下多元化数据传输;(3) 建立自适应感知模型优化多用户之间的协同设计过程,减少冲突,提高协同效率。本文的研究目标是优化异质网络环境中实时协同数据传输过程,建立高效协同感知模型,改善协同效果并提高协同效率。 本文首先综述CSCW系统的发展历史以及主要应用分类,介绍针对不同CSCW应用方向的研究现状以及实时协同CSCW系统中各种关键技术。重点介绍实时协同设计系统中的数据传输与协同感知研究的现有成果,并分析其性能表现以及日前仍然存在的不足。 整体系统结构是协同系统设计中一个重要的问题,系统结构的选择决定了系统功能的划分以及功能部件在多个协同端之间的部署方式。本文分析异质网络环境对协同应用可能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P2P网络架构的实时协同编辑系统的应用框架。这种网络结构不再利用中央服务器做为协同设计的中介平台,所有的交互直接在协同者之间进行。基于集中式结构的协同过程及协同规模受限于中央服务器的可用性,并存在性能瓶颈等问题,不适合于在异质网络环境下的协同应用。P2P网络结构突破了中央服务器的局限,增强系统的容错能力;同时通过协同用户之间的资源共享策略达到更好的整体协同性能。 数据传输协议的选择对于数据传输结果的性能指标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第四章首先分析了一些关键网络性能指标对于实时协同系统的性能影响以及特定需求。提出了采用多种传输协议分类传输协同数据的方法,建立动态自适应传输模型,并在某些感知数据的传输中采用AFEC协议结合鼠标位置预测算法提高数据的传输质量。该传输模型的目标是依据传输数据的不同特点分配相应的传输机制,在传输资源消耗和数据传输要求之间建立紧密联系。 协同感知是实时协同系统中提高协同效率以及系统可用性的关键技术。本文提出了基于网络带宽资源预测的自适应感知调整策略。该模型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在数据接收方预测网络带宽并及时将网络状况信息返回给数据发送方。数据发送端根据网络状况调整数据编码策略,发送不同粒度的感知信息。这种方法一方面很好地实现了基于网络实时性能状况的感知信息的实时调整,另一方面也为协同参与者提供了灵活的控制手段,保护个人隐私。

参考文献:

[1]. 实时分布式协同工作环境的研究与开发[D]. 毛启容. 江苏大学. 2002

[2]. 基于时间Petri网的分布式协同工作流研究[D]. 王笋. 山东科技大学. 2007

[3]. 基于Web服务的分布式协同环境中角色访问控制模型研究[D]. 季星. 湖南大学. 2007

[4]. 基于虚拟原型的机械产品网络化快速开发原理与实施方法及其在水泵CAD系统中的应用[D]. 陈田. 四川大学. 2001

[5]. 面向复杂产品的分布式协同虚拟装配关键技术研究[D]. 韦乃琨. 上海交通大学. 2008

[6]. 协同渲染技术初探[D]. 余烨. 合肥工业大学. 2006

[7]. 面向协同产品开发过程的集成管理技术研究[D]. 孔建寿. 南京理工大学. 2004

[8]. 策略驱动的空间信息服务协同自组合关键技术研究[D]. 谢斌. 浙江大学. 2010

[9]. 支持数字样机协同评审的网格虚拟现实环境支撑技术研究[D]. 胡勇. 上海交通大学. 2013

[10]. 实时协同图案设计优化数据传输若干问题研究[D]. 黎勇. 浙江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  ;  ;  ;  ;  ;  ;  

实时分布式协同工作环境的研究与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