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广东四大保税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东论文,保税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圈外人看保税区,虽不陌生,但觉神秘。这一新生“宠儿”已是继经济特区、开发区后在我国经济领域中的又一面旗帜。广东,拥有深圳沙头角、深圳福田、广州、汕头四大保税区,其发展态势如何?这早已令人瞩目。在本文中,笔者将为你撩开这张神秘且迷人的面纱——
“再造几个香港”的试验田
保税区是继经济特区、开发区之后的又一个新的经济区域,在国外又称自由贸易区或出口加工区,已有400多年历史。但在我国,她还十分年轻。1990年6月2日,经中央批准我国创办了第一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从此,具有“自由港”性质的贸易加工区开始步入我国的经济社会。之后,国务院又陆续批准设立了12个保税区,即天津港、大连、张家港、深圳沙头角、深圳福田、福州、海口、厦门象屿、广州、青岛、宁波和汕头等。广东省占有其中的四个。另外,部分省市正在酝酿或已动手筹建功能类似的经济开放区,如保税工业区(厦门)、特别关税区(海南)等等。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保税区是我国借鉴国际上通行做法如保税仓储和出口加工区等管理模式的优点,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的由海关监管的经济开放区域。根据我国目前已经建立的保税区,它们的基本职能大致有三项,即出口加工功能、国际转口贸易功能和仓储、商品展示等贸易服务功能。这些基本功能是保税区与经济开发区和特区的主要区别。
保税区又是国际、国内市场的连接点,使经营者直接面向国际大市场。保税区与国际市场间除国家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外,货物可以自由流动,同时要按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实施保税区与国内非保税区之间货物、资金流动的有效而严格的管理,把保税区建设成为制度完备、手续简便、服务优质、管理高效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模式。
保税区实质上是由政策滋润起来的“人造香港”的雏型,是迈向“人造香港”的试验。保税区的运作,以国际惯例来规范自己,因此,它的开放度是“再造香港”所需要达到的。
保税区建有特殊的隔离设施,是一块“国境之内,关境之外”的“飞地”,一般只有几平方公里的小范围,海关作为保税区的监管部门,其职责是为保税区提供最简化、最方便的监管措施,以促进保税区的建设和发展。
自由贸易区或出口加工区在东南亚地区密度较大,香港、新加坡都是成功的典范。自1990年以来,我国先后批准的13个保税区,总面积是30.93平方公里。这些保税区大多已进入启动运行阶段。1994年6月3日,在天津召开了全国保税区工作座谈会,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会上强调,要统一认识、规范和完善保税区的管理,使保税区真正成为我国开放经济的新的生长点,成为周边国家和地区商品集散分拨中心,带动区域经济,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这就充分表明了保税区在我国经济发展规划中所处的战略地位。
特区中的特区
全国保税区的布局原则上是每个沿海省份设立一个,每个特区设立一个,目前为止,广东拥有深圳沙头角、深圳福田、广州、汕头四大保税区。
——沙头角保税区:中国第一个保税区
沙头角保税区于1987年12月25日经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准创办,沙头角保税区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个试验式保税区,一成立就被赋予试验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保税区模式的历史使命,在发展中无先例可循,遇到了种种困难和问题。在大胆超前探索的过程中,沙头角保税区逐步形成了一套“一条龙”服务、“一站式”的工作制度,并在管委会的机构设置、保税区管理与服务、运作机制等方面积极按国际惯例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全国各保税区的设立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进入沙头角保税区,尤如进入了一个大型厂房区,厂房建筑林立,机器声不绝于耳,一派热闹景象。沙头角保税区以发展先进的外向型工业为主,并适当发展进出口贸易、转口贸易、仓储、运输、房地产及其他第三产业。
沙头角保税区东北接华南最大国际中转港盐田港,水路航线至香港维多利亚港53海里,南接通往香港的沙头角口岸,在口岸设有保税区客、货车专用通道。总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这一保税区在试验中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于1991年5月28日由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
——福田保税区:与香港仅一步之遥
福田保税区是名副其实的“特区中的特区”。
福田保税区位于深圳市福田新市区的最南端,与香港一河之隔。福田保税区于1991年5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全区面积约1.68平方公里。福田保税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与深圳和香港紧密相连,设有专用通道与香港连接,具有充分利用深港两地优势的有利条件。有关人士认为,福田保税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运作环境,一定要使用好这块“宝地”,设计总体功能的指导思想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它的优越条件,起点要高,档次也要高,要具有超前意识。因此,它应该比内地其他保税区的开放度更大,应该成为内地保税区的“排头兵”。
——广州保税区:“追龙”重棋
广州保税区虽非身处“特区”,却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
广州保税区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相连,以开发区积十年建设所形成的整体投资服务配套基础设施为依托,两区建设融为一体,互为作用,形成“前店后厂”、工贸并举的格局。广州保税区背靠华南最大的商业都市——广州,连接率先开放、高速发展的珠江三角洲,形成对华南地区广大腹地的辐射。
广州保税区1992年5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同年7月8日举行奠基并公开对外招商,1993年2月正式破土动工。它是全国第一家由外商独资企业全面承担开发经营的保税区,更有利于投资者按外国投资企业法以及国际惯例来运作,发展上更具活力。保税区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开发区至香港的直通客运码头正在筹建,区内已建成两个3000吨泊位的集装箱码头,正在建设四个1000吨泊位的散装码头,地理位置优越。
广州市长黎子流曾强调说:建立保税区是广州实现“追龙计划”、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一个重要步骤。
——汕头保税区:汕头的再造优势
汕头是中国对外开放最早的五个经济特区之一。汕头特区经过14年的对外开放,社会、经济各方面事业,尤其是商业贸易发展迅猛,为保税区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物质基础。汕头保税区于1993年1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区用地面积总计234.36公顷。汕头市政府赋予保税区管委会“十大权限”,在政策上享有“货物进出自由、资金进出自由、人员进出自由、外汇进出自由”的优惠,具有良好的软件经营环境。
神秘?并不神秘
目前,我国的保税区按功能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保税仓储区,主要从事保税仓的简单加工业务和储运业务,这类保税区一般设立在主要港口附近;二是保税工业区,主要是通过免除关税的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外资办厂,形成全封闭式的全进全出的“出口加工区”,例如沙头角保税区;三是综合性保税区,既可发展保税仓储业,又可发展商业贸易、金融等第三产业,还可以发展“全进全出”的出口加工工业,广州、汕头、深圳福田都属于此类。
作为国内第一个试验式的保税区——沙头角保税区的经营管理方面率先做到精简高效。保税区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政、事、企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管委会是保税区最高管理机构,管委会下属三系统分别从事三种职能:(1)接受政府授权,行使部分政府职能,对区内企业及经济事务进行管理,并保障中外投资者在此投资的一切手续都可以在区内一揽子办妥,保证办事高效;(2)与政府职能相配套,向投资者提供各种配套的公用事业有偿服务;(3)经营保税区开发建设,并为前两种职能运行提供经济保障。
沙头角保税区实行“一站式”工作方法和“一条龙”配套服务。“一站式”工作方法是管委会把与投资者有关的手续,如企业审批、进出口货物审批、环保审批和监控等工作集中在保税区内一揽子办妥。客商在提供准确、齐全的资料后,管委会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工作,发给批准文件。“一条龙”配套服务是企业设立后,保税区提供包括供水、供电、厂房、宿舍、食堂、通讯、招聘员工、装修、仓储运输、卫生、绿化、保安、代理报关等在内的综合配套服务。
而福田保税区则以国际贸易为主。为了符合深圳特区大系统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福田保税区本身发展的条件、地位和作用,同时考虑国际发展趋势和香港“九七”回归,福田保税区管委会将全区的基础设施与产业结构作了合理的配置,全区划分高新科技工业区、保税仓储区、金融贸易区、商住区和辅助设备配套区。福田保税区是一个既可发展高新技术工业,又可发展金融、贸易、仓储等第三产业的综合性多功能的保税区。
福田保税区是深圳经济特区办成自由贸易区的试验场。由于深圳与世界各地的交往越来越广,贸易额越来越大,当前急于探索的是怎样进一步改革开放,把深圳建设成国际性自由贸易区。而福田保税区的产业结构及其“多元化”、“国际性”的运转功能决定了福田保税区这个试验场的战略地位。“福田保税区的就是深圳特区的明天。”资深人士如是说。
汕头保税区从一片空地上以最快的速度树起了自己的形象,一边建设一边招商,它的发展方向也是要建成多功能、现代化、国际性的对外开放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得开放风气之先的政策优势,而倍受海内外客商的广泛关注,设立至今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已引进了二百多个项目。
继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后,又有广州保税区悄然升起。从一片甘蔗地建设起来的这个“特区”,逐渐发挥出它的“珠三角”的“排头兵”的作用。
广州保税区以发展国际贸易为主,面积达11万平方米并拥有1880多个摊位的大型物业——商品贸易展示街已基本竣工,并完成了大部分招租任务,她将力图办成永不闭幕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和世界博览会。
广州保税区最具特色的就是拥有EDI网络工程。EDI应用系统又称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总投资约2000多万元人民币,并引进世界最先进的技术,该系统的建成将为保税区企业在外贸、商业运行上提供全电子方式的、高度自动化的贸易信息处理和交换技术手段,对保税区的管理运作将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国际大财团纷纷落户
先后上马的广东四大保税区,正沿着成型—发展—提高的发展阶段不断努力着,其发展的态势及战绩是喜人的,请看以下几组数字。
——福田保税区资金充裕,其中95%源于引进外资,亚洲的十大财团,已有七个在该区落户,到该区投资的项目,每个均在2亿以上。去年11月的香港招商会更是满载而归,一次性招揽了9.7亿元的项目、合同,签署10.2亿元的意向书,并大部分已兑现。
——广州保税区正式运行以来,已有800多个企业登记注册。作为全国第一家全民承担开发经营保税区的业务的广保国际集团首期投入资金1020万美元,当年便有喜人的回收。截止94年底年进出口总额突破2亿美元。
94年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年,各保税区面临资金紧张的问题,同时赋予保税区的政策在实际动作中有所踏空,出现“孤岛现象”。虽面对种种困难,而各保税区仍有长足的进展。
——沙头角保税区,94年以引进为龙头,采取“走出去,引进来,多渠道引进”的方式,下大力气招商,投资总额达1800万美元;全面工作较为理想,工业总产值达16亿人民币,出口创汇11455万美元,占全国13家保税区的60%。
——1994年有十一个国际大财团落户福田保税区,引进外资27.3亿港元,日平均引进外资747万港元,注册企业103家,基建总投资2.3亿元人民币。
95年,保税区将面临的是一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紧迫形势。各保税区将迎接全国、全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更要接受彼此间的竞争。同时,香港的接近回归,给四大保税区增加了无形的压力,特别是福田、沙头角两保税区更肩负着香港接近回归阶段的探索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历史重任。95年的中心任务是什么,基本步调将如何,各保税区已有清晰的认识,并制订了详细计划,力图新一年内有更大更喜人的发展。
难点与突破口?
还处于摸索状态中的保税区,如何正视自身的不足与难点?保税区管理层作了系统的总结。其主客观存在什么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思想观念的问题,有部分人思想仍然滞后,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分配及用人观念上,患得患失,这对保税区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保税区的发展战略研究还比较滞后和欠缺,理论的指导与实际发展速度不很配套;
——保税区管理规定的政策不很明确,有点模糊,例如海关监管进出保税区货物的手续上还缺乏点明确的高效的操作办法;
——现行政策规定与保税区的发展配套问题,按现行规定,对开展进出口贸易还有一些限制,使保税区难以发挥其优势;等等。
保税区在中国仍属于一个年轻的经济区域,真正掌握它的性质、功能、运作和作用的人还不多,因而保税区有很多理论问题仍需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比如保税区的功能,按我国目前现行的法规是单向的,即区内企业购进目的在于进入国内市场的商品根本不能进入保税区,即使暂放保税区等待办理全部进口手续也是违章,就是说,目前我国保税区只打开了一个扇面面向海外市场,而另一个向国内辐射的扇面则关闭着。国际上保税区的功能大多是双向的,如韩国自由贸易区内货物50%可销往关内,美国则100%。如何在更大程度上发挥保税区功能问题,这是实践者们和理论研究者们必须加快解决的新课题。
另外,在统筹规划方面,各保税区要注意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论证,对当地的资源配置经济发展进行统筹安排,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劣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
目前亚太各国在实施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时,都视自由港为经济发展的先导和支柱,以期在亚太经济新格局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所以,建立自由港,不仅是世界经济的普遍现象,而且是各国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国际贸易合作的重要手段。
广东各保税区的设立和发展,将对广东经济发展新格局起到“窗口”、“桥梁”、“龙头”式的作用。对我国的“复关”、我省的“珠三角”规划都有深远的发展意义。国内其他保税区,亦是车水马龙,外商纷至沓来。香港一家报纸评论说,中国大陆永远是外国投资的至热点,而中国境内新近兴起的保税区,则是外商问津的最好去路。
标签:保税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