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观经济:一个新的经济内涵_经济论文

细观经济:一个新的经济内涵_经济论文

介观经济:一种新的经济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论文,内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介观是物理学上的术语,特指波长处于微米以下的宏观与纳米以上的微观的中间状态。转用于经济学中,它是指徘徊于宏观与微观的中途的经济领域。从前,正如物理学上介观未被发现一样,人们把社会经济的更好运行只寄希望于微观的市场或宏观的政府,不自觉地强化一种“非彼即此、非此即彼”的盲从,从而跳跃在经济宏观与经济微观的终极。然而市场活动的微观主体与以经济总量平衡为目标的政府调节缺乏有机联系,由此及彼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需要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的出现,以此来调和宏观与微观、政府与市场、市场与市场外领域的矛盾。介观经济应运而生。

一、介观经济的内涵界定

所谓介观经济,简言之,就是指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各种经济形态的总和,具体而言,它具有三方面的涵义:1、介观经济是各种微观经济主体系统组合的结构表现,是微观经济活动的扩大化或系统化。没有介观经济体系,微观经济就变成散乱的、不可确知的和不可调和的单元。2、介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直接基础,或者说是宏观经济活动的直接作用对象。3、介观经济是处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综观经济的中间层次,在整个综观经济领域里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相当规模的某一产业或几个产业的大企业、各种具体的产业经济以及由各种产业链条组成的区域经济是介观领域的经济常态。由于介观经济的承上启下作用,其运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进行微观经济的组合或协调,实现混乱的微观经济的系统化;二是进行产业或一定区域内部的经济调节,实现产业或一定区域内部的经济平衡与协调发展。

因为,介观经济是处于宏观经济影响微观经济或微观经济达成宏观协调的中间经济地带,是生产力发展形成的宏观经济分化、微观经济分层以及非政府非市场组织形态蓬勃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可以分为亚微观、中观和次宏观三个经济层次。亚微观是市场经济发展和市场分化促成传统微观经济主体分层的必然结果。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知识带来的附加值增长在生产和销售市场的优势作用日益凸显,人才的争夺和流动显得更加剧烈,人力资本作为一种最重要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得到市场的确认,这使传统的市场经济的微观活动主体(即企业)发生了截然不同的两极分化。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不断细化。作为传统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在不断加快的生产要素的流动中分化为个人或团体性的“动态分子”,这些“分子”可以更自由地重组、更好地创新和更敏捷地根据市场变化进行生产。于是,生产由大批量生产转为符合单个用户需要的“分子化”生产,市场也变为“分子化”的市场,拥有企业投入要素所有权的经济主体成为市场活动最基本的单元。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每年提供的新的就业机会中,中小企业不少于65%,法国和日本的中小企业雇用人数约占全产业的2/3以上,另一方面,企业规模化发展的势头一浪高过一浪,企业间的兼并联合从规模到数量都成倍上涨。在上个世纪的五次购并浪潮里,年均企业购并高峰由起初的530起发展到1995年的5000起以上,1996年突破万起,年均购并规模由300亿美元上升到1996年的7000亿美元,并呈现出强强联合和新吃旧的时代新特征。这些兼并联合的大企业虽然在根本上是为适应传统经济向新经济转变的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但其管理的复杂程度和影响力丝毫不亚于一些小政府的行动。象微软、英特尔等企业帝国,它们具有左右所处行业的能力,其经济实力更远远超过了许多中小国家。它们自身的市场行为不仅影响到企业的内部利益协调,而且对所在产业乃至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协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企业的行为已不能用传统的微观经济理论来充分解答,而必须构建一种超微观的经济理论来引导,需要传统经济理论领域的突破和创新。这为介观经济的亚微观体系的存在提供了必要和可能。

在市场经济主体微观分化的同时,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职能也现出了许多不相适宜的地方,这些政府职能的分离构成了介观经济的次宏观层次。首先,政府不少指令性的经济行为完全可以用市场的方法来加以解决,而且可以做得更好。因为政府机构的设置有一种市场化的趋势,但以赢利为目标的政府部门并不能达到赢利的目的,相反导致市场竞争的非公平和政治寻租的加剧。其次,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使得各级地方政府不再仅仅是上级政府权力的一部分而主要着力于执行上级部门不合时宜的微观性的经济政策(即试图用宏观的方式来达到非宏观的目的),而是必须成为具有因地制宜能力的独立决策权的一级经济协调主体。再次,政府以社会经济总量平衡为目标的调控行为适应不了市场经济主体微观细化的要求,或者说,政府以宏观的方式来实现微观调节的目标具有缺陷,需要一个中间的纽带来穿针引线。总之,由于企业规模化发展的不断壮大和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主题的确立,介观经济的传统微观波动不断加剧,各区域的商品价格水平、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和就业情况等受到“膨胀的微观经济”的剧烈震荡而不断失衡。科学合理地调节本地区的商品价格水平、产业结构和收入再分配,实现经济高增长低失业、高产出低投入、以及域内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对平衡,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具有新的经济指导思想,采取新的协调模型进行整合,这些政府职能的分化重组形成了介观经济的次宏观经济体系。

但是,中观经济才是介观经济最显而易见的经济形态,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不断涌现的既不属于传统宏观经济又不属于传统微观经济的新的经济活动主体,是在传统经济学理论真空中凸现的一个新领地。例如各种各样的非政府非市场的社区组织、慈善机构、志愿者组织、行业协会、企业间博弈合作的商会、以及以社会福利为目标的各种民间协会或俱乐部组织。其中有的强调公益或社会福利,有的适可而止的涉足一些以利益为目标的市场行为,有的意图防范市场失灵于未然,有的以克服政府传统宏观性调节的缺陷为目的。它们在推动以直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微观经济活动的同时又使微观经济各主体自主实现非微观或宏观性的经济协调,在引导和规范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同时又推进产品结构乃至产业结构的优化,进而为社会经济的宏观调节提供重要基础。这些中观经济主体构成了超越传统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活动的第三种经济发展力量。

二、介观经济的特征表现

作为实现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的微观推动和微观经济主体合作剩余的宏观权衡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介观经济主要表现为相干性、不定性和长期渐变性三大特征。

1、介观经济的相干性

由于介观经济中的亚微观和次宏观两个经济层次是从传统的微观和宏观经济领域分化出来的,分别具有较强的微观和宏观特性,如同物理学上的宏观与微观之间的波长一样,它们必然会因为外界“粒子”——宏观的政府经济调节行为或微观的市场经济活动——的激发而表现出超越中观经济状态的政府宏观性和市场微观性,形成一种政府宏观经济或市场微观经济的干扰状态,这就是介观经济的变而难测的相干效应。典型的例子有美国政府直属的社区规划和发展办公室(简称CPD),它负责协调社区规划和发展中所涉及的与其他政府机构、公私组织、私人企业和金融市场等的关系,而且,这些关系又是通过各种具体项目的推行来实现的。但CPD的这些政府职能在日本却分化为一些营利或非营利性的社区组织、甚至直接以利润为目标的企业来实现的。这使美国和日本的这些相同的社会经济领域表现出不同的介观经济形态。CPD因政府职能的介入而呈现出传统的宏观特性,日本相应的社区组织或企业则因是否直接利润的经济目标而表现为传统的微观性或中观的沉寂。由此我们或许可以在本质上得出,中观经济就是缺乏外在“粒子”激发的介观经济的内在形态。

2、介观经济的不定性

介观经济是综观领域里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但这只是一种经济目标上的区别划分。由于生产力的非线性作用,宏观、介观和微观之间的界线不断变化,宏观与微观传统静态的固定划分已不适应于动态的介观经济结构。在既定的社会经济目标下,介观经济的外部形态显示出极大的不确定性。首先,介观经济的外在表现不是唯一的,它可以呈现出次宏观、中观和亚微观三种形式的经济形态。其次,介观经济的存在领域也不局限于宏观与微观的传统格局划分。它既出现在传统的微观市场领域里,又存在于政府宏观性领域并对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起着重要作用;它既可以以营利为目标或者进行直接的利润分配或再分配,也可以以公益的形式出现而凸显在非市场性的道德伦理领域。也就是说,不管是政府、市场还是市场外领域,介观经济都客观存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三,介观经济的外在形态存在突变性。介观经济的次宏观、中观和亚微观三个经济层次是一种基于传统宏观和微观基础的划分,但它们的宏观性或微观性并不存在于特定的领域,相反,各个领域的介观经济的各种形态时常交替存在。这是因为,介观的每一种经济形态都在生产力催动下存在始终的宏观与微观性分层,促进各个领域的介观经济的具体形态不断适时调整。此时的政府宏观性经济管理模式可能为彼时微观市场化运作所取代,反之因政治、军事等诱因也存在完全市场化介观运营向政府主导的介观运营转变的可能。因此,现实中的介观经济在外部形态上是不同“相位”的综合,即多样的、广泛的和多变的介观经济形态,这就是介观经济的不定性。

3、介观经济的长期渐变性——宏观性递减与微观性递增

虽然介观的具体经济形态具有多样性和可变性,但介观经济的发展变化并不是杂乱的,它存在一种内在的长期变化趋势,因为介观经济的各种具体形态的综观性质在根本上取决于其经济主体的客观信息与主观信息的获取比例,进而决定于所获取信息最终度量的可靠性程度。一般来说,客观信息获取比重越大的经济活动,可靠性越强,微观性越明显,同时其宏观性呈反向的渐变趋势。而主观信息对经济活动的可靠性受制于主观信息向客观信息转变的可能性,并在根本上决定于人的主观理性程度。所以从静态上看,主观成份越多的经济活动的宏观性越明显。但主观信息向客观信息转变的概率是可以提高的,因此其可靠性也是可以提高的。历为信息最终度量的可靠性受四个因素的影响制约:经济活动主体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科学决策水平和决策流通环节的科学性。这四个因素又在根本上为科技水平和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的素质决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和个人素质的不断提高,经济主体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也得到提高,决策从形成到执行的时间缩短,决策流通的环节减少,社会经济活动的微观性增强,宏观性减弱。所以在介观乃至综观经济领域里,尽管微观性的经济主体不断细化,但经济的微观基础却在不断扩大,这是社会经济市场化的内在原因,也是介观经济外在形态的渐变趋势所在。

总体来说,相干性是介观经济的内在属性;不定性是介观经济具体形态的外在表现,或者说是介观经济具体形态的局部性变迁;宏观性递减与微观性增强则是介观经济的长期变化趋势,也是介观经济发展的必然历史特征。

三、介观经济的理论假设及其现实功用的规定

假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科学的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解决现有的或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因此每种理论的作用都终归受其基础假设的规定。例如,理性人的假设为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理论提供了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对介观经济来说,不管是内涵界定还是特征表现,它们都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事实假设:①市场偏向于经济微观,但又不是完全微观的;②政府偏重于经济宏观,但又不是完全宏观的;③经济领域存在着传统的宏观与微观不充分,或者确切地说,传统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间存在事实与理论上的空白。介观经济的这三个理论假设正规定着介观经济理论的作用,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市场进行新的规范。

市场不是完全微观的。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不再是市场最微观的经济基础,人成为市场经济活动最基本的主体;企业只是流动的市场要素的组合体,或者说是一个不允许流动的小市场,具有宏观与微观的双重属性——

一是连绵不断的企业联合与兼并浪潮。到1996年,企业购并每年突破万起,资金上升到7000亿美元。不断壮大的企业规模使企业的管理显得更加重要。事实上,企业存在的利益目的就是要从内部治理结构和市场交易中获得,为避免管理上的失误,企业结构变得更为复杂,企业的管理随着规模的扩大变成一种企业内部的宏观性协调。

二是企业生产小型化这种显而易见的事实。尽管企业的规模化发展显示出一种追求合作剩余的联合冲动,但大企业的生产总值从未超过全社会的40%。新的统计表明,战后美国60%以上的创新技术、德国2/3的专利技术,都是由个人自组而成的小企业创造的;在发达国家,小企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美国为2/3,德国占85%,日本非一次产业占81.4%。企业生产经营的小型化微观性偏向成为市场经济微观活动的另一极。

这种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的分层对市场的健全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加强对市场活动的微观主体的规范和保护,不断提高市场要素流通的速度和合理性。新的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即拥有企业投入要素所有权的经济个体)比传统的微观经济主体(即企业)面临更小的市场风险,或者说将以前企业的大的市场风险分划成若干个人的小的市场风险,有利于各企业投入要素的合理流动,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重组和技术创新,有利于市场风险的克服规避。因此,要下大力气来培育新的市场主体,促使原有的微观主体转型,实现微观经济基础的重构。二是要把企业从传统的微观经济主体中分离出来,建立起符合规模化发展的企业运营机制。这主要是因为,①企业在本质上是一种小型化的市场,但企业市场内部各要素的流动性弱于普通市场各要素的流动,需要一种不同的市场运营模式;②大多数行业都存在一种企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效应,给以效益为目标的企业生产提供了膨胀的可能;③微观经济主体往往强调其利益偏好而忽视其社会责任目标,而不断壮大的企业能够承担更多的团体或社会责任。成功的企业比成功的个人更具影响力,如果一个企业能够成功的运营,不但它的股东而且整个社会都会从中受益。相反,如果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转失败,它的雇员、供应商、顾客及其所在的社区都得承担它的失败损失及其责任。三是培育完善符合介观经济运营的市场模式。它包括微观经济运行的介观环境的培育、介观规则的制订、介观层次的社会经济收入的分析与再分配制度,等等,使整个综观市场的运营有机协调。

第二,对政府职能的规范

介观经济是综观经济的中间层次,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有机整合的中介,也是经济宏观调节微观的必经之途。作为宏观经济作用的主要载体,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要就是对介观经济的干预,或者说,政府的职能主要就是一种介观协调。明确介观经济的具体范围和运营情况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规范,进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但是,政府对介观经济的协调作用是十分有限的,或者说,政府的宏观性是不完全充分的。这主要是:①政府的财政收入是相当有限的,财政支出也就限定在相应范围,这规定了政府职能的有限性;②政策的作用始终是间接的,有一个转化过程,因此,依赖于财政的政策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③生产力发展促使经济宏观性递减或微观性增强,使政府用途在这些变化的经济领域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不完全充分宏观的存在使我们不能把政府作为宏观协调的万能法宝,并相反地要求随着经济宏观性递减而不断弱化相应的政府职能,甚至让一些政府职能退出而让位于一些非政府性组织。例如,美国政府拥有令人羡慕的高财政收入,其公民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也有隶属于政府职能的传统,但是,尽管政府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援助远远还满足不了社会需求,但社会保障、老年保健医疗、医疗补助等形形色色的福利总费用占了联邦政府总支出的50%。因此,历届的美国政府把财政赤字作为理所当然的事。直到20世纪90年代,政府以外的福利组织——私人慈善机构和志愿者组织等进一步蓬勃发展,政府的负担才得以减轻。据估计,在18岁以上的美国人中,约有一半人从事志愿工作,美国家庭近75%为慈善事业慷慨解囊;成年人平均每星期从事4.2小时的志愿服务,而青少年的平均志愿服务时间为3.5小时。它们对缓解财政赤字、转变政府职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形成对市场的拉动。市场总是在变化、分解,始终处于亟需完整之中,而政府与市场之外不断兴起的中观事物也需要满足发展中的不同的新需求,需要政府制订一系列市场与中观的新规则,培育完善适于介观经济新发展的环境和组织。因此,政府职能不仅要从一些微观与介观领域中退出,而且也要加强一些不成熟的非宏观领域的职能进入。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事实。如国有企业转型和经营的规范,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起步阶段的具体而微的市场运作,等等,这些都是非宏观性政府职能的重要表现,也是实现生产力拉动具体经济形态转换的必不可少的推动力。

第三,对中观经济形态的培育和规范

综观领域的传统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在现实的对比下存在理论上的空白。这些“空白”常常是独立于政府与企业之外的,被国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第三域”或“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而国内的经济学者则习惯于根据宏观与微观的传统划分称之为中观经济,它主要是满足一些政府与企业所不能解决的公共利益或集体利益需求。因为,日新月异的生产力可以为人类带来无限福利的可能,也可以把人类推向罪恶的深渊,因此,我们不能仅从营利的市场角度、从能为我们赚多少钱或节省多少资源的角度来看待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应建立一个不隶属于买卖关系的人的价值基础的社会。这方面,发达国家已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如美国庞大的民间性慈善机构和自愿者组织,日本各式各样的行业协同组织。为进一步推动第三域经济的发展,日本政府还对非营利组织给予了法律上的保护和支持,如《促进特定非营利活动法》、《社会福利法人法》等。日本厚生省的最新统计表明,日本老人特别养护设施中有90%以上为社会福利法人所经营,第三域经济的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而美国的志愿服务人中有9000多万,仅志愿服务1年创造的价值就大约在20亿美元以上,专门在非盈利组织任职的雇员约有1000万。因此,中观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够提供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公共物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非市场化需求,而且能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节省财政开支,并为大量的失业人口创造就业的新前景。

四、结语

介观经济是综观经济的中间层次,是联结宏观和微观的主要纽带。它包括亚微观、中观和次宏观三个层次三种经济形态,具有相干性、不定性和宏观性递减或微观性递增的长期渐变性三个特征。它的构建基于对传统经济理论的三个假设——政府的宏观性是不充分的,市场的微观性也是不充分的,传统的宏观和微观在理论与事实上都存在空白。而且,这三个假设在现实生活中是客观存在的,这为介观经济理论的构建提供了可靠性。

但是,传统经济理论的大多数假设在介观经济领域是同样适用的。例如,资源的稀缺性规律假设、政府对市场干预的有效性假设、偏好和理性预期的客观存在等。也就是说,介观经济只是传统经济划分的一种补充,也可以说是传统经济框架的再划分,它只是改变了传统经济理论中的个别结论,而不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根本否定。譬如,它在强调区域内产业结构或产品结构的协调发展时,它的重点是确立本区域的产业优势或产品优势,这与宏观的结构均衡是有一定区别的,但同时又是服务于宏观均衡的目的。

当前,在市场与政府职能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建立了自己的初步的介观基础。但由于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驱动,更由于大政府与小市场的固有成见,人们老是强调维护市场,防范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对私人利益的侵害,进而在私利的驱策下对公共权益带来了极大危害。这不仅严重束缚了政府与市场的合理整合,而且极大地限制了经济介观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成为毁灭经济自由主义的一个重要因素。

然而,我国目前的改革仅仅认识到大政府的病根,因而强调的只是其职能从微观经济领域的退出,却忽视了改革的目的并不是政府职能的弱化,而是集中力量对一些主要职能进行加强,更忽视了政府和市场之外的介观领域的存在,因而其前瞻性和预测性的战略与政策往往在经济的高速发展中迅速失效。这不仅造成了经济的巨大损失,而且把人们带入了迷茫中。

在某种程度上说,政府是介观性的,市场也是介观性的,在某些领域政府与市场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但相关的事物与它们相撞,必然呈现出诸多的迷离色彩,这就是经济学上变而难测的介观效应。但是它的本质并不如我们看到的那样难测,而是我们还没有深入的研究。我以为,当前中国所面临的最大危机就是滞后的理论、凝固的思维、政府与市场乃至宏观与微观之间存在的介观真空。

标签:;  ;  ;  ;  ;  ;  ;  

细观经济:一个新的经济内涵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