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家庭美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美育论文,家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何谓家庭美育?我认为,家庭美育是孩子与具有血缘关系的父母,以生活美、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为教育内容,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培养孩子美好的品德、美好的情操,健康的审美趣味,培养孩子初步的认识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基本能力,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和美好人格的形成奠定最初的基础。家庭美育是家庭教育的中心,它不仅对孩子健康成长有重要作用,而且对社会的文明,进步也有重要的作用。
一、家庭美育的特点
家庭美育以其鲜明的特点区别于其他教育,主要表现在:
(一)从时间上看,家庭美育具有早期性和长期性。这是家庭美育的突出特点,早期性是指家庭美育比学校美育、社会美育在年龄上要早得多。事实上,人在母腹中就可以或者说已经接受了审美教育,即胎教美育。专家们认为,审美教育的起点在胎儿,同样,婴幼儿时期也是早期美育的一个关键阶段。历史上许多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的成才大都与他们早期的家庭美育有密切关系。因此,重视家庭审美教育已成为当今幼儿教育的一种趋势。
长期性是指家长对孩子的审美教育是家长永生的义务。因为家庭不仅是人生的起点,也是人生的终点。如果不注意长期性,中间稍有中断,很可能使孩子审美兴趣淡漠,影响审美观念的形成。只有从一而终对孩子进行生活美、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的教育,才能完成家庭审美教育的任务。
(二)从内容上讲,家庭美育具有形象性和具体性的特点。有二层含义:其一,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美育的材料本身是具体的、形象的。其二,家长对孩子进行美育的过程要具体、形象。因此,家庭美育依赖于家长运用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来诱发孩子对美的需求,使孩子感受到美,受到美的教育。同时,家庭美育内容的形象性、具体性因孩子年龄不同也有所不同。比如,父母可用雄伟长城给孩子讲述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美;可用英雄人物象赖宁、雷锋等英雄忘我的精神给孩子讲述人性美、人生美;用家乡的山川河流、田园风光向孩子讲述祖国的山河美等等。总之,家庭美育可随时随地、不拘形式用感人的、具体形象的美的事物教育孩子,使他们感受到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三)从形式上讲,家庭美育具有灵活性和渗透性的特点。首先,家庭美育的灵活性表现在美育不受时间、地点、条件、内容、形式上的限制,可以经常的,随时随地进行。比如,给孩子吃苹果,引导孩子观察苹果的形状、颜色大小,可教育孩子要和大人分着吃,有“孔融让梨”的美德;逛公园,可引导孩子观察动物的神态,鲜花的颜色及小鸟的叫声,流水的潺潺声;可给孩子讲故事、听音乐、看电视等进行一些经常的、灵活的、随时随地审美教育,把美育贯穿于孩子的全部生活之中。
其次,家庭美育的渗透性表现在审美的因素渗透于材料之中,渗透于形象之中,正象杜甫所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个“潜入”正是审美渗透性的表现。我们的古人也常用风比喻审美教育。说审美像风一样无影无踪,却又像风一样有力而不可抗拒。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要实现家庭审美教育,就要有利于各种美的因素,把他们渗透于孩子的生活之中,使他们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在这里,我们更应注意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美育也自觉不自觉地打上了社会的烙印。这就需要我们的家长仔细观察,耐心教育。比如,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外面精彩的世界会闯入他们的视线,哪些是美的、善的、真的,哪些是丑的、恶的、假的,孩子会一时难以分辨。比如,他们在服装上以“奇”为美,行为举止上以“油”为美,语言上以“腔”为美等等。需要我们的家长耐心给以诱导、启发,甚至利用“现身”的说法对孩子进行正确审美教育,分清美、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因此,我认为家庭美育不仅从形式上具有灵活性、渗透性,而且也应具有可控性。为孩子选择一些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选择一些生活中典型的模范人物形象,对孩子进行正确审美教育,使他们具有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
总之,家庭美育的特点是和儿童身心发展分不开的,是和美育的内容、形式分不开的,应给予重视。
二、家庭美育的实施
家庭美育的实施是利用父母天然的美育教师,家庭日常生活中具体、形象、丰富的美育内容,父母、姊妹、亲人之间真挚感情交往的审美手段进行的。因此,我认为家庭美育的实施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一)扭转人们对家庭教育目的的错误偏向,将家庭美育置于家庭教育的中心地位,使每一位家长清楚认识到,孩子是21世纪的栋梁。美好的,富有竞争的二十一世纪,需要大批具有健全、完美人格的有用人才。而这些人才是从他降生的那刻起就在家庭中父母教育下成长、培养的。因此,我认为,家庭教育归根到底是教孩子做人,做一个完美的人,而不是教他们记多少字,算多少题。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时代错过的东西,到了少年时代就无法弥补,到了成年时期就更加无望了。这一规律涉及孩子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美育。”
(二)营造美的氛围、熏陶、启迪孩子美好的心灵。家庭美育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它要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即受家庭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家庭物质环境是指家俱的摆设、室内颜色搭配、光线的明亮等。家长对孩子进行美育,首先,要美化家庭环境,做到整齐、清洁、舒适、美观。房间的布置,用具的陈设在形状、颜色、分寸上要协调统一,使他们在优美的日常生活环境中接受美的熏陶。其次,儿童对色彩的感觉先于其他审美感知的发展。房间的装饰色彩要鲜明、丰富,发展他们的审美视知觉能力。再次,家庭环境的美化要随孩子年龄增加,让孩子参与,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美化生活环境,培养其爱美兴趣和表现美的能力。
同时,家庭美育离不开家庭中亲戚、朋友、邻里之间等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社会环境,而这种社会环境将直接影响着孩子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情感。因此,家长一方面要注意用自己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心灵去待人接物,让孩子从中感受到人情美、人性美。另一方面,家长也要利用,控制各种人与人交往的社会环境,正像“孟母教子,三迁其舍”。要关心孩子的思想,生活和学习,经常与他们交流思想感情,使他们生活在一个和谐、美满、充满着理解、关心、友爱的家庭环境中。良好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有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人情美、人性美、人格美的培养。
(三)利用文学、艺术等作品的审美作用,形成家庭文化美,发展孩子初步审美能力。因为,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是美的集中表现。美的典型,它以形象、生动、精炼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或情景,给孩子展现了美好动人的情景和学习理想。因此家长可有意识的指导孩子,让他们通过对故事、童话、儿歌、电影、电视等作品的听、看、说、动作、表情等方式的感受、体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发展他们审美能力和对美的创造力。
在这里,需要特别重视的是家长要用美的观点确立家庭的业余文化生活,目前,有些家长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唯利是图,八小时以外的业余文化生活沉醉于麻将等各种形式的赌博之中,或者过着一种低级下流的业余生活。而这些家长的业余文化生活干扰着孩子,对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及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能力的形成是极其有害的。因此,家庭美育,一方面不仅要利用文学、艺术等作品对孩子进行美的教育。另一方面,家庭成员的业余文化生活对孩子来讲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审美因素。家长要在业余时间同孩子一起收看电视、收听广播、阅读文学作品,到野外欣赏自然风光等,引导他们热爱美、欣赏美、扩大审美视野,培养他们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总之,家庭美育要用格调高雅、健康向上、轻松愉快的文学、艺术、电影、电视等内容和形式,给孩子以美的启迪。
综上所述,我认为,家庭是美育的摇篮,它以其独有的特点对孩子美的品德、美的情操、美的人格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孩子认识美、表现美、创造美能力的发展奠定最初的基础。不重视家庭审美的教育,其家庭教育是不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