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格化技术优化传统信息共享技术的供应链物流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论文,网格论文,供应链论文,物流管理论文,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传统的基于信息共享技术的供应链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基于共享技术的供应链物流管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在传统的基于信息共享技术的供应链物流管理中,企业需求的信息流和供应的信息流是通过一级一级传递上去的,不能越级传递。因此,传统模式下的信息共享技术的范围只能在相邻的两级节点之间,信息共享的范围十分有限。在每一次的信息共享的传递过程中,容易发生信息失真的情况,最终产生“牛鞭效应”,使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供应商不能准确无误了解真实的市场需求信息,或者了解真实的市场需求信息的速度延迟,最终造成供应链上的物流企业库存过剩,或者库存短缺的不利情况发生,对物流企业造成损失。
2 利用网格化技术改进传统管理模式
面对传统的基于信息共享技术的供应链物流管理存在的信息流“牛鞭效应”问题,本文引入了网格化技术,对传统模式进行相应的改进措施。
2.1 网格化技术的概念
网格化技术是指一种将计算和资源环境集成在一起的抽象环境,它可以通过自身的计算和资源环境将需求信息转化成可信赖的、精确的、随处可见的、实用的计算手段。网格化技术除了包括各类计算机,还可以包括节点与节点之间的通信状况、数据的情况、仪器设备和人际关系等。因此,利用网格化对传统模式进行改进,就是对传统模式逐级传递数据的计算模式改进为网格化计算模式。
2.2 网格化技术的体系结构
网格化技术的体系结构主要有五层,自下而上分别为构造层(fabric)、连接层(connectivity)、资源层(resource)、汇集层(collective)和应用层(application)。其中构造层就是通过管理局部的资源,向连接层提供局部资源的控制界面和管理界面;连接层就是将构造层和资源层进行连接的层;资源层就是将局部资源的特征进行抽象的过程;汇集层是将各单个资源进行集中整合,协调每个资源间存在的问题;应用层则是如何为每种资源提供对应的虚拟组织,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2.3 利用网格化技术改进传统管理模式
传统的基于信息共享技术的供应链物流管理中引入网格化技术,主要是将原先逐级传递的需求信息改变为网格式传递。只要在供应链上的企业,都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整个供应链上的需求和供应信息,随时应对市场变化而改变企业决策。因此,网格化技术的引入是非常有效的,可以改变传统的基于信息共享技术的供应链物流管理中存在的“牛鞭效应”,避免供需信息的失真。过去由于技术的不成熟,难以实现信息的完全共享。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网格化技术也越来越成熟。网格化技术下的供应链物流信息共享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网格化技术下的供应链物流信息共享模式
3 建立网格化的基于信息共享技术的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型
3.1 建立基于网格化技术的信息共享技术平台
基于网格化技术的信息共享技术平台的框架如图2所示。这个框架结构是建立在五层网格化结构体系的基础上的,并对其中部分体系进行了一定的展开,得到了基于信息共享技术的平台。平台主要有四部分组成,分别为网格安全部分、网格资源分配管理部分、网格服务部署部分和服务目录管理部分。其中网格安全部分主要是负责认证整个供应链的安全;网格资源分配管理部分主要是负责分析各客户端发出的需求信息请求,然后通过网格将需求信息进行处理,将需求信息分别发送至适合的供应商,完成调度分配资源的工作;网格服务部署部分主要是负责描述供应链发布的网格服务内容,以方便网格中其他节点可以发现该服务内容;服务目录管理部分主要是负责发现、注册、查询、修改网格环境中的需求和供应信息,为客户需求端提供一个即时、动态的真实供应信息情况。
图2 基于网格化技术的信息共享技术平台的框架图
3.2 建立模型
结合网格化技术,建立基于信息共享技术的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型,供应链中各企业成员之间通过网格服务互相交流信息,模型如图3所示,具体实现信息互相交流的流程如下。
首先,对供应链上的企业成员的需求信息资源进行提取,并向网格上的信息共享平台提出申请;其次,通过网格技术对所有从供应链上的企业成员中提取的需求信息资源进行搜索,再将搜索到的信息地址和访问要求反馈给向网格上的信息共享平台提出申请的成员;第三步,该成员再根据此地址和授权去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
在网格化的供应链物流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下的资源需求问题变得简化。从以上步骤中可以看出,供应链上将仅会产生四种资源提取情况,即单个企业成员提取单一信息需求资源、单个企业成员提取多个信息需求资源、多个企业成员提取单一信息需求资源、多个企业成员提取多个信息需求资源。
4 网格化技术改进后的优点
基于信息共享技术的供应链物流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供应链上单一企业成员的信息共享程度和供应链上所有信息资源的共享费用。因此,可将网格化技术改进后的模型应与传统模型在这两方面进行比较,具体如下。
4.1 网格化技术改进后在单个成员的信息共享度方面的优点
供应链上单一企业成员的信息共享程度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分别是信息传递的范围、信息传递的广度和信息的强度。因此,可以使用这三个因素来量化供应链上单个企业成员的信息共享程度。
假设变量E为信息传递的范围、变量W为信息传递的广度、变量H为信息的强度。由于三个变量互相之间的联系并不大,且其权重系数是同一个企业在同一个信息的共享上进行分析的,因此,假设变量E、W、H三者的权重系数相同。
(1)信息传递范围变量E的分析。信息传递的范围E指的是在供应链上共享的企业信息的纵向深度,直接反映了企业与供货商、顾客之间的沟通强度。E的数值越大,则说明三者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越大,相反则越低。其变量E的计算公式为:
e—为从原始供应商到最终客户的全部级数。
在传统的信息共享模式下,由于考虑到了企业经营的策略、信息共享时产生的费用以及信息共享时的安全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在供应链上的供应商和客户两个方向上,一般来说共享的层面为1个或者2个,而当在这个层级较多的时候,例如e≥10的情况下,则E≤0.5。
在网格技术改造后的信息共享模式下,每一个企业都会把自身可以共享的信息对网格公开,即网格可以获取每个企业可以共享的信息资源。此时,各节点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获取各级合伙企业、供应商或者客户的信息资源。此时,E=1。
(2)信息传递广度变量W的分析。信息传递的广度W指的是在供应链上各节点域供应链同层上的企业、供应商、客户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的关系。其变量W的计算公式如下:
传统的信息共享模式下,考虑到企业和企业之间一般都会存在合作和竞争两种关系,受这两种因素同时制约的情况下,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并不理想也不充分,即的结果数值较小。
在网格化技术改造后的信息共享模式下,企业可以得到所有同一级上的成员的共享信息资源,显而易见,在网格化技术下,其的结果数值较大,且无限接近1。
(3)信息强度变量H的分析。信息强度变量H是指供应链上的企业、供应商和客户之间交换的信息类型和数量的大小,直接反映三者之间合作的好坏程度。信息强度变量H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需求信息强度、库存信息强度、能力信息强度和进度信息强度。由于四个方面的内容均与企业、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合作程度有关,与信息共享技术的方式关系较小。故信息强度H上,两种信息共享技术模式下是类似的。
综合上述三个变量的分析,经过网格技术改造后的供应链物流信息共享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在E和W两个变量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4.2 网格化技术改进后在供应链整体信息共享费用方面的优点
网格化技术改进后的供应链整体信息共享过程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供应链上的单一企业查询需求资源与访问需求资源的部分,另一部分是供应链上被访问的需求信息资源传递至提出访问要求的单一企业的过程。前半部分主要是为了确定被单一企业要求访问的需求信息能否提供,后半部分主要是为了确定需求信息被确定可以提供后,整个传递的过程。因此,其信息共享费用主要集中在单一企业查询需求信息资源产生的费用和信息传递过程中产生的费用。
网格化技术改进后,信息查询的方式由点到点转变为向网格发送,由网格返回。因此,单个企业的查询需求信息资源所产生的费用与传统模式下的两点间的距离无关。假设甲企业查询需求信息资源,设第i个节点到网格的距离为Li,查询的信息量为Hi,进出网格所产生的费用固定为X。则网格化技术改进后的供应链整体信息共享费用为:
在经过网格化技术改造后的供应链物流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下,企业只需要向网格发出请求,不再需要独立完成搜索任务,交由网格代替完成信息搜索任务,然后网格会就将所需要访问的企业地址信息和授权证书等返还给企业。因此,从上述过程中分析,在单次查询信息的过程下,传统模式下是具有优势的:但是在多次查询信息的过程下,网格化技术改造后的模式更具有优势,且优势十分明显。
5 结论
通过以上的研究与分析,本文认为基于信息共享技术的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下,通过引入网格化技术的改建,可以提高整个供应链中单个成员的信息共享度,降低信息共享的成本。因此,可以得到结论,网格化技术对于优化基于信息共享技术的供应链物流管理问题是有效的。
标签:供应链物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