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对脑梗塞后遗症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论文_于立恒,关海江

天津市河东区中山门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00181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塞后遗症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2017年1月60例脑梗塞后遗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给予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3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干预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干预组护理后有28例患者表示满意,占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两组差异较大(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对脑梗塞后遗症患者给予社区心理干预,能够对患者生活质量起到显著改善作用,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梗塞后遗症;心理干预;社区医院;护理满意度

作为临床中一种极为常见神经内科疾病,脑梗塞起病急、病情复杂,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死亡率,患者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失语、头痛、呕吐等[],大部分患者经过治疗会遗留后遗症,生活难以自理,生理、心理均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多伴随着焦虑、抑郁、烦躁等负性心理,因此,对脑梗塞后遗症患者给予社区心理干预尤为重要。研究收集60例脑梗塞后遗症患者的病例资料予以分析,并对研究结果做出如下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月脑梗塞后遗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共6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干预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57~84岁,平均年龄为(68.5±6.6)岁,病程为1~9年,平均病程为(4.2±1.2)年;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为58~86岁,平均年龄为(68.3±6.5)岁,病程为0.5~10年,平均病程为(4.3±1.1)年。经过临床诊断及病理学检查,所有患者均符合脑梗塞后遗症的临床诊断标准[],研究征得临床科室的同意及医学伦理会的支持,病例选择遵循自愿原则,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患者的病情及生理状况给予持续监测,并对患者给予健康教育、日常生活指导等。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给予心理干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疏导。大部分脑梗塞后遗症患者多伴随烦躁、抑郁、焦虑等负性心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质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沟通,讲解脑梗塞后遗症的健康知识及治疗成功案例,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走近患者内心,了解患者内心存在的疑虑,给予具有针对性心理护理,鼓励患者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抗疾病。(2)建立家庭支持系统。鼓励家属关注患者心理变化,多陪伴患者,给予关怀与支持,及时为患者排解不良情绪,使患者感受到来自家庭的爱与温暖,增强患者治疗依从性。(3)开展丰富的社区活动。脑梗塞后遗症患者生理机能及器官功能性大大降低,容易产生抑郁,可组织患者参与社区娱乐活动,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提供娱乐项目,使患者能够通过发展兴趣、爱好,参与娱乐活动,得到心灵的放松,保持身心愉悦。

1.3观察指标

对不同干预方式下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综合评价。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共包括生理功能、躯体功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5个条目,每个条目100分,分值越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护理满意度=十分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软件为SPSS 22.0,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率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护理后的生活质量相关指标采用(±s)表示,用t予以统计学检验,将P作为界定值,若P<0.05,表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组患者护理后的生理功能、躯体功能、情感功能等生活质量指标与对照组呈现明显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加剧,脑梗塞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一方面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巨大精神压力与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医疗机构的负担。通常对于抢救后存在后遗症的脑梗塞患者多建议回家疗养。脱离了医院的监督管理,再加上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弱,容易造成疾病复发或病情恶化,因此,社区医院对脑梗塞后遗症患者的管理尤为重要。受疾病的影响,脑梗塞后遗症患者多伴随焦虑、抑郁等心理,不仅影响着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而且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指导,增强患者对自身病情的认识,通过成功案例的讲解增强患者治疗信心,消除烦躁、抑郁情绪。同时可开展丰富的社区活动,使患者能够广泛参与其中,释放消极情绪,获得良好的情绪调节。此次研究对干预组患者给予心理干预,结果发现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高,达到93.3%,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脑梗塞后遗症患者的心理干预能够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法强,朱敏. 焦虑合并脑梗死患者予早期心理干预对预后的影响[J].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6,24(6):371-373.

[2]刘桂花. 积极心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7):163-164.

[3]王婷. 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负性心理、神经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2015,24(18):162-165.

论文作者:于立恒,关海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4

标签:;  ;  ;  ;  ;  ;  ;  ;  

探讨对脑梗塞后遗症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论文_于立恒,关海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