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教学”在中学体育课中的设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中论文,中学论文,程序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体育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实施素质教育,这是现代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大趋势。我们面临着不光使学生有一个强健的身体,而且肩负着培养学生体育学科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的任务。这无疑对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笔者针对这一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把“程序教学”引入课堂,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程序教学的特点。
“程序教学”是美国现代心理学家普莱西斯金纳等创立的一种现代教学法。它从“控制论”的一般规律出发,使信息过程最优化,教学过程算法化,从而达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的目的。它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提高教师劳动效果的一种系统,是寻求最合理地指导学生认识学习活动的方法,最近十几年来美苏等国家在教学与训练中大力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
第一,将教材划分成许多小步骤(称步子),并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和一定的程序模式排列起来,对每一“步子”都提出具体规格和要求。当学生每前进一个“步子”即刻就得到反馈,教师和学生都可做出客观评价。同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程序的安排,确定学习速度。
第二,在严格控制下,遵循“小步子、及时反馈、正确强化、低错误率”等原则进行教学,这不仅是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而且对一些较难的动作也能起到简化学习过程的作用。“程序法”的简单直线形式即:
上面介绍的是直线式程序(也称外程序、经典程序),普莱西和斯金纳程序均属此列。还有一类是衍支式程序(也称内在程序,分支程序),它的特点是学生选择反应错误时不留在原步子中学习,而是视其错误情况被引入到相应的分支程序中,给予补充教材学习更正,然后再回到原步子中学习。其简单的模式如表一:
二、设想和做法
目前中学的体育课(指实践课)的组织形式基本上是同步的男、女分班集体授课练习制,这种形式有优点,也有缺陷。优点是便于教学内容、运动量、强度等的安排。缺点是由于班级学额大,要想组织好教学,尤其是强化素质教学、难度较大。再加上一般学校物质条件有限,甚至场地窄小,器材匮乏,学生得不到应有的练习机会进行实际锻炼,难以保证学生学习掌握体育技术技能,提高体质。
程序教学能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自定步调确定学习速率,便于循序渐进;能及时反馈和强化,使学生能自我调节练习的节奏;根据自身的特点去掌握练习的内容,逐渐能够养成自我练习的习惯;不易出现和累积错误等特点,所以在中学体育课中运用程序教学,就有可能消除一些传统的组织形式所造成的弊端。由于程序教学的上述特点,比较符合体育课某些特殊的教学原则,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在“程序教学”过程中,涉及到一个以提高学生能力、掌握“三基”、发展智力为核心的“三维”问题,见表二。
在“三维”中,每一维所涉及的内容、任务不尽相同,所以,完成这些任务所采用的教法也不尽相同见表三。这些教法也不是一用全用,应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有主有次地采用。
结合高中体育课的具体情况,在高二学年篮球行进间单手投篮技术教学中采用程序教学,具体做法是:将高二学年的男生1-2班做为实验班,3-4班为对照班(人数相等),实验班按“三维”制走教学程序,即划分“步子”。按质量要求,评价学生在练习中的正负反馈信息,并采取相应措施。
对照班按教学进度安排学习,实验班与对照班采用的教法基本相同,但教学效果却不一样。
由于实验班是在严格控制下走一“步”看一“步”,不合格就退回来,重新采取相应措施,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实际教学进度与计划进度之间的矛盾,学生可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和技术确定学习速度,但学生的实际水平并不平衡,基础好的学生可在进度计划内或更短一些时间掌握学习内容。基础差的则做不到这一点,因而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这种现象,正是由于现行教学进度计划中的一些弊端所致。因为现行进度计划是依据每学期的教材内容与教学时数、教师的工作经验等制定的。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笔者认为,一是科学地制定程序教学步骤,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每一个小“步子”,力求能符合各种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二是可按学生的体质状况、技术水平等进行分班,制定相应的进度计划来解决。这些想法需在以后的课堂上进一步实践。
三、采用“程序法”应注意的事项
1、加强指导,及时调整。采用“程序法”,开始时,学生的学习较一致,以后,由于学生中存在差异,就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这时教师要详细分析原因,并做好几个“步子”同步学习的指导工作。同时,让学生靠自己的感觉和相互帮助,认清错误和正确的动作,给予各种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如果指导工作考虑不周,就会出现失控现象。
2、注意调控,反复强代。“程序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及时强化”。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每一步要做出及时反应,给予正确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错误反应,强化正确反应。因此,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调节控制,关键是进行最优化调节,否则,将会违背“程序法”低错误率原则,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3、针对实际,灵活运用。“程序教学”的模式应结合学生和教材实际灵活运用,若教材的技术结构较简单时,可采用直线式程序,若教材的技术结构较复杂,需用多种针对性较强的练习手段诱导时,可采用衍支程序。有些教材既可编成直线式程序,又可编成衍支式程序。若班上学生接受能力普遍较低时,可采用直线式,一步一步学,易于掌握;而按受能力较高时,宜采用衍支式,免其繁琐,提高时效,防止产生厌倦情绪。
4、“步子”的制定要符合技术特点,每一“步子”解决的难点不应过多;每一“步子”的练习其用力时机、方向、速度、动作形式与基本动作越是相似,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就越好。
做为一种教学法的程序教学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还必须从实际出发,配合多种方法,进一步加强课堂控制,提高程序教学效果。
标签:程序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