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体会论文_高贻宽

永州市中心医院(北院) 湖南永州 425000

【摘 要】目的 研究鞍结节脑膜瘤的当前显微外科治疗现状,探究提高疗效的方法和途径。方法 采取回顾式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鞍结节脑膜瘤患者32例的临床资料和病例,分析其显微外科的治疗情况和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中,采取肿瘤全切治疗的28例,占87.5%,次全切者4例,占12.5%。患者治疗前出现视力障碍者30例,经过治疗后,视力好转者21例,占70%,视力无变化者6例,占20%,视力恶化者3例,占10%。所有患者中,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者6例,占20%,死亡1例,占3.12%,其中3例暂时性尿崩,2例嗅觉减退,1例出现脑脊液鼻漏,死亡患者由下丘脑功能严重紊乱导致。此外,对所有患者进行1年时间随访,其中3人失访,1人死亡,2例出现复发,次全切出现继续生长2例,均占6.25%。结果 显微外科治疗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效果,其中,准确、有效的对蛛网膜进行鉴别和有效的保护对患者术后视力的恢复和并发症的发病几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词】鞍结节;脑膜瘤;显微外科;蛛网膜

鞍结节脑膜瘤是临床中较为少见,发病率占全部颅内脑膜瘤的5%~10%,但是,由于肿瘤位置常见于前床突和视交叉沟等部位,如欲进行手术切除,就极有可能会对颈内动脉、下丘脑、视神经等结构和组织造成损伤,严重的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1]。因此,临床中对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治疗往往较为困难,也一直是医学研究界和临床工作者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次研究,选取院2011年月至2015年1月收治并全部进行显微外科手术进行治疗的鞍结节脑膜瘤患者32例,对其临床资料和病例进行回顾式研究,现对于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院2014年月至2016年1月收治并全部进行显微外科手术进行治疗的鞍结节脑膜瘤患者32例,对其临床资料和病例进行回顾式研究。其中,男性患者11例,占34.38%,女性患者21例,占65.62%;年龄最大者71岁,最小29岁,平均46岁;患者病程最短2月,最长17年,平均3年1个月。所有患者中,治疗前出现视力障碍者30例,占到93.75%,视力正常者2例。患者中,18例患者出现头疼,3例出现性欲减退,1例出现额叶受损症状。在进行CT、MRI等医学影像检查后可以发现,患者18例肿瘤直径<3cm,14例患者肿瘤直径≥3cm,此外,8例患者出现明显肿瘤周围水肿、23例出现脑膜尾征阳性、7例出现包裹前循环动脉。

所有患者的临床体征、体格检查和医学影像检查均符合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颁布的《中国神经外科颅底内镜临床应用技术专家共识(2010)》中鞍结节脑膜瘤的相关确诊标准:①患者多以双眼视力和视野出现障碍乃至失明为主诉,检查可见眼底神经出现萎缩,且多见头疼、性欲等神经症状、尿崩症等;②行头颅CT和MRI(核磁共振)检查后可以发现患者头颅鞍区出现占位性病变,且密度一致,见信号改变。

为了确保本次研究的准确性,排除患有除鞍结节脑膜瘤外其他癌症的患者和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感染的患者,排除精神病人和意识不清醒的患者。所有患者意识均清醒,可以准确、自主的表达自身主观感受。患者在年龄、病情、病理、临床症状等因素相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患者术前均应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处置:对于出现视力障碍的患者,给予常规的支持和针对性治疗,给予甘露醇、神经营养和激素,如患者出现垂体功能低下,给予激素替代。

手术过程:①根据患者肿瘤的大小和部位选择相应的手术路径,本次研究中,采取额下入路的患者25例,采取翼点入路[2];②术中,为了下垂额叶依重力,对脑脊液进行充分的释放,从而避免在术中对脑组织产生过强牵拉;③为减少肿瘤的体积和血供以提供操作空间,行电凝分离;④对大型肿瘤应当充分减压,而后对四周进行游离,尽可能避免对周围动脉、垂体柄的损伤,若粘连紧密应给与电凝,不可强行分离。

术后处置:患者手术予ICU严密监控各生命体征和电解质、垂体激素等指标,给与抗感染、抗水肿等对症治疗,积极预防颅内出血、脑梗死和高热等并发症。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 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患者视力恢复情况

患者治疗前出现视力障碍者30例,经过治疗后,视力好转者21例,占70%,视力无变化者6例,占20%,视力恶化者3例,占10%。详见表1.

3.讨论

鞍结节脑膜瘤的病发部位常为鞍结节、前床突和蝶骨平台,因此,临床中常采取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效果较为肯定和准确。1916年,世界第一例鞍结节脑膜瘤手术完成[3]。如今,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的手术模式由于创伤性大、并发症多,因此,逐渐被显微外科的手术方式所代替。

临床中,鞍结节脑膜瘤常发病于30~60岁,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对视神经产生物理性推力,严重的影响患者的视力,甚至会对于患者的脑干、垂体和下丘脑造成严重的压迫。因此,对患者进行手术,就会面临较大的风险和难度,极易伤及周边组织和神经,造成较为严重的并发症,而术后患者的视力改善情况是评价手术效果最为直观的方式和标准[4]。

因此,在进行手术中,必须要减少对视神经的直接侵犯和触及,尽可能的保护周边的组织和神经,这对于手术效果的提高和并发症的减少具有极为重要的保障作用,而显微下的手术则完全的符合这一要求,在临床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在本次研究中,有6例严重并发症和1例死亡患者,其并发症一旦出现,在当前的医疗技术下进行治疗是极为困难的,因此,在手术中,一定要谨慎的进行操作,尽可能的预防并发症的出现,这也是决定鞍结节脑膜瘤显微手术效果最为重要的因素。

参考文献:

[1]冯才政,李俊娜,苏志辉等.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4(32):60-60.

[2]李凯,李立新,黄保胜等.鞍结节脑膜瘤32例显微手术治疗体会[J].江苏医药,2015(16):1910-1913.

[3]董月青,余新光,张赛等.[A]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C].全国神经损伤大会暨天坛全国神经创伤学术研讨会,2014,(5):379-382.

[4]邹坤良,陈忠,蔡洪等.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5(2):200-201.

论文作者:高贻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6年4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3

标签:;  ;  ;  ;  ;  ;  ;  ;  

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体会论文_高贻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