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政府高技术产业化需求创造的实证研究_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国外政府高技术产业化需求创造的实证研究_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国外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创造的经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新技术论文,国外论文,需求论文,经验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为主要动力和产业形式方式的知识经济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支柱和新优势行业。西方国家普遍认为,它们已经或正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因此,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需求规模比起发展中国家要大得多,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需求创造比起发展中国家来也更能得心应手。相比较而言,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管理方式的缺陷,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过程中对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的需求表现出严重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需求不足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活动包括知识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必须强调,如何创造条件和环境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需求严重不足的现实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前提,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成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发达国家知识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已经证明,需求规模的创造和需求方面的调控在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活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十发显著。正是通过创新体系建设,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活动社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需求创造已内化为国家、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和居民户的自主行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需求不足既是我国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障碍,也是我国国民经济整体运行质量长期以来在低层次上徘徊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借鉴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需求创造的成功经验,从战略高度认真解决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需求不足问题。

具体地,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需求创造的主要做法如下:

1.投资需求创造

高新技术创新是一个对资金大量需求的产业创新活动,因此投资需求创造十分关键。具体地,高新技术创新投资需求创造的主要手段有:

(1)政府财政科技预算刺激手段;

(2)金融信用刺激手段;

(3)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刺激手段;

(4)企业投资需求刺激手段;

(5)风险投资需求刺激手段;

(6)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投资需求刺激手段。

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上的投资需求刺激直接促进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形成和支柱产业化。美国“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政府准备在今后的20年内投入2700~4500亿美元;而英国则计划在10年内投入380亿英磅。提高科技预算规模和比重,是各国政府强化高新技术创新政府投资引导功能的有效方式。日本政府根据“科技基本法”在1996年7月提出,在今后的5年内政府科技预算共17万日元,每年增加12.5%,2000年达到4.3万亿日元,为1996年的1.6倍。发达国家高新技术创新投入规模巨大,高新技术创新投入成为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投入增长最快的部门和行业。

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投资需求,对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需求创造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发达国家普遍认为,高新技术创新投资需求创新在国民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一、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需求是国民经济需求规模扩张的重要方式,是新时期国家或地区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二、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需求在调节社会总需求方面具有关键作用,通过及时而有效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需求创造和引导,能提高国家或地区总需求发展方向,形成促进支柱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及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迅速提高的社会需求体系;三、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需求是促进高新技术、高新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中技术垄断优势和管理垄断优势形成和作用的前提和基础,是获得较为持久的高额垄断利润和降低和控制市场竞争的风险的有效手段;四、凭借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需求创造的优势,形成新的国际投资环境,促进国际直接投资需求的迅速增长;五、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需求创造促进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事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建构国家创新体系,凝聚和提高全社会在高新技术创新的投入规模和整体能力。进入90年代下半叶以来,日本跨国企业的研究与开发国际化发展趋势十分显著。1995年夏普在新加坡设立半导体设计中心、三菱电机在美国、法国、英国设立研究分会,主要研究高品位的ATV、数字播放技术等;1996年富士通在英国建立欧洲情报中心,主要研究开发计算机及网络尖端技术;住友化学在马来西亚投资20亿日元建立开发适用于东南亚各地特有气候的杀虫剂;油墨化学在中国青岛投资7亿日元建立开发面向中国的树脂产品;1998年日产汽车在英国建立开发欧洲的新型客货两用车。

表1 日本重点产业研究与开发投资强度比较

产业名称 19801990

医药品产业3.458.02

通信、电子、计量和测量仪器产业

3.946.12

电机、机械、器具产业

 3.355.36

综合化学和化学纤维产业

1.854.01

油脂和涂料产业

2.483.90

汽车产业 2.383.73

因此,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投资需求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投资需求是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需求规模的主体因素。因此,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需求创造首先必须以投资需求创造为起点和核心。其次,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客观上是一个资金、技术和人才密集型的新型生产方式,因此,投资缺口往往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的主要障碍。再次,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投资需求的提高会刺激和带来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人才需求的旺盛。最后,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投资需求的大小直接决定着一国或一地区高新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风险投资需求创造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需求创造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发达国家实践已经证明,风险投资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重要推动力量。美国“硅谷”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需求的持续增长现象的长久不衰和美国新经济的出现,都是与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需求创造的积极推动力量密不可分的。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风险投资需求创造的社会能力和社会环境指标,是决定一国或一地区高新技术创新活动以及知识经济增长规模和能力的关键因素,也是衡量一国或一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美国的苹果公司、数据处理公司等世界著名高科技企业等在创业阶段都是在风险投资的促进下顺利度过的。美国斯坦福国际研究所所长米勒认为:“由于科学研究的阶段有风险投资的参与,使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周期已由20年缩短到10年以下。”据统计,目前美国有4000多家风险投资专业公司,居世界首位,与其知识经济世界发展水平一一对应。这些公司每年向10000多家高科技企业提供创业资金支持。1997年美国的风险投资商共向1848家公司投入了114亿美元的风险资本,比上年增长16%,其中信息业的风险投资高达70亿美元,占全部风险投资的62%。

2.研究与开发需求创造

作为高新技术创新活动基础和前提的研究与开发,随着高新技术创新活动的社会化、巨型化和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也正在向规模化、国际合作化转变,因此,政府对高新技术创新研究与开发需求创造便十分重要。通过政府高新技术创新必要强度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引导,是提高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规模的重要手段。

高新技术创新巨大生产力功能的实现能力与程度既决定于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能力与水平,同时还取决于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能力与程度。在特定的时期和有限条件约束下,决定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实现能力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更多地取决于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投资强度。因此,在当代世界经济竞争与世界科技竞争中,各国政府都通过税收减免、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手段来刺激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投入需求,并把此作为政府管理、改革与开放和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来抓。正因为此,美国政府1993年发表了《促进经济增长的技术——增强经济实力的新方向》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技术——总统的发展报告》等报告,对科学技术与经济结合提出了新政策性文件。英国政府在1993年的科技白皮书中也强调科技要为国家创造财富服务。德国要求造就更多的“企业家型的科学家”和“科学家型的企业家”。

制定优惠政策体系促进产学研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实践。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和德国等通过建立新型的产学研密切结合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体系,来强化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能力。美国对企业从事技术开发投资给予了永久性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扶持,而对科学技术小企业的长期投资收益税率征收优惠50%;英国建立的法拉弟中心,实现产学研结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德国、法国等都通过税收减免、贸易优惠、投资扶持等政策,通过推动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来提高社会高新技术创新研究与开发投入需求增长率。

加强高新技术创新政策与其它政策的协调与功能联结,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活动研究与开发国家能力,是政府干预高新技术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方式。建立和完善适宜高新技术创新活动的社会政策环境,能有效地提高社会高新技术创新活动中研究与开发投入需求,进而提高社会高新技术创新研究与开发整体投入规模。作为世界经济和科技第一强国的美国,刺激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投入需求一直是其高新技术创新政策注重的重点,并且这种政策不仅在产业经济中有突出的体现,而且在其国家军事、国家科技政策及其相互协作与配套中也有成功的实践。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活动的规模化、实力化发展是当代科学技术产业化创新活动竞争的重要特点。作为一项高投入、高效益、高风险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新经济形式,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活动的规模和能力指标已成为衡量一国或一地区高新技术创新国家整体能力的关键因素,成为决定一国或一地区综合国力提高的核心。正因为此,美国长期以来重视对高新技术创新研究与开发投入需求的创造,这导致美国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规模迅速提高,使其高新技术创新有了国际比较竞争优势。1993年美国研究与开发总经费达到1607.6亿美元,遥居世界第一(同期日本达到648.3亿美元、德国355.6亿美元、法国为250.3亿美元、英国为187.4亿美元、俄罗斯为106.3亿美元、韩国为53.27亿美元)。1997年美国政府和企业界研究与开发支出为1960亿美元(其中联邦政府为630亿美元,企业界为1330亿美元),约为当年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5%,保持超过日、德、法、英和意五国研究与开发支出的总和优势。1996年和1997年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长达到了1.9%和1.7%,比整个80年代非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1.1%高出很多。在各国高新技术创新政策实践中,强化对研究与开发投入的规模需求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目前,各国把提高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作为高新技术创新政策重点的国际惯例化就是一个突出的表现。日本和韩国发展的实践成功证明,强化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投入能力及相应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政策设计和操作水平,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基本手段。有关研究表明,各国的经济发展是与科学技术产业化投入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的。这在日本和韩国表现得尤为典型。1965年至1989年的25年中,日本的研究与开发(R&D)经费增长了7.2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保持在高标准的2.45%的水平上,同期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7.4倍。

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活动在形成的产业方面的创新性和变革性,由于传统支柱产业对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吸收和接纳阻力,因此,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要从开始就把高新技术创新活动的投资提高到一个理想和必要的规模或比重,都是必然存在着很大困难和风险的。一种现实而可靠的做法是各国都把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作为国家级优先发展的领域,进而使高新技术创新活动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迅速提高。西欧国家早在70年代前曾经制定和实施了支持衰退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而面对国际经济增长和竞争能力提高的长远考虑,从70年代后期开始全面实施优先发展研究与开发高新技术部门的新战略。法国在80年代就颁布了两个科技法,并且始终都把科学研究与开发、技术创新和发展作为国家的优先发展领域,从而使高速铁路、电子工业高新技术国际贸易方面在高新技术创新格局地位明显提高。同时,发达国家对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财政支持力度越来越大,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投入的政府职能和行为已经制度化、法制化和正常化。美国一直把保持和争夺世界高新技术竞争优势作为提高综合国力的主要手段。克林顿总统提出把发展科技作为振兴美国经济的战略手段,在1994年至1997年的4年内再增加170亿美元的科技预算,重点支持军民两用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3.企业需求创造

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需求创造,是衡量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需求创造能力的核心指标。因此,提高高新技术创新企业需求创造能力,是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需求创造的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通过建立和完善适宜于高新技术创新活动发展的宏观社会政策环境,特别是有关高新技术创新研究与开发的扶持政策条款或体系,对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企业需求创造,具有直接而现实的意义。作为新型生产力的载体,作为新型生产方式的主要代表,高新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随着全球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加速,随着科技与经济一体化进程由微观逐步走向宏观,随着高新技术创新活动竞争全面加剧,高新技术创新活动企业竞争将日趋激烈;同时企业之间高新技术创新能力竞争,也已经从过去的一种单纯的企业化行为,发展成为现在的社会化模式转变。因此,要形成一系列的有利条件和社会环境,通过社会化特别是政府化的职能和服务条件的支撑,去全方位地提高企业的高新技术创新能力,并使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的主要行为主体,使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需求创造的主角。因此,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需求创造的导向,主要是侧重企业主体化。具体地,各国借助建立和完善适宜于高新技术创新活动发展的宏观社会政策环境,全方位地刺激、放大和改善高新技术创新企业需求规模。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制定优惠政策体系,刺激企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行为。这方面主要包括:①对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活动实施扶持政策,形成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活动的投入主体格局;②提供必要的资金投入服务,缓解企业高新技术创新活动中的资金投入密集与瓶颈矛盾;③对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活动采取优先发展的战略和政策,使企业成为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创新活动的主体,进而提高全社会高新技术创新活动的整体能力;④制定一定的优惠政策条件,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迅速成长,推动其在起步积累的利润创造能力,缩短高新技术企业创业起步周期,培植高新技术创新活动发展的企业行为主体,提高高新技术创新活动发展的整体经济效益。发达国家由于政策激励到位,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需求创造能力迅速增强,企业技术创新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力量之一。这在世界著名跨国公司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实践中得到很好的验证。进入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投入进入了巨额化的持续增长新阶段。

表2 1995年研究与开发费用最多的世界10家跨国公司

(单位:亿美元)

公司名称费用

占销售额的比重(%) 年增长率(%)

通用汽车公司

83.88 4.6

19.2

福特汽车公司

65.09 4.1

24.8

日立制作所

 64.15 6.5

17.5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52.27 5.3

54.6

西门子公司

 51.50 8.9

5.1

松下电器公司

48.57 5.8

14.6

日本电信电报公司43.21 4.6

17.0

富士通公司

 40.46 10.5

13.0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37.18 4.1

19.5

日本电气公司

35.12 7.3

19.2

(2)对高新技术小企业进行全面扶持,引导小企业进行高新技术创新活动,使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活动的重要力量。实践证明,这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个成功做法。美国联邦政府在1973年成立了“小企业管理局”,在全国十几个地区和州、郡都设立了办公室。其主要职能是对中小企业实行财政资助和相关服务。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的主要职能是:①为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是担保小企业所需资金的90%;②为小企业提供免费的咨询与服务;③帮助小企业获得联邦政府的合同。截止1993年底,政府拨款已达320亿美元,支持了20万个项目。除了小企业管理局外,美国还通过建立“孵化器”和小企业发展中心,具体负责对小企业高新技术创新活动的指导与服务工作。进入90年代以来,美国共有180万家企业,比历史最高记录的80年代150万还高。这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反应灵活,能够迅速适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技术创新意识很强,并为美国创造了的就业机会。《幸福》杂志500家大企业在整个80年代裁减了300万人,预计在90年代还将辞退100万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的失业率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这主要是中小企业的贡献。

(3)通过政府购买,对高新技术产品需求进行最大限度地刺激和创造。从历史上看,美国“硅谷”的迅速崛起是与美国的政府购买所形成的对电子产品、导弹产品、计算机产品等的需求创造密不可分的。从现实看,本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通信产业的高速增长与政府购买政策也是互为因果的计算机产品是这方面的典型。在计算机产品发展的初期,正是国家特别是政府有关部门的科技需求、商业需求、管理需求、国防需求和军事需求等,所形成的政府购买有力拉动了计算机产品的市场化,进而缩短了计算机产品走向家庭化周期。至1997年底,美国家庭个人计算机的普及率已达到43%。这表现,通过政府购买形式所形成的政府高新技术产品需求创造已转变为居民用户无穷的市场需求创造。而跨世纪人类所面临的“计算机、通信和广播的大融合”将进一步强化政府购买在刺激企业高新技术创新方面的重要力量。

4.产业结构调整和进化需求创造

(1)世界性产业结构全球一体化调整为高新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自60年代以来,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的加快推动着国际技术贸易持续高速增长。1955年世界许可证贸易(以专利、商标和专有权为内容的国际技术贸易)总额为5亿美元;1986年进一步增长到近500亿美元;估计到本世纪末期,国际技术贸易总额将突破2500亿美元。1992年世界信息产品市场容量达到3456亿美元,进入九十年代下半期以来,增长势头非常强劲。目前全世界的专利有3000多万项,且每年递增100多万项。在80年代中期才上市的个人电脑,到了90年代中期市场需求迅速增长。1995年达5970万台,比1994年增长24.7%;1996年达7170万台。有人估计,世界个人电脑到2000年销售量将达到13170万台,销售额将达到2648亿美元。正是由于高新技术创新在世界经济增长和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十分显著,因此,发达国家都在积累高新技术创新优势方面处于主动地位。目前,各国普遍认为,国际技术贸易为世界各国最有产地利用专利、缩小技术差距、形成技术竞争比较优势等方面提供了一条坦途。据统计,当前世界高技术专利的70%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70%以上的高技术产品市场被发达国家所垄断。这直接导致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中约70%的利润向发达国家集中。而作为世界经济和科技的第一强国的美国,其国际技术贸易政策一向注重与产业、军事、科技的国家政策的协作与配套,大力开发科技创新活动。高新技术贸易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

(2)产业结构高新技术化是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趋势和基本规律,产业结构进化对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需求创造具有巨大的空间

从二次大战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两次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实践分析,世界新技术革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推动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决定性力量。如果说二次大战后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急聚增长,有力推动了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使传统产业得到了几乎是“脱胎换骨”的改造;而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通过加快发展微电子、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光纤通信、激光技术、宇航等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有力推动了其传统产业的改造,并使一批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国际转移。这方面,日本实施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政策获得了典型的成功。而美国所以能自九十年代以来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持续增长局面是与其产业结构高新技术化调整顺利密不可分的。1993年高新技术工业占美国制造业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37.7%,1994年占制造业增加值的24.2%。1996年美国GDP增幅中有1/3来自信息技术产业。过去的3年里,美国经济增长中有27%来自于高新技术产业。目前美国产业结构中高新技术产业的份额已高出传统支柱产业建筑业和汽车工业。不仅如此,产业结构高新技术化,还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巨大的就业效应。据计算,美国微软公司在华盛顿州每增加一个职位,就可为本地区其它行业增加6~7个就业机会。而波音公司每增加一个就业仅能创造3.8个就业新机会。

(3)产业结构的软化有力推动了信息技术产业化市场需求创新

目前,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软化进程对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需求创造产生了如下积极的推动作用:

①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信息技术市场需求迅速扩大。日本第三产业在名义GDP中的比重由1970年的45.3%提高到1992年的54.1%,在实际GDP中的比重由46.2%上升到53.4%,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由42.0%增加到52.0%。日本1980~1990年信息服务市场规模增长了9倍,而同期日本GDP仅增长了1.8倍;美国一年由电子计算机完成的工作量相当于4000亿人一年的工作量,需要美国2亿人口在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2000年才能完成。目前美国服务业和信息类产业的就业人员占就业劳动力的比重高达70%。预测到本世纪末将达到86%。

②信息(技术)产业化创新成为推动世界产业结构软化调整的关键因素。这是服务型产品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决定力量,也是服务型产品扩张的主要条件。1996年7月,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发表的《为了国家的利益发展技术》报告提出:“到20世纪结束时,信息将成为世界经济系统中的最重要商品”。为此,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都积极推进信息技术贸易自由化进程,大力激发信息技术及其产品市场需求。信息技术是当今高新技术领域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经济效益和引致社会结构变革最为明显的一种新型技术生产力。有人称之为“新经济”。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创新活动的产生与发展促进各国在推动“信息技术革命”迅速走入“信息网络社会”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在促进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活动的国际化发展方面已经发展并要更大地发挥主要作用。1982年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宣布1982年为信息技术年,并任命了信息技术大臣。1996年12月,世界最大的500家公司已有80%在互联网络上开设“网址”,发布各自的供求信息,建立新的“网络形象”。1996年已有100万户美国家庭通过互联网络进行电子现金业务交易。预测到2001年将有1000万户美国家庭只需要在互联网络上与全天候的银行打交道。至1996年已有18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万台电脑连接入网,互联网络用户已达6000万人,并正以10%以上速度强劲地增长着。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1994年美国政府提出建设“全球信息高速公路”,进行广泛的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合作。实践证明,一方面,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主导技术和产业,作为在世界经济竞争中地位显赫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技术,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创新活动的国际竞争异常激烈。另一方面这直接导致了信息技术乃至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活动的国际化合作方式的发展。1996年世界贸易组织部长级会议在美国的推动下,美国、日本、欧盟、加拿大等28个世界发达国家达成了加强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国际化合作的协议,规定参加国于1997年7月1日降低对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的关税,到2001年全面取消关税,即实现零关税政策。1997年2月,世界贸易组织紧锣密鼓,41个国家或地区的代表在日内瓦达成协议,把实施零关税政策的信息技术和商品具体化为近200种。美国总统克林顿称赞此为21世纪最重要的贸易协议之一。

③信息业、信息技术业投资规模迅速提高,表明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需求十分巨大,信息技术产业化创新成为推动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据统计,美国的银行、保险、运输与宾馆服务等行业在信息技术上的投资已超过1万亿美元。80年代国际直接投资在第三产业中迅速增长最为突出。80年代末主要发达对外直接投资有2/3投向第三产业。而1993年也有53%。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产业正在发展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一方面信息产品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全世界信息产业的规模在1982~1988年的6年中由2370亿美元提高到4700亿美元,翻了一番;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对传统产业改造的辐射和带动功能巨大,各国竞相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就是一个明证。发达国家普遍看好信息技术产业,预测电子工业在90年代中期超过钢铁工业和汽车工业的基础上,到2000年进一步超过石油工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同时全球信息化进程普遍加快。不少发展中国家在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投资上既形成了比较可行的战略和计划,也投入了巨额的资金。

标签:;  ;  ;  ;  ;  

国外政府高技术产业化需求创造的实证研究_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