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实现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人民服务论文,思想论文,方式论文,科学内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P283)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思想,列宁提出了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观点,而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明确、最集中、最坚决地提出“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是毛泽东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涵盖了人类最正义的感情和人生最崇高的价值,曾经培育了一代代共产党人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为人民的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行为准则和大多数社会成员普遍接受的基本道德原则,具有极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准确把握“为人民服务”的科学内涵,探讨其多层次要求和多样化实现方式,对于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加强与改进党的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重大命题:“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提出和发展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提出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1942年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使用了“为人民服务”的概念。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毛泽东以“为人民服务”为题发表演说。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对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了深层次的论述。首先,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概念。指出:“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2](P1027)并把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优良作风的核心内容之一。其次,毛泽东第一次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问题提到“唯一宗旨”的高度。毛泽东在阐述军队性质时,首次使用了“唯一宗旨”的提法,指出:“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2](P1039)第三,毛泽东对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内容,作了系统完整的论述。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他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2](P1094-1095)“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为,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2](P1096)“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3]由此可见,“为人民服务”已经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把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为对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党的七大郑重地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写进了党章。党的八大通过的章程,在总纲和党员部分,都写入了“必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在八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更进一步地概括说:“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4]党的十一大通过的章程,在党员义务的第2条写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为个人或少数人谋取私利”。党的十二大、十三大通过的章程,不但继承和发扬了七大和八大党章的优点,在总纲部分恢复和重申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提法,而且充分考虑到执政党的地位,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列为加强党的建设,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提高党的战斗力的三项基本要求之一。党的十四大、十五大通过的章程,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列为党必须坚决实现的四项基本要求之一。党的十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中明确指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要求一切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给“为人民服务”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而“三个代表”思想的核心及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5]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党的一切工作最高标准,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价值观的一致性,是对党的根本宗旨的进一步深刻阐述。在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6](P55)对于共产党人来说,自觉地为人民、为社会尽义务、作奉献,是由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我们党始终把民族的、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明确肯定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革命队伍,都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二、科学内涵:政治宗旨与道德核心的辩证统一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并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但始终包含两方面的涵义:政治觉悟和道德境界。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为人民服务”在政治上的涵义,是作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政府和军队的根本宗旨,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和政府官员的政治要求。第一,它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任何其他阶级政党的最显著的标志。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政党都以一定的阶级为基础,在政治上代表着这个阶级的利益,并为这个阶级的利益服务。而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P285)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作为共产党人一切言行的根本的价值目标、价值准则,这就使得共产党与其他一切阶级的政党区别开来。第二,它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党的队伍,由人民群众中的优秀分子所组成;党的活动,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社会的整体利益。因此,“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一切向人民负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精髓所在。第三,它是衡量每个共产党员一切言行的最高标准。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集中表现。毛泽东同志对人们行为的道德评价,对生死观的论述,都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准绳的。他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2](P1004),一个人只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7]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要求共产党员必须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勤务员”和“人民的公仆”。在当代中国,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思想境界和道德追求。同时,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又决定了她必然要把这一思想和道德努力推向社会,成为整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道德。
“为人民服务”除了政治涵义之外,还有其道德意蕴,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核心。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2](P857)邓小平同志也说:“世界观的重要表现是为谁服务。”[8]“为人民服务”作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核心的提法,始见于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强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6](P40)因此,积极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领域和基本道德规范之中,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
以上分析充分表明,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内容、功能和形式是随着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它由过去只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必须遵循的政治原则,发展为全社会成员应当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由过去主要用于调节政治生活所有领域中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发展为调节社会生活所有领域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可以确信,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伴随着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内容和形式都会发生深刻变化。
三、实现方式: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有机结合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的必然的要求。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阶段,决定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有了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统一的现实基础,是使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意识变为人民群众普遍意识的客观根据。
“为人民服务”思想实现方式中的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为人民服务”贯穿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各个方面,包含着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的各种不同层次的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最低要求和最高要求的结合,体现了先进性与广泛性的高度统一。所谓先进性要求,就是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导向性、特殊性要求,是针对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层次所提出的要求;所谓广泛性要求,就是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一般性、普遍性要求,是针对大多数人的思想道德实际所提出的、应当达到而且能够达到的要求。总起来看,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广泛性要求是先进性要求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先进性要求的起点和依托,它给先进性要求以基础、以条件;先进性要求是广泛性要求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它赋予广泛性要求以榜样、以导向。广泛性要求只有同先进性要求相结合,才能具有明确的方向;先进性要求只有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才能具有坚实的基础。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内涵和实现方式与社会发展的阶段是紧密相关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人民服务具有多层次的要求和多样化的实现方式。对于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来说,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无产阶级整体利益出发,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大公无私,先公后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于广大普通群众来说,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对人们提出具体要求,提倡在为人民服务的同时获取合理的个人利益,可以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我”做起,从平凡的岗位做起,从自己身边的事情做起,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达到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境界。
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共产党人的宗旨,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在我们的社会里,人人都是服务的对象,人人又都为他人服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也指出: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每个公民不论社会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能在本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这就把为人民服务从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扩大到所有公民,使这个要求适用于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即各种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职业和岗位上,用不同的形式为人民服务。
总之,我们在进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时,既要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又要肯定诚实劳动、按劳分配,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统一起来,大力培育和弘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