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的中学理科课程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科论文,课程改革论文,未来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国内外不少学者称之为“第三次技术革命”,以表明其划时代的意义。有人用“知识爆炸”来形容现代科技发展的高速度,还有人用“信息社会”、“智力化社会”、“电子技术社会”、“后工业社会”、“高科技社会”等等名称来表述我们当今的时代。虽然名称之多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可比,但下述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是众所周知的:
1、科技知识的激增与更新。科学家们曾估计,60 年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比过去2千年的总和还要多。1992年, 日本全国科技政策研究所邀请3000名专家参加讨论并撰写的《2020年的科技预测》指出:从1993年到2003年的10年内,人类的知识将翻一番;从2004年到2010年的7年内,人类的知识将有“爆炸性”突破;从2011年到2020 年的10年内,人类的知识将比现在增加3至4倍。在今后几十年内,各国将在高科技的16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和实用化,并对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2、科技的高度分化与综合。早期的自然科学划分较为简单, 经典自然科学主要是物理、化学、地理等门类;而现代的自然科学已越分越细,过去一个学科中的分支,今天甚至成了一门独立而完善的学科。另一方面,学科之间的交叉也越来越普遍,过去那种学科封闭,互不相干的局面,在现代已不复存在。 据统计, 当代自然科学的门类数已超过2000个,基础学科专业已超过500个, 当今世界每年的科研课题就达到了数十万个之多。同时,现代科学技术也在向高度综合的方向前进,环境科学、能源科学、生态科学、材料科学、海洋科学、空间科学等新型的综合性科学,不仅涉及到各门经典的自然科学,而且更广泛地涉及到了与当今人类休戚相关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等领域。
3、科技潜能的双重作用巨大。原子能、激光、 遗传工程等高科技发明及其产品具有任何时代科技发明不可比拟的巨大潜能,它不仅可以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且可以改变整个人类的命运,科学技术天生是“中性”的,因此,它既可给人类带来享受不尽的福利,也可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和威胁。据估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科学工作者总数的25%以上在军事部门工作,此外还有为数众多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在直接或间接地为军事目的服务;科研经费几乎有一半被用在了军事领域;大多数高科技成果都首先被转化为军事技术。科学技术日益经常的、广泛的军事应用,已经使人类在自己的历史上第一次成为自己生存的最大威胁。要使现代科技革命所形成的巨大力量真正能造福于人类,而不致因失去控制而成为一种“异化”力量,造成自然和社会的生态不平衡和失调,损害人的利益,甚至威胁人类社会生存,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个人类的人道主义精神水平,以最大限度地克服现代科学技术的恶性效应。
4、科技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当前, 各国都把科学技术看成国家日益重要的资源,国与国之间的几乎一切竞争,都要以科技力量作为基础,而高科技竞争正在成为世界性和全方位科技竞争的焦点,专家们认为,高科技的发展将会导致知识密集化,技术综合化、科学边缘化、方法系统化、科研社会化、产品智能化、社会信息化。谁在这场竞争中占有优势,谁就能在未来的争夺战中获胜。如果说激烈的国际经济、政治、军事等竞争关键取决于科技竞争,那么科技竞争的关键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教育的竞争。
二、现行中学理科课程存在的问题
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必然对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理科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现行的理科教育暴露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主要表现是:
1、单一的课程结构。多年来, 我国的中学课程特别是理科课程中,学科课程占了绝对统治地位。这种课程最主要的优越性是它可以从人类所积累起来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中精选出最基本、最需要的部分,并将之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传给后一代,既便于组织教学、也便于组织考查和评价。尽管如此,它的局限性和缺点也非常明显:(1 )课程内容只限于所设学科的教材内容范围之内,忽略了有关实践性的、应用性的知识,忽略了兴趣爱好等情感领域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忽略了学科范围以外的以及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领域,忽略了学科发展与现代社会发展之间实际紧密的联系。(2 )学科课程从学科设置、目的要求、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教学的组织一直到教学进程大都是预定好的,学生必须按规定方式方法和进度去学,因此,总会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常处于被动以至被迫学习的状态,以致学不好或学不下去。(3)学科课程过分强调学科的“学术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因而忽略了尚未成熟的学生在认识和探究过程中与成人之间存在的差异,忽视了心理发展规律在课程学习中的指导作用。综上所述,学科课程功不可没,而单一的课程结构不可能全面完成或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各方面的任务。虽然多元化的课程结构已在设计和实施中,但单一课程结构的负面影响将是深远的。
2、单一的讲授方法。 理科教育各课程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学生只是坐在课堂里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听教师的讲解;而不是主动地参加实际的活动,在实际活动中学习活的知识和本领。学生所获得的分数的多少,名次的高低,并不能真正反映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少数学校正在进行教学改革,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动脑,教师给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去观察、记录、收集、整理、操作、讨论、比较、分类、分析……采取探究、角色扮演、实验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而不只是静态地被动的吸收知识,而是让学生自由探讨、激发持续性的自我学习,获得切身体验和直接经验,从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目前,这种教学方法只在一些学校实验,很不普遍。
3、单一的评价目标。随着我国课程教材改革的深入,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已成为共识。但是,理科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却严重滞后,在进行理科教育评价时依然注重学科知识、技能的目标,大量的概念、原理、定律、公式、法则,使绝大多数受教育者智力发展、特长培养、个性形成处于一种可有可无放任自流的可怜境地,对学科专门技能的细分化、精确化和熟练化的追逐,导致了应试的技巧化,智力再发达的学生,不经过足够长时间的专门应试训练,就不能在这种评价中获得高分,从而使学生在学业负担加重的同时,促进素质提高的任务被推至次要地位。由于方法目标、社会目标等非认知教育目标没有列入评价指标之列,那些能重复教师的观念,重现教材内容的学生被普遍认为是基础扎实的学生,而那些资质一般、活动能力很强的学生,则得不到应有的公正评价,影响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三、面向未来的理科课程改革
追溯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不难发现,从科技萌芽至今日,在科技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改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技进步对课程的影响和作用将愈来愈突出,从当代世界范围内新的理科教育改革来看,理科课程改革有必要围绕下述方面来展开。
1、树立全面的理科课程目标,这些目标应包括:(1)加强对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科学精神以及科学道德观念等方面的要求。随着未来社会的高度技术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必然要求所培养出的人既要有良好的利用现代化技术的素质,又懂得科学与人类的相互关系,并有良好的科学道德,首先具有为社会进步和发展服务的思想。例如,尝试把有关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科学的伦理及科学家的社会职责等方面的内容融合在理科的教学内容中,并将其明确列在理科的教育目标里。(2)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服务, 为人类的生活服务。现代科技革命在本质上是智力挑战。为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培养的人应系统地扎实地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并具有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关于筛选、吸收、调度和应用科学技术新成果、新信息的能力;具有运用电子计算机、程序控制等新技术手段的能力;同时应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大量地引入到理科教学内容之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广泛的知识领域,尤其是跨学科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个人的社会生活技能。(3 )为培养全面而完善发展的人服务。第40届国际教育大会指出:中等教育必须面对双重挑战——培养学生既通晓科学技术,又具有人文价值素养,呼吁把“人的因素”作为超越其他目的首要因素考虑。因此,理科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创造性和参与社会积极性,而且应培养他具有感情方面的优良品质,具有对包括科学美在内的各种美的兴趣,以及感受和识别美并把它融入自己人格中去的能力和以自己个人的情感、思想和存在对世界作出创造性贡献的能力。
2、完善课程结构,做到1)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课程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都已经证明,只有必修课程并不利于教育目的实现,而选修课程之所以必要是因为:第一,从社会需要看,我国每年都有相当人数的毕业生不再升学而就业,成为各种类型的中初级人才,即使是升入高校的学生也是在不同的专业领域里深造,因此,中学理科教育不仅要向学生授以最基础的必修课程,还应当为学生参加生产建设和学术上的有所专长作准备。第二,从知识量增长的无限性与课时的有限性、课程的滞后性的矛盾看必修课程的内容一般比较稳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经常变动,选修课程则既有助于保证基础,又有助于知识教学上开拓深广度、充实新内容。第三,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看,中学阶段不仅不同的学生个性有差异,水平有高低,而且同一个学生对不同的课程也往往兴趣爱好程度大不相同,开设既多样又富于弹性的选修课程,可以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适应、引导和发展学生兴趣,从而更好地因材施教。2)课内课程与课外课程相结合。在学校理科教育中, 除了课内正式课程,课外课程(即活动课程或课外活动)的巨大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现在,国际教育界已经把与“课外活动”一词相对应的英文词语由原来的EXTRA—CURRICULA ACTIVITIES (课程之外的活动)改为 EXTRA —CLASS ACTIVITIES(课堂之外的活动),这种演化,标志着课外活动内涵的变化,表明国际教育界对课外活动的认识大大提高了一步。如果说,课内课程是按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让学生在相对静态中进行学习的话,那么课外课程则不受教学大纲、教材的限制,让学生接触更广泛的知识领域,发展兴趣和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力,并且锻炼意志,陶冶情操。同时,可以使学生在接触社会实际的过程中,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把自己的学习同社会的使命联系起来,增加社会责任感,而对社会上消极的东西,不良的东西和错误的东西,产生和加强鉴别能力,免疫能力和抵抗能力,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3)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 所谓分科课程即指学科课程,这种课程的利弊前已分析。长期以来,人们对分科课程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对综合课程的注意。开设综合理科课程,首先有利于适应科技迅猛发展的形势,容纳科技发展和社会需要而提出的新的教学内容,特别是跨学科的内容,如环境教育、生态教育、能源教育等等;其次,有助于减少课程门类,避免重复。理、化、生、地学科体系由来已久,它们较多地着眼于自身前后的衔接和学科本身的完整体系,往往少考虑某些为生产、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更新和渗透。门类一多,难免重复,例如讲环境保护问题,生物、化学、地理中都讲,再如讲新能源,地理课讲,物理课也讲。如果设置综合理科,就可以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对各科知识进行有机地综合,形成一个更符合整体实际需要的新体系,从而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克服科学知识的割裂,培养科学态度,增加对世界整体认识能力和横向思维能力。
3、更新理科课程内容,包括:1)大幅度增加对扩展学生知识视野极为相关的新科技知识,尤其是有关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智能技术以及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能源与资源、新型材料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为了使今后的学生能充分认识高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作用,理科课程内容还可扩展到空间科学、海洋科学、大脑科学、环境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等知识领域,使课程内容彻底摆脱单一学科的局限。2 )注重面向人类的生活实际,即不仅仅是依照学科的逻辑,而且把有关生物、社会学以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包括在理科课程中,例如把课程范围扩大到医药卫生、食品、保健等密切相关的科学和技术领域,进行直接的生活科学知识教育。在学习有关科学理论的同时,应涉及经常有用的,而且是有实际价值的课题,并把它们贯穿在学科中,作为全部课程的一部分,并且加大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知识比重,尤其是实验方面的内容。3)继续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 尽管理科课程必须增加许多科技发展的最新知识,但是仍将稳固地保持一定比例的基本科学知识,特别是经典的自然科学知识,包括理、化、生、地等已有的知识,并且更加广泛地包括科学史和科学方法论方面的知识。同时继续地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把加强科学思维的全面训练作为理科教育的基本内容,并让学生具备评价科学和技术的价值的能力,以及进行科学的批判思考的能力。
4、改革教学方法和评论手段
理科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向着如何提高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进一步密切师生之间在教与学中的联系,以及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方向发展,用诸如实验活动、阅读刊物、影片和微机等多种教学媒体来实施,随着现代理科教育技术的普及应用,小组学习、独立学习和实践学习应成为今后的主要学习形式,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对所遇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综合,以获得某种技能和实际经验,例如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能力和科学方法。
改革评价手段,即不以一张侧重学科概念系统和符号系统的试卷来评定学习成果,而应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方案和评价指标,包括对自然科学态度与方法的发展、创造思维的发展、掌握新技术技能的发展的评价等。应根据我国理科教育的实际来批判地接受国外的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以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体系。
四、结语
中学理科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毋庸讳言,我国理科教育的现状,还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至于同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势头同步,实现“三个面向”则更有一个不小的距离。因此,中学理科课程改革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