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中区马家堡小学 重庆 400042
摘 要:笔者以《语文新课标》中第三学段的年段目标为标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揣摩文章表达情感,读写结合;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学习谋篇;关注文本独特表达,掌握技巧”三方面谈谈自己是怎样“用心”挖掘教材中的语言表达训练点并由此优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表达情感 表达方法 语言表达训练点
都说花儿是美丽的,在那花园里,我们常常沉醉于那沁人心脾的花香中。语文就像那花园,一字一词,一句一段,都是一朵朵婀娜多姿的鲜花。学习语文,就是在不断地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和丰富美。引导孩子写字、阅读、表达,就是一个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和丰富美的过程。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人而言是一个秘密。”而这个秘密就需要我们用心引领着学生去破译。
高年段的学生经过小学四年的学习已掌握了相当的知识量,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集中注意能力发展日趋成熟。《语文新课标》提出高年段语文语言训练教学的重点是阅读、习作和口语实际,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在阅读教学中以语言为抓手,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品味掌握表达的形式,力求做到读写结合,提升语言能力。 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第三学段谈谈怎样挖掘教材中的语言表达点。
一、揣摩文章表达情感,读写结合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绝不会乱走的。”这里的“路”就是文章表达情感的线索。
随着孩子们阅历的丰富,高年段的孩子情感日益充沛,阅读时常常会沉醉于文章的情感世界中。但从孩子笔下倾泄出的文字,情感味却总那么贫乏,这值得我们思考。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情感真挚强烈,不失为一篇情感丰盈的经典之作。作者是怎样写出这样感人至深的文章的呢?第二人称的叙述,当面劝告的语气,亲切、真挚,这不失为表达真情实感的一大法宝。再仔细寻觅,具体情节叙述、彼此感情的抒发,更是情真意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文章的情感表达线索为“劝慰——叙事——抒情”。让孩子按照此结构表达,是否情感会更浓烈呢?于是梳理此线索成了我教学的主旋律。然后趁机迁移练习:想一想,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一个人物,以她们的口吻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同样可以按“劝慰——叙事——抒情”的结构,用第二人称来写。有了之前的“情感线索表达点的挖掘”,孩子们自然就会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了。
二、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学习谋篇
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则是文章的骨骼。语文教材每篇课文在谋篇布局上都有一定的特点,按照“新课标对高年段的学习要求”的引领,对于高年段的语文教学,我们应着眼于“篇章”。
如在教学《桥》一课时,这篇课文大家都很熟悉,语言特色非常鲜明,因此,教学初建时我着力于精妙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学习和老汉传神的动作、语言的描写。当我还沾沾自喜于课堂的行云流水、学生精彩的交流之中时,工作室导师王小毅老师课后的质疑让我哑然: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什么时候学的?人物描写的方法又是什么时候学的?那你这一节让学生学到了语言表达的什么方法呢?静心反思,我再次构建教学,将“情节的递进”立体展现老汉形象这一语言表达方式作为了教学的主旋律,使整堂课的语言表达点上升到了第三学段应有的层次。这一篇教学设计也发表在了2015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
《灯光》《十六年前的回忆》都运用了倒叙的方式,首尾呼应,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凡卡》一课,采用了插叙的方式,通过写信这一形式将现实的悲惨遭遇和乡村美好生活的回忆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凸显主题;《跨越百年的美丽》在记叙文中夹叙夹议等;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就要关注议论文的逻辑性和论据的典型性,以及作者如何用论据来论证观点的方法等……对于这些匠心独运的谋篇技巧,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理解、去积累,并尝试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三、关注文本独特表达,掌握技巧
习作系技能,也系艺术。教材中每篇文章遣词造句风格各异,这无数精妙的语言表达无不为文章的表情达意起到了重要作用。这需要我们具有高度的语言敏感性,挖掘出这样的细节描写,使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技巧。
论文作者:张春燕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10月总第3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7
标签:情感论文; 文章论文; 语言表达论文; 语言论文; 这一论文; 方法论文; 一句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10月总第3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