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北安市第二中学 164000
摘 要:小学就开始接触的思想道德课程到了初中反而让学生有一丝厌烦、枯燥的内容,单一的教学方式、重复多遍的记忆都是学生感到头痛的原因。面对新课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要有所创新,文章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几点创新初中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实际生活 教学创新
一、要营造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环境
1.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当充分体现平等和谐,诱发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扮演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更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在言传身教中使每个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人格、权利的尊重和对自己灵感、积极性的肯定。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学生会调动起自己的所有有利因素,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例如初一政治课讲授关于意志这一课时,书本上涉及到了“愚公移山”这个典故。很多学生都提出了疑问:愚公这种蛮干的方法可取吗?对于这个棘手的问题我并没有回避,也没有用教师的权威来压制, 而是引导学生讲出他们的想法,当第一位学生讲出可用炸药时我以鼓励的话语肯定了他,于是紧接着开隧道、用缆车、搬家、开发旅游搞经济……各种透着奇思妙想的答案在学生中涌现,孩子们创新的意识也由此被激发。
2.教师也要本着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还是这个例子,为了不抹杀孩子们创造力,同时又让他们接受这个故事所揭示的精神,避免愚公移山的故事在孩子们心中应该被激发的坚持不懈的精神被弱化,我将这个传说放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新的背景下,重新让同学思考,学生的思维空间一下子开阔了。于是,又得到了新的答案:不怕辛苦,不放弃自己的家园,齐心协力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美好。这样,使得这次的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通过传媒接触大量的信息,往往会在某一方面超过教师的知识贮备,提出教师无法回答的问题。教师要切实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共同发展探究能力的过程,努力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塑造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优良教学环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供创造机会
1.减少机械记忆。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在学习中机械记忆的时间少了,创新学习的时间就多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中,对知识一栏的总共4条6项要求中,有4项要求“了解”,有1项要求“认识”,只有1项是要求“知道”的目标(知道基本的法律常识)。因此,除了《标准》规定要求“知道”的知识需要牢固记忆外,其他知识是属于灵活理解和运用的,政治老师千万不可强找知识点和概念,以免偏离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教育品德熏染、行为规范、“文化陶冶”的正确轨道。
2.巧设疑,多引思,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不断提出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问题,课堂巧妙提出问题,使学生们真正体会成功的喜悦,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3.教学组织形式要多变。如果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以讲解为主,不论你讲得多么生动形象,时间一长,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同样,如果每节课都采用“提供一个话题——分组讨论——总结归纳”的方式,时间长了也会使学生感觉腻烦,这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看风景心理”是一样的。任何风景,只要时间一长就会变得单调、乏味,不管是黄土高原,还是蓝天海滩。因此,为教之计是不断变换教学形式和方法,以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始终充满新鲜感和希望,这是保持思想品德课长盛不衰生命力的法宝之一。可以交替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很多,比如教师讲解、案例诊断、话题聊天、模拟法庭、观点辩论、情景表演、分组编题、知识竞赛、小老师讲课、挑战主持人、课堂撰写小论文、师生互动问难答疑、专题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与实践等。
三、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不能忽视老师所起的作用
在现在的教学中,很多老师都很注重让学生发挥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不受任何约束自由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在我看来,这并不见得就是最好的教学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分发挥,老师在课堂上就似乎充当了可有可无的角色,教学中的弊端就有可能暴露出来。这些孩子受年龄和人生阅历的限制,所掌握的知识点和见解难免会有不全面的地方,如果不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就容易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总之,思想品德是一门很实用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把课程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求,把教学的内容和实际的生活真正结合起来,发挥思想品德真正的作用,唤起学生对崇高理想的追求,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在创新中促教学,促进教学水平实现新跨越。
参考文献
[1]李凤玲 怎样让主动学习成为习惯.2008,(13)。
[2]岳飞刚 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有效性的思考.2007,4。
[3]七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1。
论文作者:李云霞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3月总第26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0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思想品德论文; 是一个论文; 初中论文; 自己的论文; 时间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3月总第26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