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生产机会成本研究(下)_农民论文

我国粮食生产机会成本研究(下)_农民论文

中国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研究(之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会成本论文,之二论文,中国论文,粮食生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粮食生产耗费劳动力与资金的机会成本

粮食生产除了使用耕地外,还要使用劳动力和资金(包括折成资金的物质)。这些生产要素也有机会成本,即种粮的劳动力用来务工、种粮的资金和物质用来从事其他非粮食产业的收入。虽然亩平耕地纯收益的对比中已经涉及了劳动力和资金成本,但是不能完全体现劳动力和资金的机会成本。因此,有必要对劳动力和资金的机会成本进行单独分析。由于受制于劳动力和资金投入的数据,笔者在此只是对两者的机会成本进行简单的估算。

(一)劳动力种粮的机会成本逐年上升

劳动力的机会成本的估算有两种方式,一是兼业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二是完全务工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完全务工劳动力的机会成本比较好估算,兼业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估算比较困难。

首先分析兼业劳动力种粮的机会成本。据农业部的调查,2002年,务工农民年均收入为5597元,也就是说每人每月平均工资仅为466元,日均工资为15.53元[2](1995、2000、2001、2003年的务工农民日工资按照2002年务工农民收入与当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来测算)。通过测算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是种粮劳动力的机会成本比较大(见表8)。仅仅考虑种粮实际耗用时间,即每个劳动力完成平均耕地生产所需要的时间(下同),种粮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也非常大。2003年三种粮食平均、稻谷、小麦和玉米的机会成本分别为569.1元、671.64元、461.43元和579.35元。如果将农民农闲时间考虑进来,机会成本将更大。

表8 种粮劳动力的机会成本

粮食三种粮食 稻谷小麦玉米

每个劳动力平均耕地(亩)

3 3

3

3

务工劳动力的日价格(元/个) 8.68.6 8.6 8.6

每亩耕地用工数量(个) 15.919 12.7 16

1995 耕种每亩地的机会成本(元)

136.74 163.4109.2

137.6

每个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元)

410.22 490.2327.6

412.8

务工劳动力的日价格(元/个)

12.68 12.6812.68

12.68

每亩耕地用工数量(个) 12.2

14.6 9.6 12.4

2000 耕种每亩地的机会成本(元)

154.70 185.13

121.73 157.23

每个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元)

464.09 555.38

365.18 471.70

务工劳动力的日价格(元/个)

13.84 13.8413.84

13.84

每亩耕地用工数量(个) 12 14.1 9.5 12.4

2001 耕种每亩地的机会成本(元)

166.08 195.14

131.48 171.62

每个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元)

498.24 585.43

394.44 514.85

务工劳动力的日价格(元/个)

15.3

15.3 15.315.3

每亩耕地用工数量(个)11.5

13.3 9.311.7

2002 耕种每亩地的机会成本(元)

178.6 206.55

144.43 181.70

每个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元)

535.79 619.65

433.29 545.10

务工劳动力的日价格(元/个)

17.09 17.0917.09

17.09

每亩耕地用工数量(个)11.1

13.1 9 11.3

2003 耕种每亩地的机会成本(元)

189.70 223.88

153.81 193.12

每个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元)

569.10 671.64

461.43 579.35

注:(1)1995、2000、2001及2003年的务工价格,按照2002年农民务工年均收入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0.7266推算,1995、2000、2001及2003年年均务工总收入分别为3112元、4563元、4984元、6155元,日均收入分别为8.6元、12.68元、13.84元、17.09元。(2)种植1亩耕地的机会成本=务工劳动力的日价格×每亩耕地用工数量。(3)每个劳动力的机会成本=种植1亩耕地的机会成本×每个劳动力平均耕地。(4)每个劳动力种粮的机会成本的时间,并非是务工劳动力实际的时间,只考察农民种田用工数量,在此含有一假定,种田农民的农闲时间也可以像务工农民一样获取收入。其实这个假定是很难实现的,不可否认,种粮农民的农闲时间可以用来务工,但是可能性很小,时间也不可能连续。如果考虑这个问题,种粮农民的实际机会成本将要大得多。

二是种粮劳动力的机会成本逐年增长(见表8)。从三种粮食平均来看,1995、2000、2001、2002和2003年种粮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分别为410.22元、464.09元、498.24元、535.79元、569.1元,2003年比1995年增加了261.42元,同比增长38.73%,年均增长4.2%。

三是种粮劳动力机会成本与种粮劳动力收益差距越来越大(见表9和表10)。1995年三种粮食平均、稻谷、小麦和玉米的差额分别为62.01元、74.1元、49.5元和62.8元,2003年分别达到了196.2元、231.44元、159.03元和199.65元,8年期间分别增加了134.19元、157.34元、109.53元、136.85元,其差距年均增长分别为15.49%、15.30%、15.7%、15.55%。这是按照每亩耕地耕种所需要的劳动力工日数计算的,没有考虑其他为种粮而花费的准备时间和往返于务工与种粮之间的时间。

表9 种粮劳动力的平均收益(成本)

粮食三种粮食

稻谷 小麦玉米

每个劳动力平均耕地(亩)3

33

3

种粮劳动力的日价格(元) 7.3 7.3 7.3 7.3

每亩耕地用工数量(个)

15.9 19 12.7 16

1995 每亩耕种平均收益(元) 116.07

138.792.71116.8

每个劳动力的平均收益(元) 348.21

416.1278.1350.0

种粮劳动力的日价格(元) 10

10

10 10

每亩耕地用工数量(个)

12.2 14.6 9.6 12.4

2000 每亩耕地的平均收益(元) 122 146 96 124

每个劳动力的平均收益(元)366 438 288 372

种粮劳动力的日价格(元) 10.4 10.4 10.4 10.4

每亩耕地用工数量(个)12 14.1 9.5 12.4

2001 每亩耕地的平均收益(元) 124.8

146.6 98.8 129

每个劳动力的平均收益(元)

374.4

439.9292.4 387

种粮劳动力的日价格(元) 11

11

11 11

每亩耕地用工数量(个)11.513.3 9.3 11.7

2002 每亩耕地的平均收益(元) 126.5

146.3102.3128.7

每个劳动力的平均收益(元)

379.5

438.9306.9386.1

种粮劳动力的日价格(元) 11.211.2 11.2 11.2

2003 每亩耕地用工数量2003(个)11.113.1 9

11.3

每亩耕地的平均收益(元) 124.3

146.7100.8126.6

每个劳动力的平均收益(元)

372.9

440.2302.4379.7

注:(1)每亩耕地平均收益全称是每亩耕地劳动力的平均收益。(2)每亩耕地平均收益=种粮劳动力的日价格×每亩耕地用工数量。(3)每个劳动力的平均收益=每亩耕种平均收益×每个劳动力平均耕地。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3),253~273页;《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4),259~281页。

表10 种粮劳动力机会成本(兼业)与种粮平均收益比较(元)

三种粮食稻谷 小麦 玉米

1995

62.01 74.1 49.5 62.8

2000

98.09 117.38

77.1899.7

2001

123.84 145.52

102.04

127.85

2002

156.29 180.75

126.39

159

2003

196.2 231.44

159.03

199.65

资料来源:表9每个劳动力的种粮平均收益减去表8的每个劳动力种粮的机会成本所得。

其实兼业的种粮劳动力,被种粮所套住的时间远远不止统计报表上的工日数。按照笔者推算,完成两季粮食及一季冬季作物至少也得花费3个月的时间,按照2002年的每个工日11元的价格,其机会成本也达到了990元,也就是说种粮的实际机会成体远远高于笔者按照政府公布统计数据计算的结果。

其次,分析完全务工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如果劳动力完全务工,根本不种植粮食,其机会成本就是当年的务工收入。2003年粮食主产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2669元,而农民完全务工收入5597元,务工收入是粮食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倍,两者的差额高达2928元,也就是说完全务工农民的纯收益是兼业农民机会成本(按600元计算)的4.88倍。

总体来看,种粮劳动力的机会成本有三个特点:一是种粮劳动力的机会成本逐年上升;二是种粮与务工相比,完全处于比较劣势。三是完全务工、兼业经营和粮食生产三种职业的机会成本比较,种粮的机会成本最大,兼业经营其次,完全务工的收益最高。

(二)种粮资金和物质的机会成本

粮食生产要投入资金和物质,这些资金和物质如果不用来种粮,可以从事其他非农投资(只考虑非农投资)。非农投资的收益就是种粮资金和物质的机会成本。三种粮食(稻谷、小麦和玉米)物质投入的收益率(见表11),1995年最高,达到了149.44%,即投资100元资金物质可以获取149.44元的收益。2000年以后虽然物质投入收益率大大下降,但是2002年粮食资金投入收益率仍然高达18.95%,2003年因为粮食价格上涨物质投入收益率上升为30.91%。非农产业根本难以达到如此高的收益率,如沪深两市所有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为5.295%,全国国有企业的平均资产收益率大约为3%~5%。所以从资金和物质的投入收益率来看,粮食生产还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是粮食生产所需资金物质只占总成本的一部分,而且受耕地规模的限制,资金和物质再多也难以帮助农民大幅增收,受经营规模的制约,投入资金很快出现边际收益递减,从而使总收益率下降。所以资金投入的高收益率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粮食生产的比较劣势的困境。

表11 三种粮食资金物质投入收益率及成本收益率

19952000 200120022003

资金与物质成本(元) 158.04 160.08

155.72

159.9 159.35

每亩税后纯收益(元) 236.17

19.4760.14

54.28

97.27

资金物质投入收益率(%) 149.44

12.1638.62

33.95

61.04

成本收益率(%)

76.315.8318.23

16.91

30.91

注:1、2栏的数据根据2003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53~273页、2004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59~281页计算所得;第3栏的数据等于第2栏的数据除以第1栏的数据。

四、粮食生产机会成本的政策解释

粮食机会成本上升,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下降,种粮效益严重下滑,农民纷纷弃田抛荒,外出务工经商。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几个结论:一是农民减少粮食种植面积是对高机会成本的理性选择;二是农民外出打工是追求资源配置最优的理性选择;三是粮食主产区资金和物质外流是追求高收益的理性选择。四是农民“返乡抢田”也是对机会成本变化的理性反应。2003年以来,农业税的减免,种粮生产成本下降,加上粮食价格上涨,种粮的机会成本有所下降,致使部分务工经商收入低于种粮收入的农民工纷纷“返乡种粮”。但是粮食的机会成本仍然比较大,经济效益仍然较低,而且一旦粮食价格下跌,粮食机会成本又会升高,使粮食产业进入一个“高机会成本-弃田抛荒-价格上涨-返乡抢田”的恶性循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农业的基础,可以说粮食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对于一个具有基础地位的产业,过高的机会成本势必影响其基础地位,导致粮食产业衰微。因此,降低粮食生产机会成本,增强粮食产业的比较优势,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是当务之急。

1.健全粮食流通市场,保持粮食与其他产品的合理比价

粮食机会成本过高其实就是粮食与其他产业的比价不合理的反映。从宏观上把握粮食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比价尤其重要。首先要保持合理的“粮经比价”。粮食与经济作物之间有一定的内部经济比价,只有在此比价附近,粮食生产经营的规模和秩序才能维持在正常状态。其次要保持合理的“工粮收入”。“工粮收入”是指务工和种粮之间的收入要合理,否则农村劳动力就难以留在粮食产业内部。保持合理的粮食比价不能用计划手段,不能通过压低经济作物、务工的收益,而只能够通过提高粮食生产经营的效益,通过政府的税收政策、财政政策的调节,提高粮食生产者收入来实现。

2.规范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稳定粮食的直接投入成本

粮食生产需要化肥、农药、柴油、水、电,这些生产资料构成粮食生产的直接成本。规范农业生产资料,防止农业生产资料水涨船高、防止农业生产资料坑农、害农、压农,也是降低粮食生产机会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实,我国对于农业生产资料行业是相当优惠的,许多行业的税费都不同程度的减免,但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与粮食价格如影随形,同步增长,“收割”了粮价上涨的红利。笔者认为,规范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最重要的是放开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促进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充分竞争,同时用经济手段引导生产资料企业保持稳定的销售价格,进而稳定粮食生产的直接成本。

3.强化粮食产业支持力度,降低粮食生产间接成本

粮食作为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不能像其他竞争性产业一样任其发展,在引导其资源向高利润产业、产品流动时,还必须加大粮食支持保护力度。虽然近几年政府通过粮食生产补贴、减免农业税的形式,加大粮食产业的支持力度,但是政府的补贴和支持仍然无法扭转粮食的比较劣势,无法降低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因此必须构建粮食产业的支持体系,加大粮食的支持力度。一是增加粮食补贴的类型,如可以实施病虫害防治补贴、绿色生产补贴、肥力维持补贴等等。二是增加粮食主产区基础设施投入,粮食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而且是一种全国性的准公共产品,中央政府、省政府也要承担主产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责任,降低主产区粮农的公共支出。三是完善粮食生产的社会服务,特别是要完善粮食政策性保险制度、金融制度、科技服务制度,降低粮食生产的管理成本。

4.引导粮食品种结构调整,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

降低粮食生产机会成本,提高粮食经济效益,仅仅依靠政府支持、依靠规范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经营显然是舍本逐末的行为。其实提高粮食经济效益最根本途径是提高粮食本身的收入。粮食的收入弹性比较低,但是不同粮食品种的收入弹性有较大的差异。口感好、品质好的粮食品种收入弹性比较大,特别是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高品质的粮食品种需求量会大幅提高。目前市场上价格较低的都是一些口感较差、品质较低的粮食品种。因此要加大粮食品种结构调整力度,引导农民种植收入弹性较大、口感好、品质好的粮食品种,将传统的粮食生产资源引向高品质、高需求、高效益的粮食品种。

标签:;  ;  ;  

我国粮食生产机会成本研究(下)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