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国际竞争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_国际竞争力论文

农业国际竞争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竞争力论文,框架论文,理论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国际竞争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农业如何参与国际竞争,如何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成为经济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从现有文献看,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讨论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1)对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探讨。Gopinath and kennedy(2000)的研究表明,农业生产要素的积累与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Kalaitzandonakes(2000)认为农业生物技术使用将是提高未来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唐仁健(2001)提出要依靠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融资创新来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许经勇(2000)则认为政府的支持力度和合理的农业经营结构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可或缺的因素。(2)对各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和比较分析。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运用一定的计量方法,对各国农业(农产品)进行评价和比较分析,以找出各国农业中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Banse,et al.,1999;程国强,2000;Gorton,et al.,2001)。

现有的文献侧重于对策性的研究和实证分析性的研究,而基础理论性研究非常少见。对于什么是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或决定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有哪些?理论界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研究中也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探讨上述问题,对于推进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启发意义。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首先,本文辨析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指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本质是农业的比较生产率,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只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表现形式。其次,本文将运用波特的“国家钻石”模型并结合农业再生产自身的特点,试图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层影响因素给出较为全面的解释,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个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框架。

二、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

“国际竞争力”一词含义非常直观,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竞争主体之间力量大小或强弱的对比。但是,在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学者们对国际竞争力的含义理解不一,尤其在国家层面上的国际竞争力含义争论很大,正如Banse等人(1999)年指出的,“没有任何一种竞争力的定义或评价方法能被学者们广泛接受”。(注:大多数学者认为,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可以从国家、产业、企业三个层次上展开。对企业层次的国际竞争力定义较易理解,即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盈利能力,对此理论界争论不多。对产业层次上的国际竞争力定义争论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产业的界定与分类,有的界定为狭义上的产业,即指同类产品及其可替代品的集合;有的界定为广义上的产业,这种观点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不仅要研究某种特定产业的竞争力,而且要研究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的国际竞争力。二是对于产业层次上的国际竞争力含义的理解不一致,有的认为是产业或产品的市场盈利能力和占有市场份额的能力;有的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就是比较生产力。对于在国家层次上的国际竞争力争论最大,有的将其定义为一国保持贸易平衡的能力;有的认为是一国不断提高本国居民生活水平的能力;有的又认为国家层面的国际竞争力的惟一意义就是国家生产力;还有少数学者认为国家层次上的国际竞争力是毫无意义的概念。)本文仅就农业产业层面上的国际竞争力概念作一探讨。

有一种观点认为,农业国际竞争力就是市场竞争力,即指一国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可持续盈利和占有市场份额的能力。勿庸置疑,市场是各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平台,一国农业竞争力的大小最终是要在国际市场上来体现,要通过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和盈利能力来衡量和检验。但是,笔者认为,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仅限于对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只反映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表现形式,并没有说明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本质所在。而且,在国际贸易壁垒没有完全消除、各国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不尽相同的情况下,农产品市场占有份额往往不能正确反映一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大小。

那么,什么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本质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对“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论述中得到启示。他在《传统农业改造》一书中指出,传统农业是“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是一种农业生产率水平很低的农业;现代农业就是运用现代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是具有高生产率的农业;改造传统农业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把“弱小的传统农业改造成为一个高生产率的经济部门”。由此可见,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之别根本在于生产率的高低。这里,舒尔茨考察的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农业的特征。同样地,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各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也是各不相同,有传统与现代、落后与发达之分。农业国际竞争事实上也就是不同农业发展水平(即不同的农业生产率水平)的竞争,哪个国家的农业生产率高于或优于其他国家,这个国家的农业就具有竞争优势,相应地,也就占有更高的农产品市场份额。因此,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本质就是农业的比较生产率。

此外,在理解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含义时还须明确以下两点:(1)自由和公平的市场条件是分析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因为现在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还没有完全拆除,国家对农业的保护水平也不尽相同,如果不排除这些条件,在比较各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时是很难做出公正评判的。(2)我们说某国农业具有国际竞争力,并不是指这个国家的所有农产品都有竞争力。每个国家的人力或资源都有一定的限制,每个国家都只能在某个农业部门产业或某些农产品上具有市场竞争力或竞争优势。比如,世界农业净出口第二大国——荷兰,其有竞争力的也只是在园艺业和畜牧业两大产业,而其它产业并不具有竞争力。

综上所述,可以把农业国际竞争力定义为:在自由和公平的市场条件下,一国农业以其相对于他国更高的农业生产率,生产出更多的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并持续地获得盈利的能力。

三、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研究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就在于找出决定或影响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各种因素,以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实际结果给出解释,以及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未来趋势做出判断,从而为各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那么,影响或决定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有哪些呢?

如果仅从农业(或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角度来考察,答案似乎非常明确。因为直接影响到农业(或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见图1):一是农产品的价格因素。即相同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较低的农产品就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反之亦反之。二是非价格因素,主要包括农产品的品质、品种、品牌、营销等。即同类的农产品(假定市场销售价格相同),品质好、品种多、品牌响、营销能力强的农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但问题是,在现实经济中,上述这两个因素又是由许许多多其他因素决定的。比如,农产品价格又与农产品生产要素成本、农业经营规模、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农业经营管理水平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如果我们把这些因素的因果关系链一直往前推溯,几乎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金碚,1996)。如何确定其中最具重要性的因素呢?

图1 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通过对美国、日本、德国等10个国家的100多个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后认为,一国的特定产业能否取得成功或在国际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取决于四个关键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此外,波特认为机会和政府行为作为另外两个辅助因素影响着上述四个因素,也对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影响。这六方面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加强,共同构成完整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家钻石(National Diamond)”体系。波特的“国家钻石”模型的提出在理论界得到如潮的好评,有人称之为当代的“国富论”。在实际应用中,该模型也被学者们作为“经济分析范式(Paradigm)”运用于不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基于此,笔者在下文中将运用波特的“国家钻石”模型并结合农业再生产自身的特点,对影响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给出解释(见图2)。

图2 农业比较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1)农业生产要素条件。农业生产要素可以分为传统农业生产要素和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两类。传统农业生产要素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劳动力和土地、水利等农业自然资源,这些要素有的是自然生成,有的只要简单的私人及社会投资就能拥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农业技术、人力资本、现代化通信的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不是自然生成的,是需要依靠持续地追加投资创造出来。由于农业再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相互结合的过程,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农业社会里,传统生产要素尤其是自然条件(如土地、气候、地理位置等)对农业国际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如古代中国“丝绸之路”的产生就是最好的例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来自具有现代性的新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郭熙保,1995),这时,对农业国际竞争力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就是现代农业生产要素。

(2)农产品需求状况。波特认为,一国的国内需求可以从三方面影响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一,国内需求的性质(或客户的需求形态),国内需求的性质又可分为细分的需求、老练挑剔的需求、前瞻性的需求三类,这三类不同性质的需求会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有不同的影响;第二,国内需求的大小与成长速度;第三,从国内市场需求转化为国际市场需求的能力。这些分析对于农产品同样是适用的。此外,由于农产品是人们生活中的最基本物品,人们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受恩格尔定律的作用,是随经济发展而逐步下降的,即农产品收入弹性呈递减的。农产品的这一特性在分析农业国际竞争力时应予以考虑。

(3)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发展状况。农业产业是以动植物生产为中心的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全部内容的总和,因此,农业生产过程仅仅是农业再生产的一个环节,农业生产还要依赖于产前投入要素(如种子的培育、化肥、饲料、农膜、燃料、役畜、农业机械等),生产这些投入要素的产业可以称为农业的上游产业;农业生产也离不开产后的服务(如农产品的运输、储存、加工、销售等),这些产业可以称为农业的下游产业。有竞争力的上游产业的存在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及时的、高质量的原材料和各种服务;而有竞争力的下游产业则可通过“提升效应”直接拉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相关与支持性产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4)农业经营主体的状况。农业经营主体主要从两方面来影响农业国际竞争力:一是农业经营主体的素质。农业经营主体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农业在市场上采取何种竞争策略、以及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二是农业经营规模大小。农业经营规模的大小对于农业现代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使用、对于农产品成本的降低、对于农业经营主体驾驭市场的能力都有影响,从而影响到一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5)机遇。一些偶然性的事件和机遇有时会对一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产生影响,这是因为偶然事件会打破原本的竞争状态,使竞争主体之间的地位发生变化,从而为竞争者提供新的竞争空间。这些机遇包括:重大的农业技术革新、全球金融市场或汇率的重大变化、外国政府的重大决策、自然灾害、战争等。

(6)政府行为。政府行为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是通过影响上述前四个方面的因素来实现的。比如,政府通过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治理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等方面,从而有利于农业生产要素的改善;政府有时通过对农产品价格的调控(如农产品出口补贴),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等等。

四、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从农业产业的内涵与外延来看(注:在产业经济学中,“产业”的概念有两种不同的界定:一种足狭义上的产业概念,其基本内涵是“同类产品及其可替代产品”。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如从产出的角度,产业是同类产品及其可替代产品的集合;从生产的角度,产业是同类产品及其可替代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从经济实体角度,产业是生产经营同类产品及其可替代品的企业的集合。“一种是广义上的产业概念,即指总体上的产业。它不仅包括狭义上的产业概念,也涵盖了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等方面的内容(杨治,1985)。),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一是基于广义的产业涵义分析,即分析农业总体国际竞争力。这不仅要分析特定的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而且要结合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组织进行分析,以反映出一国农业总体的竞争态势。二是基于狭义的产业涵义分析,即分析一国特定的农业产业(农业部门产业或单个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笔者认为,研究农业国际竞争力更宜于从狭义的产业涵义角度进行。这是因为:第一,如前所述,一个国家的人力或资源都有一定的限制,每个国家都只能在某个农业部门或某些农产品上具有市场竞争力或竞争优势。因此,研究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点应放在对各国同一农业产业或农产品的比较分析,以找出各国农业产业或农产品竞争力的优劣,而笼统地指出一个国家农业国际竞争力如何意义不大。第二,农业本身是各个不同农业生产部门的集合体,它可以分为粮食业、畜牧业、水果业、水产业、花卉业等部门产业,这些产业还可以细分。各个农业生产部门之间的生产活动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如果从总体上的农业产业来分析,一方面会掩盖这种部门产业之间的差异性,另一方面也不能揭示出究竟哪种产业(指农业部门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哪种产业不具有竞争优势。

一个国家特定的农业产业(农业部门产业或单个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强弱,可以从结果和原因两个方面来分析。从结果分析,农业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直接表现为一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一国的某种农产品在该种产品市场上占有份额越大,获得的利润越多,表明该国的这种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从原因来分析,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由农产品价格因素和非价格因素所决定,而它们又是由更为深层的因素决定的(见图3)。

图3 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标签:;  ;  ;  ;  

农业国际竞争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