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本质与改革的关系_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本质与改革的关系_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本质与改革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质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全面准确的新概括。这个新概括将社会主义改革的意义和目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不仅扩大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而且理顺了改革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明确了改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改革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出的新概括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两方面的概括,既讲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也讲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既讲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也讲了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既讲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讲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既讲了社会主义在客观发展规律上的本质要求,也讲了社会主义在主体价值目标上的本质要求。这是在深层次上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出的新概括,也是马克思主义史上对社会主义本质观的重大发展。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但不是一般地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是联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通过解放生产力讲发展生产力,从而体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发展过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体现于社会主义全过程的必然要求、本质要求,而不是社会主义某一发展阶段的要求。人类历史上已经有过的其他任何一种制度,都不具备这种本质要求。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战胜资本主义,就在于它有一个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优越性。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高。

如果说,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方面的概括,是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侧重从其运动发展的规律、客观要求方面揭示其本质,那么,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第二方面的概括,即“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则是把社会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追求崇高社会理想的过程,从历史活动主体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最终目的的高度揭示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在讲社会主义本质的两个方面时,把社会主义本质的合规律的方面放在前,把社会主义本质的合目的方面放在后,这就强调了客观规律的重要性。只有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民群众的目标,这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对唯物史观的深刻理解和娴熟运用。我们过去的最大失误,就是没有把共同富裕建立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现实基础上,没有把社会理想建立在社会历史客观运动的基础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根据,是社会主义社会合规律的本质要求。那么,在社会主义社会怎样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呢?这就是我们目前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改革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所谓解放生产力,是指通过解除对生产力的束缚来发展生产力。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具体制度,以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说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特殊本质,不在于简单的发展生产力,而在于通过不断地解放生产力来促进和加速发展生产力。过去在“左”的错误思想指导下,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抓革命,促生产”,搞“一大二公三纯”。结果,脱离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现状,违背了客观发展规律,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针对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僵化的体制,提出了通过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创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规划。他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我国目前进行的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一般调整、细枝末节的修补或改良,而是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体制。这是改革最本质的规定性。建国初期,我们照搬苏联体制模式,形成了一整套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弊端日益暴露,已成为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改革就是要通过根本改变原有旧体制,打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使生产力真正获得解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说,改革作为第二次革命,和第一次革命一样,具有解放生产力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作用;而且,这种社会功能和作用是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环节。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它不是对社会主义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改革,而是包括经济、政治、教育、科技、文化等各种体制的改革。由于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整个社会生活、思维方式、精神状态的巨大变化。在这一点上,改革这场革命的深远影响和意义不亚于第一次革命。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课题。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抗将消失,矛盾仍然存在”的论断。但由于他过早逝世,未能直接经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的社会主义实践,因而没有寻找到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途径。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发展动力不是社会矛盾,而是“社会主义在道义上和政治上完全一致”,这实际上否认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矛盾。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书中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这些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具有对抗的性质。矛盾的双方又相适应又相矛盾,基本上是相适应的,不相适应是非基本的次要的。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思想无疑是正确的,抓住了问题的根本。但是,毛泽东侧重强调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基本相适应的一面,夸大了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认为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在于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不高、规模不大,“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的途径,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严重影响甚至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认为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提法比较好”,但是,他说:“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是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做深入的具体研究。”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邓小平认为,构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包含着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两个层次。基本制度规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具体体制则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具体形式,是基本制度的实现形式,存在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有其相对独立性。基本制度是相对稳定的,而具体体制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基本制度好不一定能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而具体体制存在弊端也不等于基本制度不好。同时,邓小平又尖锐地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障碍”。这样,邓小平就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找到了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同时揭示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一伟大真理。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它是人类历史发展中最积极、最活跃和最具有革命性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作相应的变化,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和水平,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由此可见,改革是伴随着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进行的一场划时代的革命。但是这种革命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革命。传统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它的对象是社会根本制度,中心问题是国家政权。社会主义改革则不同,它是执政党发动和领导,由本阶级群众积极参加的一种自觉的行动,对象不是社会根本制度,而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各种体制和观念,基本功能不是改变社会形态,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因此,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社会主义由于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和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基本是适合的。但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即具体体制中存在着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弊端。我们实行改革,就是要改革具体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这种改革符合和反映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改革的目的是使现行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符合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水平,使上层建筑结构的具体形式适应经济基础,从而促进和加速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出来。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合规律性的本质要求,是改革基本的目的和意义。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不断地解放生产力;要解放生产力,就必须进行不断地改革。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只有广泛而深入地改革,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为生产力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只有持续不断地发展生产力,才能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改革不断地深入下去。所以,一方面,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途径,是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火车头;另一方面,离开了发展,社会主义也就不是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改革也不可能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改革。“发展才是硬道理”。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的区别在于,它们在遵循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同时,又具有自己所特有的特殊规律。正是这种特殊性、特殊规律构成该社会形态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本质。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的特殊本质,就在于他能够通过自身不断的改革,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从而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而具有的特殊规律。这一规律告诉我们,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始终的伟大事业。我们一定要把改革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来认识,从而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标签:;  ;  ;  ;  ;  ;  ;  ;  ;  ;  ;  

社会主义本质与改革的关系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