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大型百货公司要去哪里?_电子商务论文

中国的大型百货公司要去哪里?_电子商务论文

中国大型百货店走向何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百货店论文,中国论文,走向论文,何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中国大中城市新建、改建大型百货店热潮扑面。据统计,全国万平米以上,亿元以上的大型百货店1979年前仅二、三十家,现已猛增到300多家。北京市由“八五”前的4家发展到目前的60多家,规划2000年达到100家;就连城区人口不到250万的长春市大店数目也已突破60家,在这一片风风火火的发展景象后面,却逐渐显露出一组不容人乐观的数据和事实。由于大型百货店“滥上、乱上、过大、过高”的倾向,造成不少商店“有场无市”、“店大客少”、效益不断滑坡的局面。上海市去年10月前开业的30家大商店中,效益好的仅14家,而无效益者至少占1/4。另一方面,商品市场的“消费瓶颈现象”也日益突出, 高档商品充斥与优质大众化商品极度匮乏同时存在。热了不到10%的高收入者的“被”,冷了80%以上工薪阶层的“窝”。专家指出,长此以往,必将冲击消费品市场的合理结构。新近,连锁、超市之风又再度吹热,有人呼喊出“迎接第三次流通革命”的口号,于是“百货店已走向衰落”成为一种时髦的说法。

怎样客观看待中国百货店的现状,它发展的出路又何在?

首先应指出的是,过去中国流通领域发展严重滞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型百货店作为一种主导性商业形式,在各地政府的重点扶持下,经过了一段“还债式”的快速发展。然而从总体上看国内商业网点的建设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远未适应社会需求。1995年全社会商品零售额达20556亿元,为1957年的40 多倍,但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商业网点却所增无几。

其次,中国地区经济不平衡,新兴城市和开发区都将为零售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

再从国外零售业发展趋势来看,百货店虽已不可能重振过去一统天下的威风,但其内部各种资源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仍具有较强适应性。美国有关机构最近所做业绩统计数据表明,百货店的几个分类销售额和利润增长量明显超过专业店,其作为零售业中的“佼佼者”作用不容忽视。勿庸讳言,中国零售业体制业仍处于一种落后的较低级层次,百货业也刚起步不久。美国50家大型零售企业1993年销售总额达到4910亿美元,占全国零售总额的21.34%。中国50 家大型零售企业去年销售总额仅为499亿元人民币,占全社会零售总额的2.43%。

由上可知,中国百货店并没有步入哀落期,相反,它距达到成熟阶段还将经过一个长时期发展。与国外零售业发展联合体所不同的是,中国零售业发展没有经过层次分明的几次“流通革命”的更替,而是将形成百货店、连锁店、超市等各种形式并存的格局。

从目前中国百货店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是缺乏统一规范,内部竞争过度。中国大中城市出现的大型百货店过热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有关部门在缺乏对本地经济实力、生活水平、购买力规模,发展潜力等方面作认真细致的全面调查的情况下,盲目上马所致。加上缺乏对发展大型百货店的合理中长期规划:大型高档百货店销售额在全市总销售额中该占多大比重,大中小商店比例如何,高中低档次怎样配套设置等等,导致不切合居民实际购买力水平的高档百货店如雨后春笋般拨地而起,且多建在传统的商业中心——市中心或繁华地带。而城市郊区、人口新迁移区、新开发区,大型百货店却寥若晨星。百货店的失控发展及不合理摆布衍生出百货店家族内部的“百团大战”:从规模大战,环境大战到争相塑造“精品百货店”形象,继而又纷纷冲向工薪阶层消费阵地。这种“自相残杀”的局面无疑大大消耗了百货店内部力量,形成了资产人力的惊人浪费。

二是片面追求单体规模,忽视组合规模。如今百货店规模越搞越大,门类越搞越全,人们听到面积上万平方米,甚至上10万平方米的商店落成已不再感到惊奇了。这种不顾人口、购买力、交通条件以及企业自身经营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而只追求单体规模扩大的做法,潜在着诸多隐患。尤其随着城市人口向郊区外移,城市商业呈现出“多中心化”的发展趋势,都在客观上限制市中心单体买卖场地规模的扩张。一旦商店规模超过一定的度,势必会出现规模效益递减的情况,这也背离了人们建百货店想发挥其规模效益的初衷。有关人士指出,目前中国大型零售业发展缺乏“集团军”导向,有待从传统的追求单体规模扩张的阶段过渡到现代追求组合规模效益的阶段。

三是经营管理模式落后。中国零售业在努力赶超国际潮流之时,注重了兴建大商厦、购物中心等形式外延发展。但其经营管理仍延用过去的经验方法,其经营设施、营销手段、仓储手段仍然十分落后。而国际商业信息化、自动化趋势,已对中国零售业发展提出严峻挑战。

与此同时,中国大型百货店还受到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的竞争压力。

1、新业态的不断冲击。大型百货店昔日的地位优势、 商品优势、资金优势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不复存在,异军突起的连锁、超市、便利店、仓储店等新兴商业形式以其各具特色的经营方式分流了百货店相当一部分购买力,市场“蛋糕”越分越小、越分越细,抢食者越来越多。

2、国外资本“虎视眈眈”。世界银行预测,2002年中国圈包括港、澳、台在内的生产总值将会超美、日而成为世界首位。国外资本面对中国占世界人口近1/4的广阔市场,带着“21 世纪将是亚洲特别是中国人世纪”的预期,采取积极介入的姿态。早在1990年5月, 八佰伴国际集团就把总部移到了香港。1995年初,GATT干事长则明确要求中国对外开放零售业。随着中国政府批准在11个城市和地区进行中外合资合作零售企业试点,享誉世界的零售巨商已展开抢占中国市场之战:法国百年老店拉法耶特百货商店于今年4月在北京开设第一家分店; 春天百货商店继在上海开设分店后,又欲进军天津;日本八佰伴已胜利抢“滩”上海;美国头号零售商沃玛特、日本大荣等更在京沪等地四处奔走,频频敲击中国市场大门。财大势壮、具备丰富实战经验的国外零售巨头的进占,必将对中国零售业形成强大威胁。

3、来自购物中心的冲击。已处于连锁店、超市、 仓储店围攻下的大型百货店,将要遇到来自又一新业态——购物中心的冲击。据悉,美国1994年购物中心已发展到39600家,其销售额达到社会销售总额的 50%。国外这一购物业态的发展能否对中国零售业的发展前景作出预测?美国著名的购物中心发展商瑞·米尔斯先生对中国购物中心的未来前景颇持乐观态度。他作为北京万通米尔斯国际商业发展管理公司的总经理已开始建立万通新世界商场(购物中心)的实际操作。不久的将来,购物中心究竟能否以其经营流行选购品为主,多功能、富有经营与管理效率的特色直接动摇大型百货店的根基,人们拭目以待。

深切感受到生存压力的大型百货店必须重识自我,合理有效地参与国内、国际竞争,以实现规模化、国际化、信息化作为其长期发展的战略。

1、发挥规模优势。规模经营是现代零售业发展的趋势, 以追求组合规模,即分散布点与组合经营相结合的目标。发达国家的大型零售集团,一般采用连锁经营的方式扩大企业经营规模。中国大型零售企业应注意广泛采纳各种扩大经营规模的手段,如联合、合并、兼并、收购或组织扩展等,发展多种类型的集团企业,包括综合商社、连锁化零售集团、产供销一体的零售联合经营组织、金融商业联资建立的大型零售业等,可依靠大商家信誉,大规模集中采购、集约化科学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规模优势。

2、参与国际竞争。中国零售业进行中外合资合作零售企业的试点,旨在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从而更快地发展自身,为发展外向型经济,逐渐实现零售业的市场延伸,完成国内商业与国际市场接轨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今在中国零售行业内已出现可喜的“围城”现象:外地零售业想冲进来,本地零售业欲冲出去。据闻,北京百货大楼与郑州亚细亚携手南下,而广州商业兵团则挥师北上在京组建北京广货大商场。这种“围城”现象一旦冲出国域,中国零售业的国际化经营也就指日可待了。

3、迎接信息时代。目前在科技先进的发达国家, 电子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了商业购销调存的各个环节,甚至商业的营销环境、营销手段、交易方式等也都因此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现代商业技术的广泛运用,如自动售货机销售商品、销售点自动化管理系统(POS )和电子订货系统(EOS)等的建立,极大推动了国际零售业的发展。 微软总裁比尔·盖茨生动描述了未来的信息世界:“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你将能够以你自己的节奏在全球各地的各种商品和服务之中漫游。比如,你正想买一件毛线衫,你就可以选择一个基本样式,你会看到不同价格水平的各种款式,而且你想看到多少款式,就能够看到多少;或许你还可以观看到时装表演或是产品展示会。”中国零售业迎头赶上,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实已成为当务之急。

标签:;  ;  ;  

中国的大型百货公司要去哪里?_电子商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