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公布《审计署2009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审计署论文,工作报告论文,政府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国两会上备受关注的政府信息公开又一次被推到风口浪尖。3月中旬,审计署公布了《审计署2009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其中首次提出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媒体对社会关注的重大审计项目进行跟踪采访,这吸引了不少公众、媒体以及中介机构的目光。
政府与社会审计联手应对
从2003年起,审计署每年代表政府向全国人大作报告,进行信息披露,尽管当时只是对查处的重大案件进行披露,但因其点出具体单位的名字,被媒体称为“审计风暴”。
在审计署的2005年至2008年三年工作规划以及后来的五年工作规划提出后,扩大信息发布范围和增强透明度是每次必提的工作要点。
“审计、会计本来就是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行业,披露财务信息和审计结果信息的行为再正常不过了。审计署作为国家机关,已率先按照整个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尽最大努力地在披露信息,比如将涉及到民生的内容利用新闻发布会、媒体、网站等多种形式进行披露,当然,前提是不涉及国家机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审计署驻某地特派办特派员如是说。
在国外,并无政府审计力量与社会审计力量的区分,但在我国,由于体制原因,这两种力量在很长时间里一直在各自的领域做着同为审计的工作。
近年来,在雪灾、奥运工程、地震资金等审计任务中,这两种审计力量频频联手,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在四川地震审计中,政府审计部门与社会中介机构的联动是非常成功的,这也为今后两种审计资源的整合做出了表率。而且每年都有很多财务丑闻通过中介机构披露,披露后,政府审计有权对社会审计的工作质量进行检查,因而会介入比较重大的财务丑闻的审计追踪,能将审计结果做到社会审计力量达不到的高度,这种配合也是十分必要的。”一家国内前十强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萧尘说。
媒体应重点跟踪绩效审计
对于政府审计机构来说,披露审计结果信息多少有些“孤独”。“现在国家审计署一直力求对大额资金的下拨和使用效果进行全面的效益审计,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很多制度不配套,比如预算等其他相关部门的信息披露不全面,执行效果并不明显。而且,政府审计人员冒很大风险审计出的结果往往不了了之,这需要社会舆论进一步加大力度进行监管,也需要通过行政手段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上述特派员说。
在西方国家,媒体在审计过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往往是从头至尾地跟踪到底,直到最终所有审计建议落实。但在我国,媒体似乎只在公布审计结果时发挥了一些宣传作用,并没有参与到审计过程中,对审计结果的追踪也很少见。
“今年是审计署首次明确提出媒体将会参与到社会关注的重大审计项目中,这与以往通过发布会形式在媒体上宣布审计结果有本质的不同,是加大审计计划和过程公开力度的又一重大举措。”南京审计学院教授齐兴利在接受《中国会计报》记者采访时说。
尽管这项内容受到公众和媒体欢迎,但媒体对于自身将如何参与到审计过程中,还有些迷茫。“以前审计署和媒体的联系也并不少,但往往都处在公布结果的阶段,对于审计的过程媒体并没有机会参与。”一位长期跑审计署口的记者表示。
这也正是部分审计专家所担心的。一位业内专家表示,让媒体参与报道审计项目是信息公开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但不排除这其中存在很大风险。由于涉及保密等问题,什么样的项目可以邀请媒体参与需要有明确的规定。
“如果审计过程中的方法、技巧、运作规律都被媒体跟踪披露的话,这会加强个别被审计对象的反审计能力,对审计很不利,有很大风险,所以我不赞成将中间的审计技能、方式方法进行跟踪披露。”上述专家表示。
齐兴利认为,媒体跟踪的重点不应该是审计的过程,而是审计后的建议和处理结果,并监督审计建议有没有落实,也就是后评估审计。“尤其需要媒体对绩效审计进行监督,跟踪监督它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监督项目如何发挥作用等。比如,一个工程的审减金额是5000万元,达到送审金额的50%,那么这个信息披露后,该谁的责任谁承担,也需要媒体监督,我认为媒体应该在审计的前期与后期发挥其作用。”
标签:政府信息公开论文; 政府审计论文; 信息公开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审计署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时政论文;